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erebral concussion |
拚音 | NAOZHENGDANG |
别名 | 中医:损伤昏厥,气闭昏厥,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头部及神经外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脑震荡是指脑损伤后短暂性的脑功能障碍而无确定的器质变化,是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疾病。 |
中医释名 | 因损伤而引起的意识障碍或意识丧失者谓之损伤昏厥,而以高处坠下或受外力打击,脑受震荡,气为震激,心窍壅闭,而致卒然昏倒者称为气闭昏厥。损伤昏厥从属于损伤内证。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脑震荡时出现的意识障碍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受到损害的结果。这种损害与颅脑损伤时脑脊液的冲击,暴力打击瞬间产生的颅内压力变化,脑血管运动功能的紊乱,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损伤昏厥的辨证,应从"血气错乱"的病机出发,分辨其以伤气为主,抑或以伤血为主。伤气所致气闭昏厥,伤血则致血瘀气滞,故临床可分为二型: 1.气闭昏厥 证候:伤后即出现暂时昏迷,手足厥冷,约在半小时以内可以苏醒,苔薄白,脉伏。 辨析:头部内含脑髓,伤力轻者,脑髓受震,气壅闭塞,以致神明失司而昏迷一时,阳气乱不得输布故而见手足厥冷,偈时较短故舌质、苔未见异常,气闭于内,则见脉伏。 2.血瘀气滞 证候:醒后常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诸证,但无再昏厥。 辨析:阳气虽乱一时,气闭得宣通,但瘀血难消散,瘀阻于上,升降失司,故呈现头痛、呕恶诸症。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伤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表现为一时意识恍惚或完全昏迷,持续数秒、数分钟,重者可较长,但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意识仍有一段时间表现迟钝,然后渐恢复正常。对受伤当时及伤前片刻的情况不能回忆,即所谓"逆行性遗忘"。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瞳孔或大或小,呼吸浅慢,脉搏微弱等植物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表现。伤后亦有耳鸣、失眠、烦躁不安、怕吵闹、畏光,怕震动、心悸及思维、记忆、判断能力差等症状,一般持续数日、数周即可消失,个别持续时间较长。多数患者有头痛、头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卧床时较好,活动后加剧,一般于3~5日后自行消失。多数伤员呕吐数次后即停止。如头痛、呕吐持续加重,应警惕有发生颅内血肿的可能。 |
体检 |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明显阳性体征。可有深、浅反射呈对称性减弱或消失。 |
电诊断 | 脑电图检查无异常。 |
影像诊断 | CT检查无异常。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腰穿颅内压力多在正常范围,脑脊液内不含红细胞,少数为颅内压力降低或轻微增高。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休息及饮食:一般应卧床休息一周,自择体位,不过度用脑。对于症状轻微,能早期活动,在活动后又无症状加重者,亦可让其早期下床活动。脑震荡患者症状较轻者可进普食,症状较重者应进低盐易消化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2. 对症治疗:脑震荡患者对症治疗不可缺少,应着重治疗易于排除的症状,以增强病人可以完全治愈的信心。口服镇静、镇痛药物及脑功能恢复药物,必要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胞二磷胆碱、辅酶A、细胞色素C等。 3.心理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生脑震荡后,有的从此便一直诉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对于这类病例,从伤后意识恢复后,就要避免暗示病人有发生脑震荡后神经官能症的可能。对病员应加强解释,树立信心,多予体贴和鼓励。应诊时切忌草率从事,更不可用轻蔑、嘲讽的态度对待病人。对一些症状顽固患者,应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排除颅内外可能被遗漏的病变后,应用暗示疗法。 |
中医治疗 | 昏厥初期阶段气闭昏厥期以"芳香通闭开窍"为治则,经及时处理能逐渐苏醒伴有头晕、头痛者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治则。 一、辨证选方 1.气闭昏厥 治法:芳香通闭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合香30g,麝香60g,冰片30g,安息香60g,青木香60g,白檀香60g,沉香60g,乳香30g,丁香60g,香附6陀g,荜茇60g,犀角60g,朱砂60g,诃子6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研碎冲服。 2.血瘀气滞 治法:活血逐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丹参20g,石决明25g,赤芍15g,桃仁15g,川芎10g,红花10g,菊花10g,牛膝10g,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g代),葱3根,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晕厥期加服至宝丹;中期头痛眩晕加天麻、石菖蒲;胸闷加法半夏、竹茹;烦躁发热、惊厥抽搐加服紫雪丹,并加丹皮、黄芩、山栀;恢复期见头目眩晕神呆加石菖蒲、远志、红参、酸枣仁、茯神;纳呆加香砂六君子汤,心悸耳鸣,智力迟钝加杞菊地黄汤;肢体麻痹加黄芪、地龙、当归尾。 二、专方验方 1.广西田七粉:用法:广西田七粉3g温开水冲服(昏迷者可鼻饲),每日2~3次。 2.石氏柴胡细辛汤:处方:柴胡6g,细辛3g,薄荷3g,归尾9g,地鳖9g,丹参12g,川芎9g,泽兰12g,半夏9g。水煎眼。 三、其他疗法:醋热气熏蒸口鼻; |
中药 | 安神补脑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治疗脑震荡后期恢复阶段,疗效颇佳。 |
针灸 | 针刺人中、十宣、合谷。 |
推拿按摩 | 手法推按心胸两胁腋下腹上;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脑震荡的治疗应包括二个阶段,即昏迷期及清醒期。昏迷期在排除其他脑血管意外后可采取针刺人中、十宣、合谷及醋热气熏蒸口鼻。清醒后进入第二阶段治疗,卧床休息1~2周,注意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若症状轻微者,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多作解释以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和思想负担,有助于恢复健康。若头晕、头痛、心悸、耳鸣、失眠、怔忡等症状较为明显,则是脑海震动,惊忧元明,治以镇惊止痛,安心宁神,方选脑震荡散(《平乐正骨学》)落得打30g,三七30g,天麻30g,川芎30g,菖蒲15g,木瓜15g,钩藤15g,白芷9g,共为细末。每次冲服3g,每天二次。后期治宜清肝补肾活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医级》):枸杞30g、菊花30g、熟地80g、山茱萸40g、山药40g、茯苓30g、泽泻30g、丹皮30g,炼蜜为丸,每服9g,一日二次)。同时也可服改善神经代谢药物,如谷维素、谷氨酸、B族维生素、脑复新片。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关于损伤内证,《正体类要》陆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了损伤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损伤昏厥多见干头部外伤或出血患者。证见突然昏倒而不省人事,但大多数能逐渐苏醒,并伴有四肢寒冷。昏厥有伤后立即出现,也有初时并无昏厥,以后由于某些原因,如出血不止、剧烈疼痛而继发。《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中有详论:"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偈病也。""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固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体,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固流,气凝则血亦凝也。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虽受跌受闪挫者,为一身之皮肉筋骨,而气既滞,血即瘀,其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偈"。《素问·厥论》指出昏厥的病机为"阳气乱则不知人也"。在治疗上,以通闭开窍为治则。《选粹》云:"颠扑迷闷者,酒调苏合香丸灌之。颠扑损伤者,宜逐其恶血,用酒煎苏木,调苏合香丸或鸡鸣散……"。这为临证指明了选方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