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考研院校 > 西北西南 > 泸州医学院 > 招生简章 > 正文
泸州医学院重点学科基本情况简介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9/4 字体:

 

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教学
生物化学学科成立于1959年,隶属于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开设了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等一系列必、选修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学习功能,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自主开发CAI课件。充分履行四川省教育厅“分子生物学教学示范中心”的职能,并为基础及临床研究生的课题完成提供技术指导和实验条件,成为学院研究生教学、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队伍与实验室建设
目前本学科的学术队伍以中、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及具备较高专业水准、工作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为主体,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助教14人。近年来,科室在人员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先后两次被为学院先进集体并在1998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合格实验室评估。本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内涵建设,建成一个能够开展一系列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能够承接国际性合作科研项目、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现代化开放型实验室,使之成为泸州医学院乃至全省培养博士、硕士的重要实验基地和川南片区同国内外著名实验室的学术交流窗口。力争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三)科研
全体教职员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目前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两项,院级课题一项。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五十余篇,获论文奖5项、成果奖4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科研项目中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项,省部级项目6项。在校研究生12人。
本学科通过对生命科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审视和剖析,其研究广泛涉足于肿瘤、受体、细胞信号转导、CAI软件开发研制等领域,将近年来生命科学中的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如细胞死亡、功能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细胞信号转导及其网络的研究方向:
(1)细胞非凋亡、非坏死性死亡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中性粒细胞的非凋亡、非坏死性细胞死亡方式,对这种新的死亡方式的机理,尤其是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深入研究将为创立细胞死亡的新途径提供分子水平的实验依据,并有助于揭示细胞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原理。
(2)信号转导的磷酸化修饰功能蛋白质组研究
本实验室将蛋白质组(proteome)研究的新思维融入到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之中,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双向电泳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对细胞“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修饰”信号转导系统功能蛋白质组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以确定各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对生理效应的影响。为此实验室已建立了同位素标记技术、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等,并对生长因子(EGF、INSULIN、CCK )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取得初步的实验成果。目前,这一研究在国内均具有先进性。
(3)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复杂性的计算机模拟
实验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性及计算机模拟”,在细胞“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跨膜信号转导系统功能蛋白质组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建立全面完整的小鼠细胞信号转导组成成分及动力学参数的VFP数据库,利用米氏方程多底物多产物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信号转导模拟器软件,并利用该模拟器软件模拟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以促进对完整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及复杂性的全面认识。目前,已以VFP为平台已自主开发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计算机软件1套。
本学科可开展细胞、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技术,尤其是在建立了蛋白质组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两大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认真完成目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课题。
(四)目标
  本学科尽可能多地申请承担高级别、高层次科研课题,多渠道地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在主流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并力争在细胞信号转导的蛋白质组研究、生物复杂性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进一步拓展科研工作的横向联合与交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充实验室规模及在校外的学术影响。
本学科的建设目标是,通过5-8年的努力,争取建成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资源丰富、设备一流的学科。

六、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结合临床是泸州医学院首批院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水平较高。现有研究人员3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10人。学术带头人谢朝良教授曾获“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提名奖”及“四川省首届杰出青年中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泸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现兼任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青年中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泸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泸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他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近20年,尤其对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胆疾病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擅长应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诊断、治疗、研究内科疾病,特别是肝胆系统疾病,独具特色,疗效显著。先后承担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护肝解毒冲剂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参芪虫仁冲剂防治早期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省科委重点课题——抗纤颗粒防治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省科委课题——愈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对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影响的研究等各级与肝病有关科研课题12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0项。参加主研的中药新药“解毒护肝颗粒”已获转让,获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篇;合作撰写的《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专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the first Jonbo Pnblishing Co.出版。
该学科研究方向稳定。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胆病、脾胃疾病、心脑血管病、肾病、呼吸系统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及皮肤病等研究工作。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病方向从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研究肝病(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寻高效、特效、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药物;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血管疾病方向应用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心血管疾病防治进行研究,坚持以临床疗效为主,不断研究开发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医院制剂及中药新药,造福于病人;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方向主要开展肾科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疾病方向主要对溃疡病、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疗效两方面进行研究;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疾病方向主要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进行研究;中西结合诊治皮肤疾病方向主要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研究工作;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喉科疾病方向主要开展“改进灼烙法治疗儿童慢性扁体炎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衄咽胶囊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研究”、“美肤速愈膏的临床研究”、“温控电热治疗器的研制与应用”等研究工作。
该学科实验设备及设施较为完善,科研成绩显著,科研经费充足。临床实习基础条件好,设备投资总额达1075.28万元。该学科已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39篇,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获科研资助经费54.4万元,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奖8项。
研究生教育成绩显著。本学科是学院最早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已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招收硕士研究生9届,已毕业6届,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35人,在读研究生31人。

