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拚音 LIUXINGXINGYIXINGNAOYAN
别名 中医:外感热病,暑痉,暑温,暑风暑痫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症状为特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B encephlitis virus,JBEV)属披盖病毒科的B组虫媒病毒。呈20面立方的球形体,直径20~30nm。外有脂蛋白囊膜,其表面有糖蛋白突起,核内含单股RNA。有嗜神经特性。仅一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各地所分离到的病毒株,抗原性无差。镜观察成熟的病毒体为球形,大小15-22nm,核心为单股RNA,包以脂蛋白包膜,表面有糖蛋白突出物。病毒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温度增高至56℃30min即可灭活,但能耐受低温和干燥。乙脑病毒可在多种组织和细胞,如在HeLa 细胞, Detroit-6细胞,人结合膜、皮肤和肠道等细胞,猴肾细胞及小鼠、牛、人等胚胎细胞中生长。
中医病因 本病是由暑热疫毒外感人体所致,尤以小儿为多。暑邪为热盛之气,最易化火,伤人最速。“邪来之势如奔马,传变如电掣”。人若正气素亏或因劳倦太过,耗伤津气,则暑疫邪乘虚而入。人体外感暑热病毒引起发病,其病机一般以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发展。
季节 流行于夏秋季。
地区 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国家。
人群 人对JBEV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乙脑流行区内,80%发病者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3-6岁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的婴儿极少发病。
强度与传播 蚊虫是本病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在我国共约20余种),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为重要。JBEV能在蚊体内越冬,经卵传代,是病毒长期储存宿主之一。此外,从我国福建和广东的台湾蠛蠓、云南和四川的革螨体内,也曾分离到JBEV,故也可能作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之比约为1:1000左右。 JBEV也可感染多种家畜家禽,其中主要是猪,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后几乎100%受到感染;其次是马、牛、羊、、骡、狗、、鸡、鸭等。田鼠、蝙蝠、蛇及其他野禽亦可受染。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畜等动物中流行,动物受染后的病毒血症期,被蚊虫叮咬,带有病毒的蚊虫则对人类构成威胁。因此,自然界中多种动物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猪在流行期间感染率最高,病毒血症期长,又属单年生长动物,更换率快,故猪是人类乙脑主要的传染源。乙脑病人在潜伏期末及病初也有短暂的病毒血症,但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一般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乙脑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不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猪感染后,血中病毒量较多,通过蚊-猪-蚊循环,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种为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成人80%以上乙脑中和抗体阳性
发病率 成人80%以上乙脑中和抗体阳性。
发病机理 人体被JBEV感染的蚊虫叮咬后,病毒先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并经局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内,进一步增殖后不断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的毒力和数量、个体对病毒的疫力以及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等因素影响着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其中增殖致病的严重程度。病理表现为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病变较显著;桥脑、小脑和延脑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中医病机 感邪轻者,有短暂的卫分过程后速入气分,或者卫气同病,见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若胃热气逆则见呕吐;邪热内扰,机窍失灵,则见神昏嗜睡。感邪重者常无卫分表现,而邪热内传,化火上炎直冲巅顶,表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症;若邪陷营血,则高热稽留、惊厥反复;由热生风,而肝风内动,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而热的生痰。痰阻气道,则肺气不利、喘促痰呜;若痰热互结,则窍闭动风。兼感湿邪则湿痰凝滞,并与邪热内结,致使疾病更加缠绵难解。 暑热燔灼易耗竭气阴,阴液涸竭则气无依附而外越,故气息不匀,呼吸微弱,甚则停止。如暑热疫毒内传而阳气外脱,则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等危象。 乙脑后期,邪热渐去,气阴亏损,可见低热、心悸、频躁,甚则虚风内动,手足蠕动;如痰热脉络未净,则见神情呆痴、反应迟钝或者失语;如风痰阻于络道,则热退之后仍可见手足拘挛,重则强直抽搐。病情重者,久而痰瘀阻滞脉络,气血亏耗筋脉失养,而成瘫痪等证。
病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累及大脑以至脊髓,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最为显著。软脑膜的大小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到粟粒或米粒大小软化坏死灶。显微镜检示: ①小血管内膜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及血管周围环状出血。 ②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③胶质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与大单核细胞可形成血管周围套,并有神经细胞吞噬现象。 ④软化灶出现,大小约1至数毫米不等,以后钙化或形成空腔。
病理生理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叮咬后,病毒先在局部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到达血管内皮、骨髓、淋巴结、脾及肾等内脏繁殖。此期不出现临床症状。病毒再次进入血液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时,则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邪犯卫气 发热较高或微有恶寒,头痛、呕吐、口渴、倦怠及嗜睡,颈项强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如夹湿邪,则有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 气营两燔 高热持续,汗多烦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谵语或有抽搐,惊厥,舌质绦红,脉滑数。
