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外痔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external hemorrhoids
拚音 WAIZH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肛肠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是直肠、肛管交界齿线附近静脉丛曲张后形成的静脉团,分内痔外痔两种。外痔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反复发炎而致,其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其形状大小不规则。血栓性外痔是指静脉团有血栓形成,外痔皮垂是指肛口处的皮肤皱褶,表面为皮肤,皮下主要为结缔组织,无曲张的静脉,实际上已不是痔,常系血栓性外痔血块吸收所致。
中医释名 本病是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的隆起样组织,其表面为皮肤,一般不能推入肛门内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皮痔、气(脉)痔、葡萄痔。详见“皮痔”、“气痔”、“葡萄痔”条。
西医病因 痔的发病因素有:①流向门静脉系统的痔上静脉和静脉丛均无静脉瓣,痔上、下静脉丛壁薄表浅,如长期直立、静脉压持久增高后可使静脉淤血曲张。②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或妊娠后腹内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③肝内或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或盆腔内肿瘤也可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④直肠下端或肛管慢性感染使静脉壁及周围组织纤维化,支持力量减弱,以及肛括约肌异常松弛等也是痔的形成原因。
中医病因 外痔因肛门皮肤受摩擦、感染邪毒等所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痔常见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似。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下注,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或脾虚气陷,无力升提而生。
病理
病理生理 排便时肛缘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压迫肛周神经,引起肛门剧烈疼痛,当渗出血液凝成血块,其液体成分被吸收后,疼痛亦逐渐减轻,而遗留一硬结。若渗出血液较多,使覆盖的皮肤发生障碍,产生坏死,血块可穿过坏死区而破溃,使疼痛消失。而病人往往因肛门疼痛畏惧排便,尽量延长排便间隔,造成排便习惯紊乱,粪便干硬,增加了排便困难,加重肛门疼痛,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气滞血瘀:
证候: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暗红,苔淡黄,脉弦涩。辨析:热结肠燥,湿热积聚,壅塞而血凝;或气虚,气滞,血行无力,均可致气滞血瘀,壅阻于肛门而成癥瘕症状。可见肛缘肿物突起,有异物感,排便时肛缘肿物可增大。血液瘀阻于肛门,则见肛门局部胀痛或坠痛,可触及硬性结节;气滞则脉弦涩,瘀血内停,故见舌紫,苔淡黄。
2.湿热下注:
证候: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便于或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中医认为湿热下注为肛肠疾病常见的病因,外痔亦无例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酒色过度等各种原因,均可致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肛门,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浊气瘀血凝滞而生肛缘肿物。热结肠道、肛门,则肛门灼热疼痛;湿邪浸yin,则生便溏;湿热相搏,则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虚气陷:
证候:肛缘肿物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辨析: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不复,均可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力提升,而出现肛门坠胀,似有便意,肛缘肿物隆起,神疲乏力,细少便溏,舌淡胖,苔薄白,均为气虚之具体表现。气虚则血液生化无源或日渐衰少;气血两虚,故脉细弱无力。
西医诊断标准 外痔分为以下四型:
1.血栓外痔: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痔。早期在齿线以下肛管皮肤或肛缘皮下有血块,继之出现炎性水肿,疼痛较甚;水肿消退后,皮下可见暗紫色血块,触之较硬;炎症消退后,血栓结节不易被吸收,形成皮下硬结,常为大小不等的数个血栓球。
2.结缔组织外痔:由于肛门边缘的皱褶反复发炎、变粗变厚,或肛裂刺激组织增生而来。无静脉曲张,扩张,多生长在肛门之前后是其特点。也有数颗围绕肛缘的,平日柔软、无任何症状。当局部发炎时,可有红肿热痛,行走和坐卧皆受限制。因其无静脉曲张、扩张、故又有人称之为赘皮外痔。
3.静脉曲张性外痔: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扩张,刺激组织增生而成。多生于肛门左右两侧,平日无症状,只见一柔软之肉块。发作时可有红肿,甚至引起内痔外翻。此型外痔排便时用力努责可见肉块增大而硬,便毕即能自行复位。这种外痔多伴有内痔并存。
4.炎性外痔:肛门皱褶经粪便刺激,衣裤和手纸摩擦破损,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壁发炎,水肿所致。可见肛门皱壁发红,水肿伴少量渗出液。若反复发作即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以上几种类型外痔,若在发炎时,均可称之为炎性外痔。

