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肱骨髁上骨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up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拚音 GONGGUKESHANGGUZHE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下端5cm范围内的骨折。肱骨下端扁而宽,前面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片相隔。肱骨髁上部处于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为应力上的弱点,故易发生骨折。窝下方内侧为滑车,亦称内髁;外侧为肱骨小头,亦称外髁。两髁连成一块,并与肱骨上轴形成向前30°~50°的前倾角。滑车略低于肱骨小头,所以当肘关节伸直时呈现5°~7°的携带角。肱骨下端两侧的隆起部为内、外上髁。内上髁为前臂屈肌总腱的附着处,外上髁为前臂伸肌总腱附着处。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根据暴力的方向及骨折移位情况可分为两型: ①伸直型:肘关节过度伸直造成的骨折,骨折后骨折近端移向前方而骨折远端移向后方,骨折处向前成角畸形。由于暴力的方向不同,骨折远端还向尺或桡侧移位,故在伸直型骨折中又分尺侧及桡侧型两类:尺侧型为骨折远端向后、向尺侧移位或尺侧骨皮质嵌插,若复位不当,是发生肘内翻的主要原因;桡侧型相反,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或桡侧骨皮质嵌插,一般不会产生肘内翻。 ②屈曲型:肘关节在屈曲位,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使肱骨髁上脆弱部折断,骨折远端向前移位。 伸直型髁上骨折易并发神经、血管损伤。①血管损伤,多为损伤刺激或压迫肱动脉所致。亦可因血肿及肱二头肌筋膜对张力的限制所致。若腕部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引起注意。临床表现为Volkmann缺血性挛缩;其前驱症状为剧痛,桡动脉搏动消失、肿胀、手部皮肤发凉、发白、发绀、麻木,早期被动伸直牵拉手指时,产生剧烈疼痛。②神经损伤,多为挫伤,多见于正中神经,桡神经次之,尺神经最少见。通常三月内均能自愈。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
1.多见于儿童。多因手掌着地或肘部着地致伤。
2.局部肿胀、压痛、畸形和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必须检查桡动脉搏动和神经功能。
4.X线摄片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外伤史,多为传达暴力。
症状
体征 肱骨髁上部位骨折可见局部肿胀、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及骨擦感。屈曲型骨折有向后成角畸形。
并发神经、血管损伤时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见‘病理’栏。
体检 注意触摸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和皮肤颜色、感觉、运动、以区别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电诊断
影像诊断 拍摄X线片,肘部正、侧位片,可以明确骨折移位的方向和骨折类型。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肱骨下1/3骨折:由于骨折部位不一样,其疼痛的部位、范围则不一致,X线片可区别。
2.肘关节脱位:有明显的畸形,有弹性固定肘关节。拍X线片,可以辨别。
3,肱骨髁间骨折及肱骨下端骨骺滑脱:虽在症状和体征上相同,但X线片即可明确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优:肘关节伸屈较健侧减少10°。以内,骨折解剖复位或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占骨折面1/5以内,断端桡侧嵌插,尺侧分离,肱骨下端前倾角减少在10°以内者。
良:肘关节伸屈受限11°~20°,携带角减少5°~l5°,X线检查骨折断端尺侧略有嵌插,前倾角减少在20°以内者。
尚可:肘关节伸屈受限21°~30°,携带角减少16°~20°,不需特殊治疗,X线检查骨折断端尺侧嵌插,桡侧分离,前倾角减少在20°以上者。
差:肘关节伸屈受限在30°以上,携带角减少20°以上,X线检查骨折远端向尺后方移位者。
预后 并发神经损伤,通常三月内均能自愈。
并发症 有时合并血管损伤。多系机械性压迫或血管反射性痉挛,少有血管破裂者。Volkmann缺血性挛缩,是本病多见的合并症,其主要症状是桡动脉搏动消失,剧痛,手部皮肤发绀、发凉、麻木。其中以剧痛为其先驱症状。
合并神经损伤,以正中神经损伤最多见,尺神经最少发生,多为挫伤,不需手术探查。
西医治疗 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可置患肢于屈肘90°位,用颈腕悬吊,固定2~3周即可。
对有移位的一定要手法先整复,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
对开放性的要先清创,再进行治疗骨折,或者清创的同时一次性固定。
对肿胀较甚者,可先抽积血,再整复。
对出现血管、神经症状者,要先注意抢救血管损伤,宜及时切开肱二头肌筋膜减压。二次处理骨折,或做尺骨鹰嘴牵引,以解除骨折对血管的压迫。神经损伤者宜先观察,确诊为神经断裂的,要及时手术探查,吻合。
一、手法复位,超关节夹板固定:
