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菲律宾桑寄生
|
汉语拼音 |
ma sang ji she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桑寄生科植物梨果寄生的带叶茎枝。
|
动植物形态 |
灌木,高0.7-lm。嫩枝、叶、花序和花均密被灰色、灰黄色或黄褐色的星状毛和叠生星状毛;小枝灰色,无毛,具疏生皮孔。叶对生,薄革质或纸质;叶柄长7-10mm,被毛;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或圆钝,上面无毛,下面被绒毛;侧脉4-5对,略明显。总状花序,1-3个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花序梗长5-8mm,具花5-7朵,花红色,密集;花梗长1.5-2mm;苞片卵状三角形;花托梨形,长约2.5mm;副萼环状,全缘或具4齿;花冠花蕾时管状,长2.2-2.5cm,弯曲,下半部稍膨胀,顶部椭圆状,开花时顶部4裂,裂片披针形,长6-8mm,反折;花柱线状,柱头椭圆状。果梨形,长约8mm,直径3.5mm,近基部渐狭,被疏星状毛。花期6-9月,果期11-12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200-2900m的山地阔叶林中,常寄生于楸树、油桐、桑树、马桑或壳斗科植物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切片,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苦;性平;大毒
|
归经 |
肝;肾经
|
功效 |
祛风除湿;化痰开窍;活血止痛
|
功效分类 |
祛风除湿药;化痰开窍药;活血止痛药
|
主治 |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精神分裂症;偏头痛;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g。或制成注射剂用。
|
用药禁忌 |
本品有大毒,必须慎服;用量宜小(治疗精神分裂症除外),剂量过大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眩晕、惊厥、牙关紧闭、小便失禁、皮肤青紫、眼球上翻固定、瞳孔缩小等毒副反应。孕妇、小儿及体虚者禁服。忌与豆类同服。《全国中草药汇编》:"毒性大,必须慎用。孕妇、小儿及体虚者均禁用。"
{附注}与马桑寄生同等入药的尚有灰毛桑寄生 Taxillussutchuenensis (Lec.)Danser var. duclouxii (Lec.)H. S. Kiu 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等地。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Scurrula philippensis(Cham.etSchl.)G.Don[Loranthus philippensis Cham.et Schl.]
|
科属分类 |
桑寄生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