痔疮诊断标准:
(一)内痔
一期:无明显自觉症状,痔核较小,质柔软,表面色鲜红或青紫,大便时痔核不脱出肛外,常与大便摩擦出血。
二期:痔核较大,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大便后自行回纳,出血量较多,呈点滴状或喷射状。
三期:痔核更大,表面微带灰白色,大便时经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二)外痔
1.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皱襞突起,有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
2.血栓外痔:因便秘或排便时用力过猛,而致肛门静脉丛破裂,血管外形成血栓,有皮下隆起、肿胀、发炎、疼痛。
3.结缔组织性外痔:因慢性炎症刺激,反复发炎,肿胀,致使肛门静脉丛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皮垂。
4.静脉曲张性外痔:下蹲腹压增加,排便或肛门吸引器检查,均可见肛缘周围皮下曲张的静脉团瘀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突起,但可逐渐消散。
(三)混合痔
由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的直肠和肛门静脉丛扩张屈曲,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上下形成一整体者。
诊断混合痔必须注明:
1.外痔部位属于何种病理性质。
2.大小、部位(按时钟定位法)。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外痔平时一般无症状。可出现的症状有:
1.疼痛和瘙痒,是外痔的常见症状。患者多主诉肛门一侧肿痛不适,坐卧不安,行走不便。一般外痔症状多不明显,可偶有瘙痒或解便不净感。只有在炎症或发生血栓形成时,才出现肛门疼痛或持续性剧烈疼痛。
2.肛旁异物感:肛缘突起为外痔的标志。肛缘的不规则突起,使肛缘凹凸不平,产生异物感,且便时不易擦净、污染内裤。
3.大便困难:病人肛门疼痛畏惧排便时,尽量延长排便间隔,造成排便习惯紊乱,粪便干硬,增加了排便困难,加重肛门疼痛,形成恶性循环。
体检 1.局部视诊:一般采用侧卧位,观察肛门及其附近的外形,颜色等。结缔组织型外痔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等,数量亦不多,颜色与正常组织相同;炎性外痔可见肛缘突起物红肿或破溃成脓;血栓外痔可见肛缘突起呈青紫色,局部皮肤水肿;静脉曲张性外痔病人下挣时,肛缘突起物加大,为青紫色团斑(静脉曲张团)。 2.局部触诊:结缔组织型外痔触之多无疼痛,为柔软包块;炎性外痔触之疼痛甚,中等软;血栓外痔触之硬,触痛明显,可摸及皮下硬结;静脉曲张外痔触之为柔软团块,团块按压后可消失。 3.全身检查:若选择手术为治疗方法,全身检查不可少。应注意病人心、脑、肝、肾、血糖情况、有无药物过敏史,以便确定手术方法和麻醉方法。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经久不愈之肛瘘外口,有的也出现高突之肉块,但其部位不在肛门边缘而在肛外,肉块上有小孔流脓水。肛门外还有粉瘤,囊肿和,也会发生肿块突起,其部位也都不在肛门边缘上,而且病程和症状也与外痔完全不同。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症状(便血、脱出和疼痛)消失,检查痔已消失。
2.好转: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检查痔已明显缩小。
3.无效:症状及痔的形态治疗前后无变化。
4.远期疗效标准:治愈后随访2~3年,检查原手术部位未见复发。
预后
并发症 血栓性或绞窄性痔并发严重感染时,带菌栓子可经门静脉或腔静脉播散到肝或肺,形成多发性脓肿,但在临床颇少见。
西医治疗 外痔的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控制感染。对部分病人可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术治疗主要是彻底清除肛门局部病灶。
一、非手术治疗:
1.预防便秘:预防便秘,可减少各型外痔发作的可能。可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或口服缓泻药,如酚酞等。必要时可用开塞露或石蜡油灌肠。
2.外用药:西医常用的外用药物主要有四类:抗菌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等。可用于炎性外痔或血栓性外痔炎症明显者,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止痛剂如:复方鱼黄软膏、复方鞣酸软膏等。可用于各型外痔而致疼痛者,具有止痛、消肿、收敛的作用。止血剂如:十号止血粉、云南白药、明胶海绵等,用于血栓外痔破溃出血较多或术后止血。酶制剂如:糜蛋白酶,用于分解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
3.熏洗剂:局部熏洗药物可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为炎性外痔、血栓外痔治疗常用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PP粉等。
二、手术治疗:
治疗痔核的目的是:消除因痔核而引起的出血、肿胀、疼痛和脱出,无症状的痔核,不论其大小都不需治疗。所以,对痔疮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很重要,因为术式选择不当或错误的手术方法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对肛门或肛管的损伤,术式的选择应以最小程度的损伤肛管皮肤,最大程度的清除肛门病灶为原则。对于单纯的外痔,手术方法多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纯切除法:单发的静脉曲张外痔,结缔组织型外痔和炎性外痔,可采用局部切除。方法是在局麻下梭形切开皮肤,连曲张静脉团或增生的结缔组织一并切除,创面开放或缝合。对小的结缔组织皮赘外痔也可直接剪除,剪除时应注意尽量保护肛管皮肤。
2.剥离切除法:若外痔较多,较大或呈环状者,则宜采用剥离切除术。方法在骶麻或局麻下剥离外痔至齿线上,结扎后剪除。剥离外痔应注意在痔和痔之间保留皮肤桥,以免形成环形瘢痕,造成术后肛门狭窄。创面应是梭形,边缘平整,使之引流通畅。术后创面用凡士林纱条敷盖。
