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考研院校 > 华北地区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报考指导 > 正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重点学科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9/8 字体:

北京市重点学科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外科学
 

医学全在线 www.lindalemus.com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本学科由我校著名中医专家任应秋教授于50年代创建,1981年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是流动站基地之一,目前形成了医学人文系为主、以中医信息研究室、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医史博物馆为支撑的合理布局。现有正副教授24人,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鲁兆麟教授和钱超尘教授为著名中医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本学科的4门主要课程(各家学说、医学史、医古文和中医文献学)均为全国教材的主编,并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医古文研究会和李时珍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学史分会、中医文献学分会和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1995年以来,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53项,发表论文336篇,出版著作88部,获国家级奖1项,部局级奖13项,学科整体优势明显,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有4个:

1.中医学术发展规律及流派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揭示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凸显中医各家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尤其侧重于近现代北京地区医学流派学术上的传承、发展与推广应用。

2.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以病证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古今中医文献有关各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阐述历代医家对各病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与发展沿革,总结他们诊治各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为提高当今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服务。

3.中医文化研究 从外史角度、利用诠释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总体发展规律及其学术特征、思维方法,阐明中西医学临床思维的异同,从文化研究回归到医学研究,以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4.中外传统医学比较与交流史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寻找中西医学的交叉点和突破点,探索中西医学结合的新思路,为当今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依据;并通过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史和中医药西传波斯、南亚,东传日本、高丽的历史实证研究,证明中医学在历史上对世界医学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研究方向特色为:(1)文献研究与临床密切结合;(2)以文化研究为起点,以医学研究为目的;(3)符合未来医学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4)与北京市文化经济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数年的学科建设,使本学科成为北京市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中心,成为北京市中医文化宣传与国际交流的窗口,成为高层次医史文献人才的培养基地,最终将使本学科点建设成为在我国医史文献领域具有带动和幅射作用的国内一流学科。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它是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基本规律、为临床提供"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方法和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最终研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本学科带头人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教授,现有成员2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学科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经方防治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2.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3.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

本学科设《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主体,历来就是传统中医教育的核心。

本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曾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部局级28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业著作近百部,统编全国教材4部;获国家专利2项;国家级成果奖1项、部局级成果奖6项。

本学科是国家最早的中医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授予单位,已为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45人。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主要的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点辨证体系和诊疗特色,在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学科,国家教育部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从56年建立后,在施汉章教授、王沛教授李曰庆教授三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发展为五个三级学科,拥有以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为特点的专业队伍,主编和参编了全国中医外科学教材、教学参考书5部。先后承担"九五"攻关、部局级课题10余项研制出一批疗效显著的专科方药,如'乳块消'等名牌产品。主持及参与制订本专业病名、诊疗等国家行业标准。近年来本学科根据学科特色、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势,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中医药外治系统研究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借助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最新技术,选择外科临床中疑难病症为主攻方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外治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本学科以中医外治理论创新和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外治研究为特色,以外科疾病为对象,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护场理论在难愈性体表溃疡的应用与基础研究 (2)顽固性疼痛辨证外治规律及机理研究。(3)前列腺疾病治疗机理研究 (4)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病规律研究。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3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中青年骨干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现已培养博士9名、硕士10名。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外科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挂靠单位是中国中医疮疡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华创伤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中国中医肿瘤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肛肠专业副主任委员单位。因此,在全国中医外科学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起到了牵头和辐射的作用。我们将充分利用学会的优势,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发挥本学科的引导和辐射作用,特别是加强国际间交流,为建立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学科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科研体系而努力。

 

相关文章
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初试科
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学科
苏州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生培养概况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学博士生硕士生研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