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于1979年建科,经过27年的建设,目前已发展成为川南地区麻醉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该学科于1999年与生理学硕士点联合招收研究生,2005年麻醉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获得硕士学位6人,在读6人。
麻醉学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研究生指导教师28名,实验师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讲师6名,助教9名。硕士8名,在读硕士6名。
麻醉学科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包括美国产欧美达系列多功能麻醉机、Dash-4000生命体征监护仪、纤维支气管镜、Edwards血流动力学监测仪、SC- systemC型体外循环机、i-star便携式血气分析仪、cellsaver-Ⅴ血液回收机、麻醉深度监护仪及微量输液泵等。主要承担临床各手术学科手术病人的麻醉、腔镜手术麻醉、无痛胃肠镜检麻醉、介入手术麻醉、术后镇痛及疼痛诊疗等工作。常规开展了全身麻醉、部位麻醉、神经丛、干阻滞麻醉、血液保护、控制性低血压和控制性低温等技术。年麻醉手术台次在14000台左右。
该学科主要有三个科研方向,一是研究手术病人围术期高粘滞血症的防治。该研究方向主要针对高龄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患者接受大手术后常因血液粘滞性增高,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以及各种矫形手术、胸部手术、关节手术、腹盆部手术、脊髓手术、器官移植等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很高等特点,将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人、髋关节植换、器官移植及癌症等高风险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围术期可能影响患者血液粘滞性的内外在诸多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这些病人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为高粘滞血症高风险人群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脑、肺并发症筛选出安全、可靠、应用方便的防治方案,为术后顺利康复提供良好条件。二是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机理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该方向主要包括麻醉药物及术中用药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原理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如缺血预处理或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及其原理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三是研究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拟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技术结合膜片钳从在体和离体细胞两方面探讨全麻药的中枢作用靶位及机制。既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全麻药对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以及从在体水平探讨全麻药的中枢作用部位及机制,为临床各种全麻药的合理使用以及新全麻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麻醉学硕士点近年来编写专著两部。目前在研省、市、学院科研项目10余项,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市级科技成果奖一项。麻醉学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计划在“十一·五” 期间发展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硕士生导师基本情况
唐显玲 女 50岁,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泸州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国麻醉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麻醉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泸州市麻醉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面向21世纪教材《麻醉药理学》副主编。掌握多专业手术的麻醉与监护,擅长危重病人的抢救及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危重病人监测与治疗等,曾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工作两年。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三项,泸州医学院资助课题二项。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2004年获得泸州市科技进步奖一项。招收硕士生11名,现已培养毕业了6名。
主要研究方向:麻醉与血液流变学。
魏继承,男,42岁,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麻醉科副主任、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四川省痛症专委会委员。掌握多专业手术的麻醉与监护,擅长心血管麻醉、器官移植麻醉、危重医学和疼痛治疗等。曾留学于日本岩手医科大学附一院、附属循环器治疗中心、医学部细菌学与分子生物实验室。在佛得角首都中心医院工作两年。精通英语、日语和葡萄牙语。招收硕士生1名。现主持泸州市资助课题一项,学院资助课题一项,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王晓斌,38岁,中共党员,麻醉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掌握多专业手术的麻醉与监护,擅长体外循环手术、器官移植等手术的麻醉及疼痛治疗,熟炼掌握英语。现主持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两项,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科研课题一项。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04年度获得云南省协作课题科技进步奖一项。招收硕士生1名。
主要研究方向:脑缺血的保护
刘庆,39岁,麻醉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掌握多专业手术的麻醉与监护。擅长神经外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的麻醉及疼痛治疗。熟炼掌握英语。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麻醉与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