3.血栓外痔的手术治疗:
(1)血栓外痔剥离术:适用于血栓与周围粘连或数量较多者。方法:麻醉下在血栓外痔正中做一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后,用小弯剪锐性分离血栓,一是要将血栓全部摘除干净。创面开放。若血栓大、皮赘多、可切除部分皮肤,以防术后遗留皮赘或造成外痔水肿。
(2)血栓外痔手指挤压摘除法:适用于孤立圆形血栓。方法:麻醉后在血栓外痔正中做一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用手指由两侧挤压使血栓排出,创面开放。出血时可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粉压迫止血。
中医治疗 中医主张外痔的治疗应内治和外治并重,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便。
方药:仁承气汤加减。桃仁10克,大黄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枳壳10克,瓜蒌10克,槟榔10克,黄连6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加开水熏洗肛门。
2.湿热下注:
治则: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方药:防风秦艽汤(《外科正宗》)加减。防风10克,秦艽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连翘10克,槟榔10克,栀子10克,地榆10克,枳壳lo克,槐角10克,白芷10克,苍术6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3.脾虚下陷:
治则:调理脾胃、升阳固脱。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当归9克,陈皮3克,升麻3克,柴胡3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二、外治法:
1.药物外敷法: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敷于肛门局部的方法,以下介绍几种临床常用的药物。
(1)四黄膏处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等份,共研细末。凡士林70克,四黄粉30克,共同混合调匀成膏备用(冬天减少30%凡士林,加石蜡油30%共同混合,以避免软膏发硬)。功能:消肿清热、凉血止痛。主治:内痔、外痔发炎,水肿、术后疼痛,、疽、疗、水肿。用法:直接帖敷患处。
(2)九华粉:滑石水20克,月石6克,龙骨6克,浙贝6克,朱砂6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功能:去湿止痒、消炎止痛。主治:肛门湿疹、肛周皮炎,皮肤瘙痒。用法:直接撒布患处。
(3)九华膏:九华粉30克,凡士林70克(冬季减凡士林30克加液体石蜡油30克),共同合匀成膏备用。功能:消炎消肿、止血止痛。主治:内痔出血肿胀,外痔发炎疼痛,肛裂,肛门直肠炎症。用法:直接涂敷患处,或灌注于肛门内。
(4)田螺水外搽:取活田螺一个,将盖揭开,放入少许冰片入螺体内,随即化为液体。功能:消肿止痛。用法:用棉棍蘸田螺水涂抹患处,每日6到8次。
(5)痔疮膏(《医学纲目》):以草乌,大黄各6克,甘草3克,胆矾15克,净石灰末半匙,龙脑末少许。用柴灰淋浓水两碗,熬至一碗,入草乌、大黄,慢火熬至半碗,入甘草,煮数沸,加入净石灰末,略沸三五次,用绢两重过滤,再熬成膏,冷后入胆矾,临用时入龙脑末少许。主治:外痔及翻花痔脱出或突起,肿痛伴有分泌物者。
(6)熊冰膏(《医学入门》)以熊胆2分半,片脑半分,研匀,用白雄鸡胆汁调匀。主治:新痔脱出引起肛缘肿痛者。
(7)白金散(《东垣十书》)以海螵蛸去其粗皮,研为极细末,用生麻油调成膏。主治:痔疮疼痛。
2.熏洗坐浴法:是指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治疗的目的。具体方法是指将药物水煎10余分钟后,先用蒸气熏肛门局部,待水温适合时,再行肛门局部坐浴。主要代表方药有:
(1)熏洗外方:朴硝30克,马齿苋20克,瓦松15克,归尾15克,赤芍15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湿软坚、消肿止痛。主治:痔瘘、肛痈之炎症期、肛裂之便后疼痛,以及全身所患之痈、疽、疗,疖属于急性期炎症者。用法:上药混合加水煮沸后,去渣,约有药水1000毫升,趁热先熏后洗,或浸布湿敷于患处,一般肛门红肿热痛者,每日2~3次坐浴。上、下肢及躯干之患,用净布浸后敷于患处,每日6次左右。
(2)消肿止痛方:瓦松30克,五倍子30克,马齿苋30克,艾叶30克,川椒30克。功能:消肿止痛、收敛。主治:外痔发炎,血栓外痔,内痔脱出嵌顿,直肠脱垂术后水肿疼痛等。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后煎水1000毫升,每日坐浴1~2次。
(3)祛毒汤: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朴硝30克,侧柏叶20克,苍术15克,葱白三段,炙甘草10克。功能:活血消肿止痛。主治:各期痔疮发炎,疼痛,急性肛周脓肿,术后水肿等。用法:煎汤局部坐浴。
(4)九华粉洗剂:九华粉30克,甘草20克,蒸馏水加压100毫升外搽。每日6~8次。主治与功能同九华粉。但粉剂用于有渗出者。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便秘为各型外痔发作的诱因之一。因此,预防便秘,可减少各型外痔发作的可能。可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或口服缓泻药,如酚酞等。必要时可用开塞露或石蜡油灌肠。
历史考证 外痔之名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曰:“此病有内痔、外痔。……外痔下部有孔,每出血从孔中出。”
相关文章
 膏子药(《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自学中医手记
 <人体健康来自敲胆经>纪大元著
 我到底是不是肾结石啊
 通经散(方出《圣惠》卷七十二,名见《普济方
 治肿瘤不宜盲目以毒攻毒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