3.热陷营血 高热稽留,神昏谵语,舌蹇肢凉,反复惊厥或抽搐不止,气急痰呜,舌绛红,脉细数。
4.痰阻脉络 面色苍白,神情呆滞,肢体瘫痪,精神异常,失语,舌质淡或紫,苔白,脉细涩。
5.正虚邪恋 低热不退,午后尤甚,口干咽燥,心烦寐差,舌红少津,脉虚数。
西医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明显季节性,北方患者集中发病于7、8、9月份,南方提前。
2.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突然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重者则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阳性。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白细胞总数增至1~2万/mm3(10~20×1O 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附]临床分型
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抽搐,深浅反射无异常,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约5~7日,无恢复期症状。
普通型(中型):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阳性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深昏迷时可测不出),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2周左右,恢复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后遗症。
极重型(包括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1~2日内达41℃,深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多于2~3日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少数可伴有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2)脑脊液呈浆液性改变,外观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一般在5~500/mm3(0.005~0.5×1O 9/L),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
(3)乙脑特异性IgM测定:可助早期诊断。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滴度呈四倍增长。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①流行病学特征,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在夏秋季,(7~ 9月份),华南地区稍早,5月底即可有病例发生,华中地区始于6月,而华北大多在7月下旬始有发病;10月以后极少有发病。②具有高热、头痛、惊厥、意识障碍等主要临床表现;③ 病初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及多核细胞比例增加。具备以上4条,且排除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可初步诊断本病。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或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或双份标本抗乙脑IgG效价增长4倍以上,则可确诊。
发病 本病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
病史
症状 典型乙脑病人可有初热期、极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等临床经过。初热期病人起病急骤,体温很快升高至39℃左右,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有嗜睡,并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亦可有短暂抽搐,但神志仍清楚。2-3天后进入极期,体温常稽留于40℃以上,脑炎症状加重,病人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谵妄、定向力障碍等。
体征 症状和体征:
由于脑实质广泛炎症及脑水肿,常出现抽搐或惊厥,先有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阵挛性抽搐,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亦可呈全身强直性抽搐。高热一般持续7-10d,轻者3-5d,重者3-4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病人深昏迷,抽搐频繁。婴幼儿多无脑膜刺激征,而常有前囟隆起。重型病人出现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表现为呼吸节律异常,如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潮式呼吸、呼吸间断等。由脑疝引起者,除呼吸衰竭外,常伴有脑疝的其他表现,如颞叶钩回疝(又称天幕切迹疝),表现为昏迷,病侧瞳孔散大,上眼睑下垂,对侧肢体瘫痪和锥体束征阳性;小脑扁体疝(又称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极度躁动、脸色苍白、眼球固定、瞳孔缩小或散大、呼吸微弱不规则,随之呼吸与心跳停止。
神经系统的体征常有浅反射如提睾反射、腹壁反射减弱和消失。深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则先亢进后消失。椎体束受损时,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氏征阳性。前庭小脑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散大或缩小、不等大及对光反应迟钝等现象。基底核受累则表现为肌颤、木僵、不自主运动等。 延髓受累出现吞咽或呼吸麻痹。深昏迷者常有膀胱麻痹、尿潴留、直肠麻痹等。极重型乙脑可呈脑性休克,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各种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
1.初热期(第1~3病日) 起病急骤,常无明显前驱症状。发热,伴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倦怠及嗜睡等,亦可表现颈部抵抗和抽搐。小儿可出现腹泻、惊厥。
2.极期(约为第4~10病日)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持续高热,全部病人均有发热。体温39~40℃以上,呈稽留热型,平均持续7~10日。体温高低大多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2)意识障碍,约50%~94%病人出现嗜睡、精神恍惚,直至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和深昏迷,持续时间大多1周左右。昏迷出现愈早、愈深、持续时间愈长,则病情越重,预后也越差。
