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胡豆子、回回豆子、那合豆、香豆子、鸡豆、鸡头豆 |
汉语拼音 | hui hui dou |
英文名 | Seed of Gram Chickpea |
药材基原 | 为豆科植物鹰嘴豆的种子。 |
动植物形态 | 鹰嘴豆 一年生草本,高25-50cm。分枝多,有白色腺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柄;托叶大而明显,有3-5个锯齿;小叶9-15,对生或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8-15mm,宽4-8mm,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密锯齿,两面有白色腺毛;叶轴有白色腺毛。花单生叶腋,花梗长1-2cm,有腺毛;萼浅钟状,萼片5,线形或披针形,长达7mm,急尖,有白色腺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8-10mm;雄蕊10,二体;花柱内弯。荚果卵球形,膨胀,淡黄色,长约2.5cm,密被白色短柔毛。种子1-2颗,白色、红色或黑色,球形,基部具短尖,直径约1cm。花、果期6-8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
生态环境 |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留取种子。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种子类球形,直径约1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细尖。气微,具豆腥味。 |
中药化学成分 | 种子含蛋白质,脂肪油,淀粉,矿物质和粗纤维等。所含类中尚含磷脂酰胆碱。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和粗纤维外,尚含阿糖葡聚糖(arabinoglucan),其中L-阿拉伯糖与D-葡萄糖之比为3:7。所含水溶性糖中有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和鹰嘴豆糖(cicerose)。此外,种子尚含磷、钙、铁、维生素E、硫胺素(thiamine)、泛酸(pantothenic acid)等。 发芽种子的胚芽部分中含异黄酮成分鹰嘴豆芽素(biochanin)A、B、C。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促进维生素生长作用:从回回豆中分离出一种成分,能促进维生素C缺乏的豚鼠的生长,其作用与橙皮甙相似。 2.降血脂作用:大鼠喂以从回回豆分离出的脂质,能明显降低食饵性高胆甾醇血症的血清脂质,包括游离胆甾醇、胆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肝组织脂质含量亦显著降低,粪便中排出的胆甾醇终末产物则增加。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胆甾醇终末产物的排泄。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平;无毒 |
归经 | 肺;胃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 |
功效分类 | 生津药;养阴药 |
主治 | 消渴,肝炎,脚气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或作食品,适量。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2.《五杂俎》:能解面毒。 |
考证 | 出自《饮膳正要》 1.《本草拾遗》:胡豆子,苗似豆,生野田间,米中往往有之。 2.《契丹国志》:回鹘豆,高二尺许,直干有叶,无旁枝,角长二寸,每角止二豆,一根才六、七角,色黄,味如粟。 3.《饮膳正要》:回回豆子,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处有之。 4.《救荒本草》:回回豆,生田野中,茎青,叶似蒺藜叶,又似初生嫩皂荚而有细锯齿,开五瓣淡紫色花,如蒺藜花样,结角如杏仁样而肥,有豆如牵牛子微大。 5.《五杂俎》:回回豆,状如榛子,磨入面中极香。按:《饮膳正要》之回回豆子,其功用即《本草拾遗》胡豆之功用,似可视为一物。惟《纲目》认为回回豆、胡豆即是豌豆,而并于豌豆中,证诸上述(备考)文献所载,与豌豆均不符合,故仍析出。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Semen Ciceris Arietin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icer arietinum L. |
科属分类 | 豆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