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颂曰:佛甲草生筠州。 |
生境 | 多附石向阳而生,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呼为佛指甲。 |
性味 | 甘,寒,微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向阳而生,似马齿苋而细小且长,有花黄色,不结实,四季皆有。 时珍曰:二月生苗成丛,高四、五寸,脆茎细叶,柔泽如马齿苋,尖长而小。夏开黄花,经霜则枯。《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叶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汤火灼疮,研贴之(颂)。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佛甲草 (宋《图经》) 【集解】颂曰: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阳而生,似马齿苋而细小且长,有花黄色,不结实,四季皆有。 时珍曰:二月生苗成丛,高四、五寸,脆茎细叶,柔泽如马齿苋,尖长而小。夏开黄花,经霜则枯。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呼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叶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气味】甘,寒,微毒。 【主治】汤火灼疮,研贴之(颂)。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