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来、麳 |
汉语拼音 |
xiao mai |
英文名 |
wheat seed |
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
动植物形态 |
小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
资源分布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 |
生态环境 |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成熟时采收,脱粒晒干,或机成面粉。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镇痛及抗病毒作用,从小麦中提取的脂多糖(LPSw)静脉注射或灌胃,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的镇痛作用,LPSw可激活巨噬细胞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对各种疱疹患者有效。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甘;性凉 |
归经 |
心;脾;肾经 |
功效 |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 |
功效分类 |
安神药;补肾药;清热药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小麦煎汤,50-100g;或煮粥。小麦面炒黄温水调服。外用:适量,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
用药禁忌 |
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2.《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3.《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www.med126.com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4、《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5、《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
考证 |
出自《本草经集注》1.陶弘景: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用则温,明穬麦亦当如此。2.《唐本草》: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3.《本草图经》: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麴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4.《纲目》:小麦面,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味而性平易尔。陈麦面煮水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Semen Tritici Aestiv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Triticum aestivum L. |
科属分类 |
禾本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