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文 名】Mirabilite
【拉 丁 名】Mirabilite
【名称考证】芒硝《名医别录》,盆消(《本草图经》)
【科目来源】矿物
【药用部位】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
【性味归经】辛苦咸,寒。①《别录》:“味辛苦,大寒。”②《药性论》:“味咸,有小毒。”“马牙硝,味甘,大寒,无毒。”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咸。”④《纲目》:“马牙硝,咸微甘。”
入胃、大肠经。①《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②《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分类】泻下药,攻下药
【功效主治】软坚泻下,清热除湿,破血通经,消肿疗疮。治实热积滞,腹胀
便秘,停痰
积聚,目赤障翳,
丹毒,
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溶入汤剂,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细点眼或水化涂洗。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①《本草经集注》:“
石韦为使。畏麦句
姜。”②《品汇精要》: “妊娠不可服。”
【用药配伍】配
大黄,泻下热积的功效增强;配
鸡内金,软坚散结,清热化石的功效增强;配
朱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增强;配
甘草,缓芒硝苦寒之性,克其峻下之力;配
枳实,破气消积,润燥通便;配
甘遂,治
结胸证,二药共奏泄热逐水破积之功。
【炮制方法】取天然产的芒硝,用热水溶解,过滤,放冷即析出结晶,通称
朴硝。再取
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煮透后,加入朴硝共煮,至完全溶化,取出过滤或澄清后取上层液,放冷,待析出结晶,干燥后即为芒硝(每朴硝100斤,用萝卜10~20斤)。也有取天然产的芒硝,经煮炼、过滤,冷却后,取上层的结晶为芒硝,下层的结晶为朴硝。
【药材鉴定】为棱柱状或长方形结晶,两端不整齐,无色透明,质脆。气无,味苦咸而有清凉感。以无色透明,块状结晶者为佳。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在空气中易风化而表面被一层无水
硫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显钠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古代本草将芒硝结晶之形如圭角状而明净者称为“马牙硝”,实与芒硝为一物。
【古籍考证】出自《名医别录》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芒硝,先以水飞过,角五重纸滴过去脚,于铛中干之,方入乳钵研如粉,任用。”
②陶弘景:“按《神农本经》无芒硝,只有
消石名芒消尔。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顷来宁州道断都绝。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者,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此云生于
朴消,则作者亦好。”
www.med126.com ③《唐本草》:“晋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硝,近代诸医,但用芒消,鲜言消石,岂古人昧于芒消也。《本经》云,生于朴消,朴消一名消石朴,消石一名芒消。”
④《开宝本草》:“芒消,此即出于朴消,以暖水淋朴硝取汁炼之令减半,投于盆中,经宿乃有细芒生,故谓之芒消也。又有
英消者,其状若
白石英,作四、五棱,白色莹澈可爱,主疗与芒消颇同,亦出于朴消,其煎炼自别有法,亦呼为
马牙消。”
【化学成分】主要含硫酸钠(Na2 SO4.10 H2O)。此外,常夹杂种种物质如
食盐、硫酸钙、
硫酸镁等等。芒消在大气中容易失去水,故表面常呈
白粉状;此种风化的芒消,其硫酸钠含率可超过44.1%。
【相关选方】①治阳明病,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鞕:大黄四两(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
大承气汤)
②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伤寒论》
大陷胸汤)
③治关隔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芒硝三两,纸裹三、四重,炭火烧之,令内一升汤中尽服,当先饮汤一升,已吐出,乃服之。(《肘后方》)
www.med126.com ④治食物过饱不消,遂成痞膈:马牙硝一两(碎之),
吴茱萸半升(陈者)。煎取
吴萸浓汁投硝,乘热服,良久未转,更进一服。(《经验方》)
⑤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芒硝纳汤中,取浓汁以拭丹上。(《子母秘录》)
⑥治火丹毒:水调芒硝涂之。(《梅师集验方》)
⑦治眼有翳:芒硝一大两,置铜器中,急火上炼之,放冷后,以生绢细罗,点眼角中,每夜欲卧时一度点。(《孙真人食忌》)
⑧治小儿重舌:马牙消馀舌下。(《延龄至宝方》)
⑨治小儿鹅口:细研马牙消于舌上掺之,日三、五度。(《简要济众方》)
⑩治漆疮:芒硝五两,汤浸以洗之。(《千金方》)
【原生形态】芒硝单斜晶系。晶体为短柱状,通常成致密粒状、被膜状。无色透明,但常带浊白、浅黄、淡蓝、淡绿等色。条痕为白色。玻璃样光泽。断口贝壳状,硬度1.5~2。比重1.5。性脆。形成于含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饱和溶液的内陆盐湖中。
【参考出处】《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开宝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