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racture of medi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
拚音 | GONGGUNEISHANGKEGUZHE |
别名 | 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中医:臑骨下端内岐骨折,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骨折、骨损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肱骨内上髁骨折为青少年常见的关节损伤之一,又称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常发生在7—15岁儿童,多为撕脱骨折,由前臂屈肌群或内侧副韧带牵拉所致。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原因多因跌倒时由于前臂过度外展,屈肌急骤收缩,将其附着的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块被拉向前下方。甚至产生旋转。 |
中医病因 | 肱骨内上髁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常见于儿童的生活损伤,嬉戏追逐跌倒,手掌着地引起、或青少年的体操、武术和投掷等运动创伤。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过度外展位,使肘部内侧受外翻翻力的同时前臂屈肌急骤强力收缩,而将其附着的内上髁撕脱;或投掷动作错误,用力过猛,在出手时猛力伸肘关节,同时用力向尺侧屈腕,使尺侧屈腕肌等强力收缩,而将内上髁撕脱。亦可因直接暴力打击或碰撞于肱骨内上髁处而造成骨折。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肱骨内上髁骨折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7~17岁者。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肱骨内上髁为肱骨内髁的非关节部分,有前臂屈肌群,旋前圆肌和肘部内侧副韧带附着。内上髁后面有尺神经沟,尺神经紧贴此沟通过。内上髁的骨化中心于5岁开始出现。17~20岁闭合。当骨化中心尚未与相当的肱骨髁融合前,其间的骨骺板为对抗韧带和肌肉牵拉张力的软弱点,容易产生骨折,多数有严重移位。若骨折被嵌入关节内、往往不容易释出,给骨折整复造成困难。骨折易损伤尺神经。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根据骨折块移位的程度一般可分为四度。Ⅰ度:裂纹骨折或仅有轻度移位,其部分骨膜尚未完全断离。Ⅱ度:骨折块有分离和旋转移位,但骨折块仍位于肘关节间隙的水平面以上。Ⅲ度:骨折块有旋转移位,且进入肘关节间隙。这是由于肘关节遭受强大的外翻暴力使肘关节内侧关节囊等软组织广泛撕裂,肘关节腔内侧有间隙张开,致使撕脱的内上髁被带进其内,并有旋转移位。且被肱骨滑车和尺骨半月切迹关节面紧紧夹住。Ⅳ度:骨折块有旋转移位并有肘关节向桡侧脱位,骨折块的骨折面朝向滑车。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肱骨内上髁骨折诊断标准: 1.有跌伤史。 2.局部有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3.可扪及骨折块及骨擦感。 4.拍X线片即可诊断。 |
西医诊断依据 | 跌伤后肘关节内侧肿胀,皮下瘀血,局部压痛,可扪出活动的骨块及锐利的骨折部,拍片则可以明确位置和诊断。同时要注意有无手指尺侧发麻及屈曲无力。 |
发病 | |
病史 | 有跌伤史。 |
症状 | |
体征 | 肘关节内侧高度肿胀,有皮下淤血斑,局部可扪到活动骨块。疼痛、活动时加剧。肘关节伸直外展时有侧方异常活动。肱骨内上髁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移位,严重者有时合并肘关节侧方脱位。损伤尺神经时可出现手指尺侧发麻及屈曲无力。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片可确诊,但5岁以下儿童骨化中心尚未出现者,X线片为阴性。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近愈: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后,骨折对位良好,伤口愈合。 2.治愈:骨折愈合或纤维连接,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
预后 | 治疗不当则会后遗关节功能障碍。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对无移位的Ⅰ度骨折,将肘关节屈曲90°,用内外侧夹板或上肢石膏托固定,悬吊于胸前2周。 有移位的可先抽出积血,再行手法整复。首先摸清骨折块移位的方向,从骨块的外下面向内上方推挤,使其复位。若骨折块翻转移位大于90°者,则改为患肢屈肘90°,前臂旋前,腕及掌指关节于自然屈曲位。术者一手握住患肢前臂,另一手置于肘部,先用拇指揉按骨折局部使肿胀消退后,摸清骨折块由远端向近端,由掌侧向背侧翻转过来。再往骨折近端挤按,使之复位。 如果手法复位不成功者,就考虑作手术切开复位,交叉针内固定,手术的切口采用肘内侧切口,注意保护尺神经,清理积血,进行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 对Ⅱ度骨折手法整复不良者,可用钢针经皮撬拔复位和内固定。在麻醉后,严格无菌操作下,保持屈肘90°,前臂旋前、用手仔细摸清内上髁骨折块。在其下方用一枚细钢针穿过皮肤,针尖直接戳住骨折块,并向后上方撬拔,使其回复原位。并要注意避开尺神经。X线透视下对位良好后,用手摇钻将钢针穿过骨折块,再穿入肱骨下端作内固定。截除多余的钢针,并埋入皮下。在对位、复位满意后,用石膏托作固定,早期进行握拳功能锻炼。 |
中医治疗 | Ⅰ度、(无移位)骨折:将肘关节屈曲90°,用内、外侧夹板或上肢直角托板固定,三角吊悬吊手于胸前2周。有移位者,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 一、复位手法: Ⅱ度骨折:取坐位或平卧位,患肢屈肘45°,前臂中立位,术者以拇、食指固定骨折块,拇指自下向上推挤,使其复位。如骨折块翻转移位大于90°者,改用屈肘90°,前臂旋前,腕及掌指关节自然屈曲。术者首先用拇指揉按骨折局部使肿消退后,摸清骨折块由远端向近端,由掌侧向背侧翻转过来,再往骨折近端挤按,使之复位。 Ⅲ度骨折:手法整复的关健,在于解脱嵌夹在关节内的骨折块,将第Ⅲ度变为第Ⅰ度或第Ⅱ。其方法是先取平卧位,肘关节伸直位。先进行拔伸牵引,在拔伸牵引下,握腕部的助手逐渐将前臂旋后、外展,术者一手置于肘关节外侧向内推,造成肘外翻,使时内侧间隙增宽。术者另一手拇指在肘关节内侧触到骨折块的边缘时,助手即极度背伸患肢手指及腕关节,使前臂屈肌群紧张,将关节内的骨折块拉出关节间隙,必要时术者还可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后侧屈肌肌腹的近侧部向外牵拉,及辅助将骨折块拉出关节间隙。如果仍有分离可按Ⅱ度骨折作手法整复。 Ⅳ度骨折:手法整复时,应首先整复肘关节侧方脱位,多数随着关节脱位的复位而骨折块亦同时得到复位,少数仍有移位者应再将骨折块加以整复。其方法是,患者平卧,患肢外展,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助手两人分别握住患肢远、近端;尽量内收前臂,使肘内侧间隙变窄,防止骨折块嵌入关节腔内。术者一手将肱骨下端自内向外推挤,另一手将尺、桡骨上端自外向内推挤,将骨折块推挤出关节;同时将肘关节侧方脱位整复,然后牵引前臂,逐渐屈曲肘关节至90°,最后按Ⅰ度或Ⅱ度骨折处理。 二、固定方法:复位满意后,在骨折块前内方放一半月型固定垫,缺口朝向后上方,用于兜住骨折块,再用上臂超肘关节夹板固定于屈肘90°,前臂中立位或旋前位2~3周。 三、辨证用药:按骨折后三期辨证用药的原则进行辨证用药。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