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retroperitoneal haematoma |
拚音 | FUMOHOUXUEZHONG |
别名 | 中医:脱证,损伤昏愦,血证,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腹部外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腹膜后位器官的损伤及骨盆、下段脊椎的骨折造成的血管破裂,血液在腹膜后及肠系膜间形成的血肿称为腹膜后血肿。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1.腹部器官的损伤:如肝、脾、十二指肠破裂等; 2.腹膜后位器官的损伤:如肾损伤、腹膜后血管的破裂; 3.骨盆及下段脊柱的骨折。 |
中医病因 | 本病乃因气随血脱,瘀血内阻、热毒蕴结,日久肝郁脾虚而成。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临床常见以下证型。 1.血虚气脱 证候:神志恍惚,或烦躁不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或色白,或心悸气微,四肢逆冷,多汗口渴,舌淡,脉微弱。 辨析:损伤之血,血不上承,故神志恍惚,头晕眼花,面色口唇苍白;心神失养则心悸;虚热内扰则烦躁不安;气随血脱,不能卫外固表则多汗;不能温养肢体则四肢逆冷;气不足则气微;血属阴,亡血阴津不足则口渴;舌淡,脉微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2.瘀血内阻 证候:腹痛剧烈,肢体卷曲,痛有定处,腹壁僵硬,腹胀拒按,恶心呕吐,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辨析:脏腑血脉损伤后,离经之血蓄于腹内,瘀阻经隧,故见腹痛剧烈,肢体卷曲;以血属有形,则痛有定处,腹壁僵硬;病属实故腹胀拒按;血溢脉外,致使络道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恶心呕吐。舌质紫晴,脉弦或涩为瘀血之象。 3.热毒蕴结 证候:伤后高热神昏或谵语狂躁,腹痛腹胀,腹壁僵硬,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数。 辨析:伤后恶血外溢,瘀结腹中,致使热毒内蕴,邪入营血,内陷心包则见高热神昏或谵语狂躁,热与瘀结于腹中,气机不通,则腹痛腹胀,腹壁僵硬;热结肠腑则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数为热盛之象。 4. 肝郁脾虚 证候:伤后日久,腹痛隐隐,重滞不舒,喜手按摸,遇劳尤著,饮食少思,形体消瘦,舌淡,脉弦细。 辨析:伤后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脾气受累,气机不畅,则腹痛隐隐,重滞不舒;病久由实转虚,则喜手按摸,遇劳尤著;脾虚失运则饮食少思,气血生化不足则形体消瘦,舌淡脉弦细为肝郁脾虚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根据受损伤的部位和性质首先应考虑是否有腹膜后器官的损伤、脊柱的损伤,结合临床表现、体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患者呈强迫体位,局部充血淤血,有较明显的压痛及欠满意的腹部包块或增厚,病人多有程度不同的休克症状,腹痛,腰背疼痛和肠麻痹;血肿下移扩散到盆腔腹膜后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直肠指检可以触及骶前区膨隆,伴波动感。有时腹膜破裂血液可流入腹腔引起腹膜刺激征。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B超检查可探及血肿部位与大小范围;X 线点片可显示腰大肌影消失或模糊;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化验室检查红细胞、血色素值下降。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与腹腔内脏器损伤鉴别:腹膜后血肿一般所受外力损伤较重,症状出现明显,呈进行性失血表现。但常规的腹穿不能抽出血液。若针吸到血肿内的出血,抽出血液可凝固。腹膜后血肿无破裂情况下,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腹腔内脏器损伤无腹膜后反应。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腹膜后血肿诊断成立后应积极准备手术。其治疗原则为:①防治休克。②防止感染。③注意探查有无腹膜后脏器损伤,并给予相应的处理。④腹膜后大血管出血应给予止血,修补或结扎。影响腹膜后器官血运可能致坏死者,可切除受损脏器,但要注意器官功能的总体不受损害。较小的血肿或已稳定的血肿可采用保守治疗,给予止血、补液、输血、抗炎治疗,血肿多能自行吸收。 |