(3)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重症小儿患者较为多见。多发生于第3~5病日,可因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颅压增高所致,表现全身性或局部性抽搐或强直性痉挛。
(4)呼吸衰竭,是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发生在频繁抽搐或深昏迷者。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表现为呼吸表浅,呼吸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等,严重者甚至呼吸骤停。常同时伴有瞳孔变化。外周性呼吸衰竭可因脊髓病变导致的呼吸道痰阻、肠蛔虫逆行滞阻气道、并发肺炎等所致,表现呼吸困难、缺氧,但呼吸节律整。外周性呼衰往往与中枢性呼衰同时存在、加重病情。
(5)脑膜刺激征,有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发生率40%~100%。
(6)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喷射状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和肌张力增强。婴儿前囟隆起等。发生率25%~63%。
(7)其它神经系统表现,有深、浅反射消失或亢进,病理反射出现;部分患者出现延髓性麻痹(痰鸣、吞咽困难、语音障碍等)、不随意运动、大小便失禁、尿潴留和肢体瘫痪等。
3.恢复期 多数病人在第10病日后体温逐渐下降,病情转缓,进入恢复期。各种症状逐渐缓解,神志转清,神经反射恢复。常有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甚至去大脑强直状态。
4.后遗症期 病程6个月后神经系统障碍仍未得恢复。主要表现有失语、智力障碍、精神症状、肌肉痉挛或强直性瘫痪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病毒核酸检测: 以PCR技术检测病人脑脊液标本中JBEV-RNA,新近已应用于乙脑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 发病初期的血液及脑脊液标本,分离病毒阳性率极低;取死后脑组织或脑穿刺抽取物阳性率在25%~50%左右。
血液 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为(10~20)×l09 /L,中性粒细胞0.80以上。病后5~7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比例多可恢复正常,如并发细菌性感染,则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再度升高。
尿
粪便
脑脊液 压力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浑,白细胞数增高,一般为(50~500)×l06/L,少数也可正常或高达1000×l06/L以上;细胞分类,在病初以多核细胞为主,以后则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定量基本正常。
其他诊断
免疫学 (一)特异性抗体检测 1.传统检测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CF),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有确诊价值。单份血清效价1:2为可疑;1:4为阳性;1:16有诊断价值;1:32可确诊。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血凝抑制试验(H1),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以确诊。单份血清效价1:100为可疑;1:300可作诊断;1:640可确诊。H1抗体产生较早(病后第1周30%左右,第2周70%左右),敏感性高,持续时间长,但特异性较低,有时出现假阳性。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中和试验,(NT),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病后1周可获阳性结果。其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且持续多年。因操作繁杂,一般不用作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抗乙脑IgM检测,目前多采用捕获法ELISA,检测病人血清和脑脊液标本。抗乙脑病毒IgM是新近感染乙脑病毒的标志,在病后第3~4日即可检出,只需单份标本,用于早期诊断。由于血清中的IgM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故脑脊液中检出抗乙脑IgM应是乙脑诊断更直接的凭证,且可避免因新近隐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乙脑IgM反应对诊断所造成的干扰。 抗乙脑IgM检测,目前主要采用ELISA方法。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二)病毒抗原检测 采JBEV单克隆抗体作荧光或其它标记染色,检测脑脊液细胞内的JBEV抗原。据观察:1~5病日阳性检出率高达88.24%,优于脑脊液抗JBEV-IgM检测。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肠道病毒脑膜炎:由柯萨奇病毒(主要是A9和B1~B5)和埃可病毒(主要是6、9、6型)引起的急性脑膜炎,好发于夏秋季,其脑脊液改变酷似乙脑,但临床症状大多较乙脑轻,病程约1周左右,预后良好。确诊依赖于病原学诊断。
(2)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成人大多是HSV-1;小儿则HSV-1,HSV-2均可),是常见的散发性急性脑炎,临床表现类似乙脑。在鉴别诊断中应考虑以下几点:①HSV脑炎往往是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与局灶性神经损害(以额颞叶和边缘系统为主)同时存在,出现精神异常表现者较为多见。②脑脊液检查:除有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轻度增加外,脑脊液中含有较多量的红细胞(应排除穿刺损伤),则应高度提示本病。③脑电图检查,显示一侧或双侧颗叶的弥漫性慢波和颞叶区出现的尖波或棘波,④脑CT扫描,如发现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向前扩散到额叶的低密度区,可提示HSV脑炎。⑤脑脊液抗HSV-IgM或病毒抗原或病毒RNA检测阳性。
(3)其它:与结核性脑膜炎、脑型疟疾化脓性脑膜炎、中毒型菌痢、其他病毒性脑膜脑炎(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急性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所引起的脑膜脑炎)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体温正常,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消失,并发症治愈。
2.好转:体温正常,神志好转或遗留不危及生命的后遗症。
预后 乙脑病死率约在10%左右。重型或极重型患者病死率高达30%~50%;留有后遗症者约20%~30%。老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更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本病病死率3%-10%,重症病例病死率仍在15%以上。15岁以上的病人病死率一般较高;重症及极重型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亦高;治疗早晚对预后亦有影响。
