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ubococcygal muscle syndrome
拚音 CHIGUZHICHANGJIZONGHEZHENG
别名 中医:便秘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肛肠科疾病,肌肉疾病与损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排便出口梗阻性疾病的一种,指因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引起肛管紧缩狭窄,而造成进行性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本病在临床上不常见,是肛肠科疑难病之一。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未阐明,据报道,多数病人自幼有严重便秘或粪块直径细小,推测与先天异常有关,后天炎症刺激、神经失调、局部损伤致长期肌痉挛并发肥厚亦有可能发生。
中医病因 引起便秘的原因有肠胃受病,燥热内结,气滞不行,气血不足以及阴寒凝结等。
季节
地区
人群 男女均可发生,年龄一般在40岁以后。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美国的wassermen首次报道,他在12年中诊断4例,以后Wallace报道一组46例,日本高野病院报道1例,近年来我国也有个别病例报道。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肾等脏的关系甚为密切。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类型。
病理 病理切片见横纹肌纤维显著肥大。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证的便秘,表现为虚实两大类,以实证为多,临床上当分辨虚实。实证有气滞血瘀,湿热下迫;虚证有脾虚气弱,肾气不足等。1.气滞血瘀:证候:大便困难,经久不愈,骶尾部酸胀疼痛,甚则刺痛,腹胀胁满,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大便困难日久不愈,骶尾部疼痛明显,腹胀胁满,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涩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发日久,气机不利而气滞血瘀,气滞则大便困难,腹张胁满,血瘀则疼痛,舌紫暗或瘀斑,脉弦细涩为气滞血瘀之象。2.湿热下迫:证候:大便困难,或干结,或带粘液及血,里急后重,下腹部及骶尾部疼痛,肛门灼热或潮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大便困难,便干或带粘液,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之邪下迫大肠,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见大便困难,里急后重,湿热之邪熏灼肠道,肠络受伤,故见粘液血便,湿热下注而见肛门灼热。3.脾虚气弱:证候:大便困难,努挣乏力,大汗淋漓,排便后气喘短气,食少纳呆,面色HUANG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虚而无力。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大便努挣乏力,面色HUANG白,神疲气怯,食少纳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虚气弱,传运无力,故排便困难,努挣耗气,故乏力汗出,脾虚运化无力而食少纳呆。面色HUANG白,神疲气怯为气虚之象。4.肾气不足:证候:大便坚涩,排解困难,腰及骶尾部酸疼,腿软无力,头晕耳鸣,面色HUANG白或潮红,少寐健忘,小便清长或黄赤,阳痿遗精,舌淡或红,脉沉细弱或数。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大便坚涩,腰及骶尾部酸痛,腿软,耳鸣为辨证要点。若偏阴虚则伴有口干虚烦,小便黄赤,舌红脉细数;偏阳虚则伴有形寒肢冷,便频,少腹拘急,面色HUANG白,舌淡,脉沉细弱。②病机:肾气不足传导失职,故大便坚涩,肾虚腰腿失养故酸疼无力,耳目失充故头晕耳鸣。阴虚虚火上炎故见虚烦咽干。阳虚不能煦筋,故少腹拘急,形寒,气化无力而见便频。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排便困难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进行性、长期、严重排便困难为本病的特点。具体表现:
1.进行性排便困难,排便不全。
2.排便过度用力,排便时大汗淋漓,痛苦不堪,排便时间过长,一次排便可达1小时。
3.大便不成形,便条细小。
4.排便时、排便后骶部酸胀疼痛。
5.直肠积气,直肠下段压力感。
6.泻药逐步升级,用量越来越大,终至失败。
体检 1.视诊:病人常有精神紧张。肛门外观一般无明显异常,若有粪污或因反复用药,如坐浴等,可见肛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颜色变深。2.触诊:按压肛周可有酸痛的感觉。 肛内指诊:肛管压力高,可明显触及耻骨直肠肌痉挛伴锐利边缘,呈环状,手指通过狭窄环时,病人极不舒适,痉挛加重,疼痛明显,直肠后方因耻骨直肠肌的痉挛呈较深的袋状,有人称之为"搁楼征",常有粪便潴留,甚至难以指诊。3.肛镜检查:可见肛管及直肠下端粘膜充血水肿。4.肛肠动力学检查:①肛管功能长度延长。②距肛缘5-6cm肛管静息压增高。③异常排便反射曲线。④内括约肌功能可异常。⑤球囊排出不能。5.结肠传输功能检查可见直肠排空延迟。
电诊断 肛门肌电图可见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反常电活动。
