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分类 |
西药
|
作用分类 |
抗感染药物\抗寄生虫药\抗吸虫病药及抗丝虫病药
|
英文名 |
Albendazole
|
汉语拼音 |
|
别名 |
丙硫咪唑
|
药物组成 |
|
性状 |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丙酮或氯仿中微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在水中不溶;在冰醋酸中溶解。熔点:206-212℃(分解)。
|
功效 |
|
主治 |
本品对寄生于人体的蠕虫包括线虫类、绦虫类及吸虫类均有显著疗效,以对各种线虫疗效最好。经实验和临床观察对本品有效的虫种:线虫中有蛔虫、蛲虫、12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鞭虫、粪类圆线虫以及旋毛虫等;绦虫中有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以及由于猪带绦虫幼虫所引起的囊虫感染与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包虫感染;吸虫中有华支睾吸虫,并殖(肺)吸虫等。本品除杀灭成虫外,还具有杀灭人体内的虫卵和幼虫的功效。
|
用途 |
|
方解 |
|
药理作用 |
本品为高效广谱驱虫药物,系苯并咪唑类药物中驱虫谱较广,杀虫作用最强的一种。对线虫、血吸虫、绦虫均有高度活性,而且对虫卵发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药物在体内迅速代谢为亚砜和砜,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同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三磷酸腺苷的产生,致使虫体因能源耗竭而逐渐死亡。本品还能引起虫体肠细胞胞浆微管变性,并与其微管蛋白结合,造成细胞内运输堵塞,致使高尔基体内分泌颗粒积聚,胞浆逐渐溶解,虫体死亡。
|
体内过程 |
本品不溶于水,故在肠道内吸收缓慢。原药在肝内代谢为亚砜和砜,亚砜可杀灭组织内的幼虫和肠道内的成虫和虫卵。本品在体内的分布依次为肝、肾、肌肉,可透过血脑屏障,脑组织也有一定浓度。口服后2.5-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液中t1/2为8.5-10.5小时。本品及其代谢产物在24小时内87%从尿排出,13%从粪便排出,因此仅服少量本品,在尿中即可检查出亚砜。在体内无积蓄作用。
|
剂型 |
片剂
|
规格 |
片剂:100mg,200mg,400mg。
|
用法用量 |
成人:①蛔虫、蛲虫,400mg顿服;钩虫、鞭虫,每次400mg,每日2次,连服3日。②囊虫病,每日15-20mg/kg,分2次服,10日为一疗程,停药15-20天后,可进行第二个疗程。③包虫病,每日20mg/kg,分2次服,疗程一个月,需多次治疗。④绦虫病,每日400-800mg,连服3日。⑤华支睾吸虫病,每日400mg,分2次或1次服用,7日为一疗程。
小儿:2岁以上12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
|
不良反应 |
本品不良反应与其剂量、所治病种似有一定关系。一般用量(400mg顿服)仅少数病例有乏力、嗜睡、头晕、头痛,或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口干、腹泻,或发热、畏寒皮疹等反应,均较轻微,且多可自行缓解和消失。治疗囊虫病出现的反应主要为头痛、发热(37-38℃),也可有皮疹,肌肉疼痛、癫痫发作、视力障碍等;反应原因可能因本药杀死虫体后释放出大量异性蛋白,引起免疫病理反应所致;反应程度与囊虫数量、寄生部位及机体反应有关。重度感染患者必须住院治疗,进行脑脊液及眼底检查,并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可酌情给予地塞米松,20%的甘露醇。对皮肌型囊虫病无须处理。治疗旋毛虫病的副作用,除少数出现消化道反应外,部分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腹痛、浮肿加重等表现,但均可逐渐减轻、消失。
|
注意事项 |
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有药物过敏史及癫痫史者慎用。
3.有蛋白尿、化脓性或弥漫性皮炎以及各种急性疾病者不宜用本品。
4.2岁以下小儿不宜服用。
5.本品杀灭旋毛虫的肠内成虫与脱囊期、移行期幼虫的作用,优于成囊期幼虫,故应早期治疗。
6.蛲虫病易自身重复感染,故在集体治疗后2-4周,应重复治疗一次。
7.本品仅能杀死粪类圆线虫的成虫,不能杀死幼虫,故治疗后2周宜重复治疗一次。
|
贮藏 |
密闭保存。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