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痱子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iliaria
拚音 FEIZ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皮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痱子(miliaria)是夏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中医释名 以皮肤出现针头大小红疹或小疱,灼热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西医病因 人体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中,汗液大量分泌,不能及时地蒸发,致使汗管口部角质层浸渍、变软,堵塞汗孔,汗液排泄不出,淤积的汗液产生压力,使汗管在不同水平上发生扩张破裂,导致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也有人认为痱子的发生与皮肤上菌丛特别是球菌丛繁殖增多,产生毒素,损害汗管腔的细胞有关。
中医病因
季节 夏季常见。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痱lei是因夏季气温偏高,汗出不畅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痱子诊断标准:
1.皮损好发于面部、躯干、乳房下、肘、腘窝。
2.皮损为针头大红色丘疹或丘疱疹,四周有红晕,群集不融合。自觉刺痒。
3.多见于炎夏和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气候转凉可自愈。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常见于夏天炎热之时。自觉瘙痒刺痛。气温降低,凉爽之时,皮损自然消退。
根据汗管破裂和汗液溢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白痱:或称晶形粟粒疹,汗管破裂和汗液温出的部位比较表浅,在角质层内。损害为多数针头大的浅表小水疱,疱壁甚薄,微亮,内容清,周围无红晕。容易破裂干燥后遗留菲薄鳞屑。无自觉症状。好发于躯干部。本型多见于高热、汗出不畅的患者。②红疹:亦称红色粟粒疹,汗管破裂和汗液溢出在表皮内。损害为密集的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狭窄的轻度红晕。严重时皮损有融合倾向。皮疹往往成批发生气候转底数日内皮疹即可消退,退后局部有灰白色糠状鳞屑。自觉瘙痒、刺痛和灼热感。好发于额、颈、胸、背、肘窝、腘窝、妇女乳房下及婴幼儿头面部及臀部等处。②深在性痱子:汗管破裂和汗液溢出部位较深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损害为密集的正常皮色的丘疹,出汗时皮疹增大,不出汗时皮疹不明显。一般无自觉症状。除面和掌跖外,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不出汗。好发于躯干。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暑热疮: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两小腿伸侧多见,常对称,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搔抓常引起抓痕、血痂及淡褐色素沉着。
2.药毒(疹):有用药史,发病与季节炎热无关,皮损多为广泛性、对称性、多形性,颜色鲜红,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皮损完全消退。
2.好转:皮疹趋消,无新发皮疹。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可选用香薷饮加减。症状严重者,清暑解毒、渗湿利尿。清暑汤青蒿野菊花、大青叶等。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炉甘石、氧化甘油、氢氧化钙溶液)等,外搽。
2.六一散、止痒扑粉、痒子粉等,外扑。
3.搔破染毒者,青黛麻油调搽。
4.饮食疗法:绿豆煮熟,薄荷煎汤加糖和入,代茶饮。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防治要点是在伏暑季节注意室内通风,衣着宜宽大,勤换内衣勤洗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历史考证 痱lei又名汗疹、痱子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及生痤痱。"
相关文章
 我的求医路(续)
 五积散
 不大便
 千金散(《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冷水浴健身治病的例子
 关于瘢痕疙瘩的治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