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分类 |
西药
|
作用分类 |
消化系统药物\其他
|
英文名 |
Dctreotide*
|
汉语拼音 |
|
别名 |
|
药物组成 |
|
性状 |
本品〔α〕20-42°(c=0.5,在乙酸中)。
|
功效 |
|
主治 |
1.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2.应激性溃疡及消化性溃疡所致的出血。
3.重症胰腺炎、胰腺损伤或手术后胰瘘。
4.胃肠道瘘管。
5.突眼性甲状腺肿和肢端肥大症。
6.缓解由胃、肠及胰腺内分泌系统肿瘤引起的症状。
7.预防胰腺手术后并发症。
|
用途 |
|
方解 |
|
药理作用 |
本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八肽环状化合物,是天然生长抑素的同系物,与天然内源性生长抑素一样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1.可抑制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胃肠道和胰腺内分泌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故可用于突眼性甲状腺肿,肢端肥大症的治疗,并可缓解由胃肠道和胰腺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胰高血糖素瘤、胰岛素瘤、类癌综合征等)引起的症状。
2.可选择性地减少门静脉及其侧枝循环的血流量和压力,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压力,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和拮抗胰高糖素对内脏血管的扩张作用,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因此本品已成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药物。
3.本品可抑制胆囊排空,抑制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的分泌,减少胰酶分泌,减轻已激活胰酶的损害作用;对Oddi括约肌具有松弛作用,有利于胰液的排泄;对胰腺细胞膜有直接保护作用,有利于胰腺病变的恢复;可提高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抗炎功能,减少胰腺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可用于急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胰腺围手术期的治疗,可预防胰腺手术后并发症。本品对缓解慢性胰腺炎的症状如疼痛亦有很好的疗效。
4.本品能抑制胃酸、胃泌素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与质子泵抑制剂相近;可改善胃粘膜血液供应,对胃肠道粘膜有保护作用,可促进粘膜修复。因此可用于应激性溃疡和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肠道大出血的治疗。
5.本品可抑制胃肠蠕动,减少胃肠道过度分泌,并可增强肠道粘膜对水和钠的吸收。因此可用于一些难治性腹泻和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的治疗。
|
体内过程 |
本品静脉给药后呈双相清除,静注本品25-200μg,t1/2α为9-14分钟,t1/2β为72-98分钟,并随剂量而异。皮下注射后本品吸收迅速且完全,皮下注射50-400μg,tmax为0.5-1.0小时,t1/2为90-120分钟。
本品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5%,与血细胞结合的量可忽略不计。Vd为6L,CL为160ml/min。
|
剂型 |
注射剂
|
规格 |
注射剂:1ml:0.05mg,1ml:0.1mg。
|
用法用量 |
1.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0.1mg缓慢静注(不少于5分钟),随后25-50μg/小时静脉滴注至少48小时。
2.应激性或消化性溃疡出血 皮下注射0.1mg,每8小时1次,疗程3-5天。严重者静脉给药。
3.胰腺疾病 急性重型胰腺炎,皮下注射,每次o.1-O.2mg,每8小时1次,疗程5-14天。胰腺损伤或手术后胰瘘,皮下注射,每次0.1mg,每8小时1次,疗程7-14天或直至瘘管闭合。预防胰腺手术后并发症,术前1小时皮下注射0.1mg,以后每8小时皮下注射0.1mg,疗程7天。
4.胃肠道瘘管 每8小时皮下注射0.1mg,疗程10-14天或直至瘘管闭合。
5.肢端肥大症,突限性甲状腺肿,胃、肠及胰腺内分泌肿瘤 每8小时皮下注射0.1mg,疗程7-14天。
|
不良反应 |
1.注射部位疼痛或针刺感,一般可于15分钟后缓解。
2.消化道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腹泻、脂肪便、腹痛等。
3.长期应用可引起胆石症和胃炎。
4.偶见高血糖,糖耐量异常和肝功能异常者。
|
注意事项 |
1.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者,全身感染者,肾脏、胰腺功能异常者和胆石症患者慎用。
2.少数患者长期治疗有形成胆石的报道,应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6-12个月行胆囊超声波检查。
3.对胰岛素瘤患者,本品可能加重低血糖程度并延长其时间,应注意观察。
4.本品可减少环孢菌素的吸收,延缓西咪替丁的吸收。
|
贮藏 |
避光,于2-8℃贮存。
|
备注 |
*号为英文名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简称INN)或无国际专利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