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柿钱、柿丁、柿子把、柿萼 |
汉语拼音 | shi d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柿科植物柿的宿存花萼。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 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
资源分布 | 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 甘肃、台湾等地。 |
生态环境 |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秋、冬季收集成熟柿子的果蒂(带宿存花萼),去柄,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宿萼近盘状,先端4裂,裂片宽三角形,多向外反卷或破碎不完整,具纵脉纹,萼筒增厚,平展,近方形,直径1.5-2.5cm,表面红棕色,被稀疏短毛,中央有短果柄或圆形凹陷的果柄痕;内面黄棕色,密被锈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心有果实脱落后圆形隆起的疤痕。裂片质脆,易碎,萼筒坚硬木质。质轻,气微,味涩。 以个大而厚、质硬、色黄褐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色。①非腺毛较多,单细胞,直径20-26μm,一种长150-300μm,壁厚约 8μm,含棕色物质;另一种长可至850μm,壁厚约5μm。②石细胞众 多,有分枝,一般直径约80μm,少数达180μm,壁厚5-30μm,纹孔细密,孔沟明显。③草酸钙方晶直径6-30μm。④下表皮细胞近方形或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5-7个。⑤腺毛少见,头部由2-3个细胞组成,直径约30μm,胞腔内 充满棕红色物质,柄1-2个细胞。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 0.1g,加70%乙醇4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在水浴上蒸干,加 乙醇0.5ml溶解后供点样。另以没食子酸与槲皮素醇溶液为对照品。分别点样在硅胶G板上,用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展开10cm。取出晾干。以1%三氯化铁醇试剂喷雾显色,没食子酸呈蓝黑色。以2%三氯化铝醇试剂喷后显色,于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槲皮素显黄绿色荧光。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羟基三萜酸(hydroxytriterpenic acid) 0.37%,其中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ic acid)[1,2]和19α-羟基熊果酸(19α-hydroxy ursolic acid)。其他有机酸有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香 草酸(vanill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此外,还有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三叶豆甙(trifolin),金丝桃甙(hyper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又含葡萄糖,果糖,脂肪油等[3],还含鞣质[4]。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抗心律失常作用 0.5%柿蒂提取物(ST)50mg/kg 腹腔注射于小鼠,能显著对抗氯仿诱发的室颤;亦能对抗乌头碱、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ST12.5mg/(kg.天)腹腔注射,连续5天; 能对抗哇巴因所致豚鼠室性心律失常。 2.镇静作用 ST100mg/kg小鼠腹腔注射,使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增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延长其睡眠时间,并明显拮抗吗啡引起的小鼠竖尾反应。 3.抗生育作用 在家免抗生育筛选中,初步证实柿蒂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柿蒂柄优于柿蒂蒂,柿蒂的柄的抗生育率为79.6%。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1.配丁香,用于胃寒呃逆,胸满脘胀。 2.配旋复花,降逆止呕功效强。 3.配刀豆子,用于胃寒呃逆,气不得降。 4.配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5.配苏子,用于痰壅气逆,喘咳上气之证。 |
药性 | 苦;涩;性平 |
归经 | 胃经 |
功效 | 降逆下气 |
功效分类 | 理气药;利尿通淋药 |
主治 | 呃逆;噫气;反胃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或人散剂。外用:适量, 研末撤。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①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③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④治脑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钱(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十个(细切)加白糖三钱。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⑥治血淋:于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钦调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朱震亨: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士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2.《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钡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钦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李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入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3.《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撩丹溪翁谓入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渭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谓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面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阳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用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固虚、因滞者,则佐以丁、黄、茹、连、参、术、平胃、二陈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 4.《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营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 5.《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
考证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
药物应用鉴别 | 柿蒂与丁香皆可降逆止呃,用于寒邪蕴中,胃气不降,上逆作呃。然柿蒂兼入肺经,可降肺气,下气止咳,治疗痰湿咳嗽。丁香又入肾经,温可壮阳,补命门火,治疗腰膝酸软,冷气腹痛。兼治上下不同。 |
药典收录 | 是 |
药材拉丁名 | Calyx Kak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Diospyros kaki Thunb. |
科属分类 | 柿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