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虎耳草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荷叶、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系系叶、天荷叶、金丝荷叶、丝棉吊梅、耳聋草、猪耳草狮子草、金钱荷叶、金线莲、石丹药、佛耳草、丝丝草、壳草、搽耳草、耳朵、耳朵草、红丝络、红线草、红线绳、水耳朵、月下红、金丝草、耳朵红、铜钱草、倒垂莲
汉语拼音 hu er cao
英文名 Saxifraga
药材基原 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虎耳草 多年生小草本,冬不枯萎。根纤细;匍匐茎细长,紫红色,有时生出叶与不定根。叶基生,通常数片;叶柄长3-10cm;叶片肉质,圆形或肾形,直径4-6cm,有时较大,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有浅裂片和不规则细锯齿,上面绿色,常有白色斑纹,下面紫红色,两面被柔毛。花茎高达25cm,直立或稍倾斜,有分枝;圆锥状花序,轴与分枝、花梗被腺毛及绒毛;苞片披针形,被柔毛;萼片卵形,先端尖,向外伸展;花多数,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下方2瓣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1.5cm,宽2-3mm,上方3瓣较小,卵形,基部有黄色斑点;雄蕊10,花丝棒状,比萼片长约1倍,花药紫红色;子房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细小。蒴果卵圆形,先端2深裂,呈喙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资源分布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丛、草甸和阴湿岩石旁。
药用植物栽培 1.气候土壤:喜阴凉潮湿,土壤要求肥沃、湿润,以密茂多湿的林下和阴凉潮湿的坎壁上较好。
2.种植:用分株繁殖。四川地区在夏季选择须根发达、生长健壮的植株,高7-10cm,由匍匐枝长出的幼苗,拔起作为种苗。若是在林下栽培,要清除地面杂草和过密的灌木,按行、株距各约17cm开穴,浅栽地表,把须根压在土里。若是在阴湿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可把苗栽在石缝里,用湿润的腐殖质土把须根压紧,浇水。
3.田间管理:经常除草,拔去过大的苔藓植物。
采收和储藏 全年可采。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全体被毛。单叶,基部丛生,叶柄长,密生长柔毛;叶片圆形至云肾形,肉质,宽4-9cm,边缘浅裂,疏生尖锐齿牙;下面紫赤色,无毛,密生小球形的细点。花白色,上面3瓣较小,卵形,有黄色斑点,下面2瓣较大,披针形,倒垂,形似虎耳。蒴果卵圆形。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有的壁孔明显,或具角质纹理;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腺毛头部1-8个细胞;柄部有多列和单列两种,多列者长1300-5600μm,其上部单列向下逐渐增至7列;单列者1-4个细胞,长70-11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5-56μm。
中药化学成分 虎耳草叶中含岩白菜素(bergenin),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querct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甲基延胡索酸(mesaconic acid)。茎含儿茶酚(catechol)。根含挥发油。此外从虎耳草中还分得熊果酚甙(arbu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槲皮素-5-O-葡萄糖甙(quercetin-5-O-β-D-glucoside),去甲岩白菜素(norbergenin),氨基酸,硝酸钾及氯化钾。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cis-caffeic acid)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esculetin)。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去杂质,切段备用。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1.强心作用 离体心滴加虎耳草压榨的鲜汁滤液或1:1乙醇提取液0.01ml,均显示一定强心作用。提取液去钙后对心脏仍有兴奋作用,但较去钙前弱。本品强心作用转氯化钙发生慢,持续时间较长。
2.利尿作用 麻醉犬及清醒静脉注射虎耳草乙醇提取液1ml/kg,呈现明显利尿作用。将提取液中所含甙类破坏后,仍有一定利尿作用。
3.其他作用 虎耳草鲜汁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体外试验未发现抑菌作用。
4.毒性 家兔35ml/kg鲜汁灌胃,24h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第2日重复给予60ml/kg,观察3d,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青黛:疏风清热,凉血止血。配银花:清热角毒。配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配生地:清热凉血。
药性 味苦;辛;寒;有小毒
归经 肺;脾;大肠经
功效 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功效分类 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主治 风热咳嗽,肺痈,吐血,风火牙痛,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疮肿痛,毒虫咬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汁滴,或煎水熏洗。
用药禁忌 本品有毒、勿过量。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治中耳炎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荨麻疹方《四川中药志》;虎耳草煎汤《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履巉岩本草》:治痔疾肿毒,用少些晒干入马子(便桶)内烧熏。
2.《本草纲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又治聤耳,捣汁滴之。
3.《生草药性备要》:治耳内暴热毒,红肿流脓疼痛,捶汁滴入耳,或加冰片消散而愈。
4.《植物名实图考》:喉闭无音,用以代茶。亦治吐血。
5.《分类草药性》:清肺热,治咳嗽,疗风疹、丹毒。
6.《现代实用中药》:涂疮痈,冻疮,及毒虫刺伤等。
7.《江西民间草药》:治肺热咳嗽气逆,吐血,肺痈吐臭脓,百日咳,肝火,童子痨。
8.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湿消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外伤出血,急慢性中耳炎。
考证 出自《履巉岩本草》。 1.《本草纲目》: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叶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 2.华中虎耳草Saxifraga fortunei Hook.F.近本种,但无匍匐茎,花瓣有齿;分布于四川和湖北。全草治中耳炎,捣汁滴入耳中。
药物应用鉴别 虎耳草与菊花,均能疏风清热。但虎耳草清肺热力较强,用治肺热咳嗽为突出;而菊花平肝清肝之力较虎耳草为优,用治肝阳肝火、肝阴不足之眩晕目赤目翳之症较虎耳草为胜。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Herba Saxifragae Stonifer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S.sarmentosa L.]
科属分类 虎耳草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异虎耳草素
虎耳草
虎耳草
大虎耳草
黑虎耳草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