七、内科学(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为内科二级科室,2000年被国家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被学院评为重点学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5名,中级人员6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消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1人,四川省省级和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各1人,泸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现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设有不同层次的高中挡及普通病床40张。可开展消化内镜各种诊疗技术及消化介入治疗,多次邀请日本、上海、成渝等地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来科室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目前正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课题   15 项,分别为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课题及国家人事厅回国留学人员基金《丙肝病毒NS4B对肝细胞致癌机制的研究》;国家人事厅回国留学人员基金、省卫生厅课题舒肝颗粒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作用;省教育厅课题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泸州市科技局课题《血清-腹水蛋白梯度差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学院课题《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季节同期性变化的研究》;市科技局课题《降钙素原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医院课题《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研究》、《人乳头癌病毒与人胃腺癌关系研究》等课题。完成了卫生部课题“甘草甜素脂质体研制及应用”,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1998年度进步二等奖。完成了泸州市科委课题“乳头状病毒与人胃腺癌的关系研究”,获泸州市200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来在中华传染病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128篇,主编 或参编学术专著5部。多次获优秀论文和优秀专著,其中2人荣获泸州医学院科技先进个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多次,全国性学学术会议47次,所撰写的论文16次在学术会议上大会发言,深受同行好评。该科在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至今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纤维胃镜、纤维肠镜系统等先进设备400多万元,对消化系统的疑难、危重病有较高的诊断、治疗水平。目前已发展成为川南地区消化疾病诊疗、教学及科研中心。
科室特色业务包括:
一、检查项目: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均采用日本Olympus公
司电子镜系统,图象清晰、准确。
二、国内外目前最新、最前沿的各种内镜下介入微创治疗术:
1、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术及硬化剂注射术;
2、 食管癌狭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镜下支架安置术;
3、 内镜下各种良性、恶性狭窄扩张术;
4、 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水囊扩张术;
5、 食管气管瘘瘘口支架封闭安置术;
6、 消化道息肉、平滑肌瘤内镜下高频、射频切除术;
7、 消化道异物、蛔虫取出术;
8、 消化道出血内镜下药物、电凝止血术;
10、无痛性胃镜检查术;无痛性肠镜检查术;
11、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诊治包括:ERCP、胆管结石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胆管引流术等
12、超声胃镜检查与治疗技术
13、B超诱导下定向肝穿活检术、经皮肝穿无水酒精肝癌治疗术、经皮肝囊肿治疗术、肝脓肿治疗术等。
14、无创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技术。
15、肝硬化腹水、急性胰腺炎诊疗新技术。

八、外科学(胸心外科)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胸部疾病外科治疗始于上世纪60年代,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专业正式成立于1978年,是泸州医学院重点学科,也是泸州医学院最早的硕士研究生授权学科。胸心外科始终坚持临床服务病人为中心、教育学生、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宗旨,经过风雨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其医疗技术、教学水平以及科研学术地位在川、渝、滇、黔等地区都有杰出奉献。目前,胸心外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硕士学位5人(其中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学科专业队伍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结构较合理、学术及技术力量较强,临床医疗水平一流,承担大量胸部创伤、胸部疾病和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该学科学术带头人廖斌教授是附属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胸心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科研课题9项,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壹等奖1项,2004年获省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在研科题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统编教材三部。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泸州市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二届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省级综合性医院优秀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0年起担任“四川省食管癌专委会委员”、2002年起任“四川省胸心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带领本学科申报各级科研课题近20项,开展新项目新技术20多项,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增长。
泸医附院胸心外科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决心不断奋进,在未来4年把学科建设发展成为川南胸心外科中心,科室病房编制病床位达到60个,年收治住院病人1500人次,其中年普胸手术达到800例;年心脏外科手术达到200~300例,其中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50例; 2004年内开展四川省第一例心脏移植,普胸外科继续开展高难度的食管、肺、纵隔疾病和胸部整形的手术,争取开展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在现有基础上胸腔镜手术逐步扩大手术范围,如胸腔镜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冠脉搭桥手术、食管、肺等。科室经济总收入按15%逐年增长。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自身人才培养,2008年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0%以上,其中博士生4人,高级职称8人,硕士生导师4人,联合招生培养博士生,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
科学研究方向明确。在心脏外科临床与基础方面研究:①组织工程心脏窦房结的研制与应用;②组织工程心肌的研制与应用;③组织工程心包的研制与应用;④心肌保护研究。在胸部外科临床与基础方面研究:①食管癌微转移的检测及术前化疗对微转移影响的研究;②肺癌微转移的检测及术前化疗对微转移影响的研究;③肺癌钾离子通道的研究。
本学科建设的总目标和学术思想是:追踪和掌握国际国内胸心外科发展最新动态,科高新技术,坚持抓好学术梯队、硬件建设,开展高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相统一。创新胸心外科新的理论与技术,争取新的研究成果,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努力建成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苏州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
新乡医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1
硕士导师—康复医学与理疗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1年招收外籍博士研究生简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简介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