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9%-10%。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尤以深度昏迷者更易发生。其次有肺不张,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和肠炎,大肠杆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褥疮、脓、口腔炎等亦常见。
少数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以后,仍留有意识障碍、失语、瘫痪、锥体外束症状、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乙脑后遗症。其发生率约在7%-20%之间。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和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神志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出入量等。
(2)物理降温:①设法降低室温;②头部及体表大血管处冰敷;③冰水或冷水灌肠,或冷水湿敷;④50%乙醇擦浴。使体温尽量保持在38.5℃以下。
(3)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应定时雾化吸人生理盐水或4%碳酸氢钠,以利于痰液排出;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严防痰液、呕吐物及蛔虫进入气管引起窒息。
(4)不能进食者应予鼻饲高营养流食,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每日量:成人1000~1500ml;小儿50~80ml/kg体重),注意补钾。
(5)做好口腔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

2. 药物治疗
(1)退热剂:常用阿斯匹林或吲跺美辛口服或鼻饲;或复方氨基比林溶液肌注,小儿可采用50%安乃近滴鼻或吲跺美辛栓剂,根据病情给予。极期过高热的重症患者,酌情给予地塞米松,每次用量成人10~15mg,小儿2~5mg,每日1~2次,连续2~3日。
(2)镇惊剂:常用安定(每次成人10~20mg;小儿酌减,肌内或静脉注射)、水合氯醛(10%溶液成人每次10~15ml鼻饲或15~20ml稀释于生理盐水30~50m1保留灌肠,小儿酌情减量)和东莨菪碱(成人每次0.3~0.6mg皮下或静脉注射)等药物。
(3)呼吸兴奋剂:出现中枢性呼衰早期症候,自主呼吸尚存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山梗菜碱(每次成人3~6mg;小儿0.3~3mg)或尼可刹米(每次0.375~0.75g),肌内或静脉注射。
(4)脱水剂: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用量:1~2g/kg静脉推注,4~6小时一次,疗程3~5日为宜。有脑疝时,可采用20%甘露醇稀释尿素(每次用量0.5~1g/kg)后静脉推注,作为应急处理。为避免反跳作用,可在两次脱水剂之间推注50%葡萄糖溶液60~80m1,或加用呋喃苯胺等利尿剂。脱水治疗期间应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5)抗菌药物:当合并肺部或泌尿道等细菌感染时,应积极寻找病原菌,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治疗。避免预防性用药和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3.气管切开(插管)和人工呼吸机的应用 深昏迷患者,咳嗽反射消失或吞咽障碍,痰液阻塞,严重通气不良,缺氧状况明显,则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根据病情使用人工呼吸机,以便及时有效地改善缺氧,挽救生命。

4.恢复期治疗 注意加强营养,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可采用推拿、按摩和针灸等方法。酌情选用促进脑细胞恢复、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预防合并症发生。
中医治疗 1.邪犯卫气:
治宜辛凉解表,清气泄热。不夹湿者采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淡豆豉薄荷叶、贯众大青叶、板蓝根芦根等);夹湿者加藿香佩兰
2.邪犯营卫:
白虎汤清营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水牛角玄参生地、连翘、银花、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竹叶等)。
3.热陷营血
治宜清热解毒、开窍息风。
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水牛角丹参、生地、生石膏、石菖蒲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等),同时服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亦可静滴清开灵注射液。
4.痰阻脉络
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以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黄芪当归、丹参、赤芍红花、菖蒲、郁金、贝母鸡血藤、木瓜桑枝等)。
5.正虚邪恋
治宜养阴清热。以加减复脉汤裁化(生地、麦冬白芍茯苓石斛、知母、丹皮、阿胶;神志不宁者去阿胶,加菖蒲、远志;虚风内动者加板、鳖甲)。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轻症阶段,邪犯卫气时,可服辨证汤药,重用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及时控制病情,以免邪热内陷。重症阶段(即病程极期),热陷营血,患者高热昏迷、惊厥抽搐、呼吸浅促,则应以西医药治疗为主,降温止痉,减轻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此阶段亦可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辅以退热醒神。在恢复阶段正虚邪恋,则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中药或验方,并加用推拿、按摩或针刺等,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治疗。
护理
康复 恢复期病人如有扭转痉挛或高热、多汗等,可对症治疗,并注意营养,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对失语、流涎、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和推拿疗法。
预防 1.加强家畜家禽饲养管理,饲养场所应尽量远离居住区;定期处理居住区周围环境的蚊虫孳生地。
2.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3.在乙脑流行季节前1~2个月,应对易感人群实施乙脑疫苗接种。乙脑灭活疫苗注射可提高人群免疫力,免疫效果安全可靠,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保护率为90%。免疫对象主要为流行区内6个月至10岁的儿童和 从非流行区迁入流行区的成人。剂量:6-12个月婴儿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2岁每次1ml, 皮下注射,共2次,间隔7-10d;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注射应于每年流行期前一个月完成。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脾瘅
 无良奸商将把中药材产业摧毁,看后你还敢服
 诸药制法
 锻炼,会发生什么?(转医盲文章)
 所有的黑豆都会褪色吗、
 小儿磨牙,咳嗽,小便黄,爱出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