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重庆医科大学原名重庆医学院,根据中央部署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曾先后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历经近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医科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以医科为主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
二、基本概况:
学校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学校已在重庆市大学城征地153.4万平方米,拟于2005年投入使用。教学、科研、医疗设备总值41061万元,藏书57万册。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中医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人文社会学院等7个学院和14个系(部)。设置本科专业15个: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生殖医学方向)、医学检验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生物医学工程、英语(医学英语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卫生方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护理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方向)。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招收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本-硕连读),迄今已七届。
学校有附属医院4所(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口腔医院),病床近2600张(年门诊量220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万余人次);有非直管附属医院4所,教学及实习医院11所,形成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网络。
学校办学近五十年,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5000多名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目前,学校面向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丰富,临床医学、儿科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口腔医学纳入重点批次录取。在校学生7493人(不含校外办学点学生数),其中博士生255人,硕士生1013人,普通本科生4653人;普通专科生140人; 应用技术学生912人;成教学生911人;留学生59人。
学校现有在职职工4317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22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28人;讲师、主治医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39人。有100余名专家教授分别担任多种统编教材的主编、编委以及国家、省、市各级学术团体负责人;有103名专家、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师9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7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基金资助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37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6人,首批 “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师37人;重庆医科大学“跨世纪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1人。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在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授予权。1995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我校建成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我校自行审批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其中2个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生导师111名.
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市级重点学科2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有市级、校级研究所10个,研究室(中心)20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7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6个;现有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14门;重庆市临床研究中心(所)48个;我校基础课实验室(15个)全部通过重庆市按国家教育部标准评估的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验收。
2000年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八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同年我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100个优秀教务处”之一。我校连续四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有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2000年以来,执行各级科研项目122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734篇。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关于2001年论文检索结果的分析报告,学校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排序居全国各类高校第44位。自197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及部、委、省等各级科技成果奖465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等各类专利23项。2001年我校科研处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100所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奖。
学校出版的《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和《医学教育探索》等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我校研制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超声聚焦刀)属世界首创,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仪器,2000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现已实现产业化,该设备已出口亚洲、欧洲,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共选派1000余人次赴美、英、加、日、俄、法、德、澳、荷兰、瑞士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邀请了272批800余人次的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访问;聘请了53位来自美、英、法、日、加、澳等国及香港地区的医学专家为我校客座教授。先后有65名来自美、加、澳、日等国的语言专家为我校外
语教师。
学校秉承上海第一医学院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严谨治学的学风,以“严谨、求实、勤奋、进取”为校训,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集中力量加快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