影像诊断 排便造影可见肛直角明显变小。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直肠膨出直肠膨出也是出口梗阻性疾病的一种,主要因直肠阴道膈松弛,老年人全身组织松驰等,在作排便动作,腹压增高时,直肠前壁如同疝一样向前突出,而致大便排解困难的一种病。本病的排便困难是肛门口压力分散感,病人需用手在肛门周围,或阴道内加压等协助排便,指诊可扪及直肠前壁凹陷的薄弱区,排粪造影可显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肛门肌电图多属正常。2.会阴下降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是由于长期排便困难,过高腹压,使盆底肌薄弱,张力下降,肛直肠角变大,甚至直肠前壁粘膜脱垂至肛管上端,产生排便不全感觉,病人再次用力排便,形成排便困难的恶性循环,继使盆底更下降,并造成继发性阴部神经损伤的一种病征。此病常合并于其它排便困难。本病的排便困难主要表现为,排便不全感,病人排便时用手指插入肛门内,推开脱垂的粘膜后方能排便,并可出现血便和粘液便。会阴部胀痛,严重者可伴有小便失禁、阴道脱垂。指诊示肛管张力低,排粪造影可见肛直角低于耻骨联合与尾骨尖连线2.5cm,肛门静息压及最大缩窄压降低,肛门肌电图可示神经源及肌源性损害。3.盆底痉挛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指由于盆底肌群在排便运动时舒缩功能失调,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排便而致排便困难的一种病征。病人常有会阴胀满与便意感,排便时间增长,排便疼痛,软便也不易排出,常有"肛门张不开"的感觉。常规检查及内窥镜检查常无明显异常。排粪造影见用力排便时肛直角不变大,甚至变小,肛门肌电图常显示耻骨直肠肌与外括约肌反常电活动;结肠传输功能检查,可见直肠潴留或左结肠、乙状结肠传输延迟。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般认为,泻药、扩肛、抗痉挛药、肌松剂对本病治疗作用不大。局部封闭能缓解症状,手术切除部分耻骨直肠肌,扩大紧缩的肛直环,是解除出口阻塞症状比较理想的办法。1.局部封闭:用0.5%利多卡因15-30ml,加肾上腺素数滴,从肛门外缘后、左、右三点进针,经皮下,肛门外括约肌,至耻骨直肠肌(可用手指在肛内作引导),分别注入5-10ml,一日二次。阻断耻骨直肠肌痉挛,对调整括约肌功能失常有一定作用。2.手术方法;常规肠道准备,俯卧位,屈髋40°,后中线切口,自尾骨尖至肛缘上逐层切开,严格中线进入出血较少。暴露尾骨尖,将其作为耻骨直肠肌上界标志,术者左手食指伸入直肠,顶住耻骨直肠肌。耻骨直肠肌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二者不易分,但其上缘恰位于尾骨尖下,且不附于尾骨尖,牵开浅深外括约肌(可用拇指),于直肠外分离耻骨直肠肌1.5cm长,两侧钳夹,两钳间切除,使成"v"形缺损,该缺损可经直肠内食指触及。应当切除其远端的半纤维化肌束,其与直肠粘连较紧,当真切除后,位于直肠中之食指即可感到耻骨直肠肌变为松弛。更换手套后,皮下组织00号肠线间断缝合,皮下置橡皮片引流。术后禁食三天,适当应用抗生素,保持术区清洁干燥。
中医治疗 一、辩证选方:1.气滞血瘀:治法:理气活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灵脂18克,当归9克,川芎9克,仁9克,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3克,红花9克,枳壳5克。若气滞明显者,腹张胁满较重等可加川朴陈皮等;瘀血重者可加大桃仁量的同时加莪术三棱等。2.湿热下迫: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活血。方药:芍药汤加减。白芍15克,当归9克,黄连9克,槟榔6克,木香6克,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9克,官桂5克。可加二花、连翘增加其清热之力。3.脾虚气弱:治法:补脾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克,炙甘草6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若纳呆明显者,可加焦三仙等。4.肾气不足:治法:肾阴虚者滋补肾阴,阳虚者温补肾阳。方药:偏阴虚者:左归饮加减:熟地24克,山药15克,枸杞10克,山茱萸15克,川牛膝12克,菟丝子10克,鹿胶10克,胶12克。偏阳虚者用右归饮加减。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10克,鹿角胶10克,菟丝子12克,杜仲10克,当归15克,肉桂6克,制附子6克。若心烦少寐者可加柏子仁枣仁;头晕目眩者,可加黄精菊花等。三、其它疗法1.坐浴:可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坐浴熏洗。大黄12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桃仁15克,朴硝20克,柴胡12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川椒6克,甘草10克。水煎后,先熏后坐浴,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2.按摩疗法:可在麻醉下(充分松弛肛门),用力拉开痉挛肥厚的耻骨直肠肌,同时对肛周肌肉进行按摩。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加味连翘升麻汤(《痘疹全书》卷上)
 平治法
 腹部涨气的原因分析
 父母亲人临终前的各种预兆,同修能按此做乃
 桃红散(《普济方》卷四○七。)
 地黄汤(《普济方》卷二二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