中医治疗 |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原则,本病治疗重证虚脱昏惯者以固脱为主,并配合现代医学积极抢救;轻证或手术后用药以理气活血,清热解毒,疏肝健脾为主要治法。 一、辨证选方 1.血虚气脱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9g。或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加味。人参6g,炮附子3g。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可加肉桂、干姜、黄芪等温阳益气;若出血不止者,可加仙鹤草、侧柏叶、藕节以止血;若心悸失眠者,可加远志、玉竹、北沙参养胃生津。 2.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桃仁6g,红花6g,枳壳9g,丹皮9g,香附9g,延胡索9g,乌药9g,五灵脂9g,甘草6g,损伤后腹痛较剧者,可加落得打、王不留行以行血破瘀;腹胀明显者,可加大腹皮、槟榔以理气导滞;术后痛甚者可加泽兰、苏木以散瘀破血;若有呕血者,是败血流入胃脘,用加味芎劳汤(《医宗金鉴》)加减。川芎、当归、白术、百合、荆芥。 3.热毒蕴结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通里。 方药:犀角地黄汤(《千金方》)加减。犀角3g,赤芍9g,生地黄9g,丹皮9g。神昏谵语可加牛黄、黄连、栀子以清心开窍;腹胀腹痛较剧可加桃仁、红花、枳壳、香附以理气活血止痛。 4.肝郁脾虚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人参6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半夏6g,陈皮9g,生姜3g,大枣6g。方中可加柴胡、香附、枳壳疏肝解郁以止痛;也可加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止痛;胸胁胀满腹胀可加枳壳、郁金以疏肝理气;纳差可加鸡内金、神曲以健脾消食。 二、外敷法热毒腹痛,仙人掌去皮刺1 块,大蒜1 瓣,共捣烂,敷局部。每日1 次。 |
中药 | 1.云南白药:每次3g,每日2~3次,口服。治疗肠管损伤出血者。 2.紫雪丹:每次0.5g~1g,每日2~3次,口服。用于热毒内蕴,高热狂躁者。 3.逍遥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郁脾虚腹痛。 |
针灸 | (一)针法 1.昏愦:可取人中,十宣,合谷等穴。 2.腹痛:可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 (二)灸法 肠管损伤并厥脱,昏愦者可用灸法,取中脘,膻中,神阙,气海,关元,至症状缓解为止。 (三)贴脐疗法 瘀血腹痛,可用五灵脂、蒲黄各等量,麝香0.3g。将五灵脂和蒲黄混合研为细末;麝香另研为细末备用。先取麝香0. 15g纳入患者脐孔穴中,再取失笑散纳入脐窝内,外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原则,肠管损伤及腹膜后血肿的治疗应包括损伤休克阶段的治疗和恢复阶段的治疗。 一、损伤休克阶段的治疗 此时治疗的主要后任务是止血,抗休克,手术处理损伤的肠管。孰先孰后,依机体状况而定,衰竭重者先抢救衰竭,同时或而后止血,手术探查。抢救循环衰竭的主要措施是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二者应相互配合,相互辅佐,抓住时机,措施有力,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对于失血性休克应在回阳固脱的同时,立即进行中西医结合急救,以免延误病情。属于严重的肠管损伤,多采取手术治疗,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立即手术指征者,尤其是不需严格禁食者,可辨证应用中药煎剂。 二、恢复阶段的治疗 肠管损伤恢复阶段是指肠管损伤轻证无明显手术指征者,或肠管损伤手术处理后者。此阶段的治疗主要是预防感染,辨证应用中药煎剂。瘀血内阻者,以攻下逐瘀或活血化瘀为主。中药煎剂已知前述。并发腹膜炎者应在应用大量敏感抗生素的同时,辨证应用清营凉血,解毒通里的中药煎剂。伤后气血亏虚者,应调补气血促使康复。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脏器损伤后合并失血性休克者属祖国医学"脱证"、"损伤昏愦"、"血证"范畴,损伤轻者或手术后或并发腹膜炎者属祖国医学"腹痛"范畴。《正体类要》曰"亡血昏愦,其脉洪大,按之微弱,此阴血虚于下,孤阳炎于上,故发厥而头汗出也"。指出了损伤昏愦是由于损伤后血气错乱,阴阳离别所致。《圣济总录》云:"伤折腹中瘀血者,因高坠下,倒扑颠扑,气血离经,不得流散"。阐明了损伤后瘀血停结腹中的病理。在治疗上,本病以固脱、活血、补虚为主《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云:"凡跌损,肠肚中污血,宜服血药,如四物汤之类"。《正体类要》云:"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在内也,加味承气汤下之"。但妄用寒凉攻下,常导致变患丛生。《诸病源候论》"夫金疮断肠者,视病深浅,各有生成。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二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此见,远在一千二百年前我国医学对腹部脏器损伤已有一定治疗经验,并能采用肠吻合术来治疗断肠。总之,祖国医学对本病已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