别名 | 红花紫金标、九节莲、对节兰、蓝花岩陀、风湿草、小蓝雪、攀倒甑 岩五姜、东南菊 |
汉语拼音 | zi jin biao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白花丹科植物小蓝雪花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小灌木,高0.5-1.5m。基部常木质。老枝红褐色到暗褐色,新枝密生白色或黄白色长硬毛。叶互生,有短柄;叶柄基部不形成抱茎的鞘;叶片倒卵形、匙形或近菱形,长2-3cm,宽0.8-1.5cm,先端钝或圆,下部渐狭成柄,上面无毛或疏生硬毛或被伏生毛,下面被较硬的长硬毛,两面均被钙质颗粒,边缘具刺毛状睫毛。花密集成小的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苞片不脱落,长圆状卵形;小苞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花萼筒状,毛缘有团块状点,一般不超过苞片,5裂;花冠高脚碟状,筒部紫色,花冠裂片蓝色,5裂;雄蕊下位,略伸于花冠喉部之外,花药蓝色至紫色。蒴果,盖裂。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西 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干燥向阳山坡和地梗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抗菌 白花丹素1:500浓度体外试验,对流行性感冒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及乙型副伤寒杆菌、肠炎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花丹素对H37RV人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7.8μg/kg。 2.抗真菌 白花丹素0.24-16μg/ml对白色念珠菌、羊毛小芽胞菌有抑制作用。 3.抗原虫 白花丹素0.24-16μg/ml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及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 4.抗生育 白花丹素10mg/kg灌胃,对大鼠有抗着床、流作用,白花丹素对兔有抑制排卵作用。 5.其他作用 本品含具酚羟基的醌类物质,对兔离体肠管平滑肌有抑制作用;白花丹素对肌肉组织具有双相作用,小量兴奋,大量麻醉,促进汗、尿和胆汁的排泄;白花丹素对小鼠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
药理学 | 毒性:白花丹素灌胃,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65mg/kg。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苦;性温;有毒 |
归经 | 脾;心经 |
功效 |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 |
功效分类 | 活血药;祛风药 |
主治 | 风湿麻木;脘腹胁痛;跌打损伤;骨折;脉管炎;腮腺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6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月经不调:小蓝雪五钱。加酒一斤,浸泡七天后服,每天二次,每次10毫升。也可用鲜品捣烂外敷。②治头晕头痛: 小蓝雪四钱。煎服。③治腮腺炎: 鲜小蓝雪一两。 捣汁内服。 (选方出《云南中草药选》)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云南中草药》:通经活络,祛风湿。治风湿麻木,脉管炎。 |
考证 | 出自《云南中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eratostigma minus Stapf ex Prain |
科属分类 | 白花丹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