1.复位: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畸形,尺偏并内旋者可分别持远、近段,外旋远端,并与近段相对矫正复位。对前后移位,可在肘后推远端向前,拉近端向后,但勿将远端过度前推,以免骨膜剥离太广泛,影响稳定。对肘内翻畸形,可外展挤压桡侧皮质骨使之复位。
2.固定:用不同长度的木夹板4块,前侧板上达肱骨大结节,下至肘窝下3cm。后侧板自腋下至鹰嘴下,远端向前弯曲,内侧板自腋下至髁下3cm,外侧板自肩峰下至肱骨外髁下方,内外侧板下端各系一布带。梯形垫两块,一置于鹰嘴部,推骨折远端向前;一置于外髁部,向外挤压远段。塔形垫一块,置于外髁上方,向内推挤远端。方形垫一块,置于肘窝上方压迫近段,防止向前成角。用布带进行捆扎,肘部布带要松紧适度、防止滑脱移位;腋下布带应略松。以能摸到桡动脉搏动为度。
3.固定后要注意手及前臂有无压痛、肿胀,皮肤发凉发僵及麻木,桡动脉搏动强弱等,随肿胀减轻情况,每日调节布带一次。3周解除布带,练习活动。
二、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这种固定方法为临床上较常用,不论是伸直型,还是屈曲型,均可采用,复位的手法与小夹板固定时复位手法相同,强调复位的对位要良好,注意在复位的同时纠正尺偏或桡偏,并要预防愈合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宁要用矫枉过正的方法,出现桡偏,也不要出现尺偏,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伸直型的屈曲固定,屈曲型的半伸直位(120°)固定,这种固定对儿童较为安全,可以及时观察远端血循,又不致于对肱动脉形成压迫。预防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亦有利肿胀的消退和早期功能锻炼。
三、骨牵引复位法:骨折发生后,由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皮肤有张力性水泡,或手法复位不稳定,或屈曲肘关节影响桡动脉搏动者,可考虑用尺骨鹰嘴牵引。一周后肿胀消退,再作复位。
四、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需要作探查的应在探查的同时作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对于手法整复后不稳者,或难以复位者,考虑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对因骨折后时间太久,无法手法复位者应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开放性损伤,在清创的同时可以直视下复位内固定。
手术应在臂丛麻醉下进行。若要探查神经血管可采用肘前入路。即由内上外下的前"倒S"形切口,注意保留肘正中静脉。在肱二头肌内缘找到正中神经和肱动、静脉。沿神经、血管走行方向向下探查,肱二头肌腱膜应予切断。一般肱动脉以痉挛为主、偶见血栓形成,血管破裂很少见。先将骨折整复,交叉针内固定。有动脉痉挛者可先用1%普鲁卡因在近端行血管外膜封闭,并用温盐水热敷。10分钟后无效者可用l%普鲁卡因作动脉内注射,进行液压扩张。经上述处理后痉挛仍不能解除者可切除痉挛的动脉,并将远、近端结扎。前臂的血供不受影响。有神经断裂者应及时吻合。
对于屈曲型髁上骨折,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其手术方法,都采用肘后入路,即在肘后由内上向外下作"倒S"形切口,将肱三头肌作舌形瓣,进行翻转,暴露出肱骨下端。此手术操作简单,暴露也广泛,适用于肱骨下端的各种手术。但要注意保护尺神经。做肱三头肌的舌形瓣,是以两髁部为基底,向肱三头肌的近端作。然后向下翻转。手术后要给以石膏托外固定于肘部,半屈位,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肘关节强直
对并发症的治疗:
1.血管损伤:一但发现有血管受压的临床表现出现,应及时解除外固定,并局部热敷,轻手法按摩,如果不改变,应及时手术探查,解除刺激和压迫。
2.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30%以上,治疗上应以预防为主,其措施为:①对尺偏应矫枉过正,复位时造成断端桡侧皮质骨嵌插,对桡偏型勿过度矫正。②尺偏型之尺侧纸压垫要低,作用于肱骨内髁部,以便推远端向外,桡侧纸压垫应置于骨折线部略偏高。③先固定一周后,发现远段仍向尺侧倾斜时,可在麻醉下伸直肘关节作外展压挤,直至内翻移位纠正为止。一旦出现了肘内翻畸形,就应采用截骨矫正。
中医治疗 在治疗上强调手法治疗为主,其手法复位的方法,与‘西医治疗’相同。药物治疗上仍要坚持三期辨证论治的原则,早期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复元活血汤三七丹参。肿胀甚者,加茅根、木通等利水之类。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可服用续骨活血汤或肢伤二方,成药用三七伤药片,或伤科接骨片。后期宜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可内服补肾壮筋汤或肢伤三方。并用中药在解除夹板后熏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复位及固定后应即开始练习肩部及手部运动,外固定去除后开始肘关节活动度练习肩部及手部运动。外因定去除后开始肘关节活动度练习及上臂和前臂肌力练习。不可用暴力牵伸关节以免引起骨化性肌炎及其他损伤。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失眠,身体虚弱
 干漆散(《圣惠》卷八十)
 加味补中益气汤(《医林绳墨大全》卷四)
 发狂不醒救治及鬼门十三针
 内补鹿茸丸
 石胆散(《圣惠》卷三十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