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扁桃体周围脓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eritontsillar abscess
拚音 BIANTAOTIZHOUWEINONGZHONG
别名 中医:猛疽,喉,咽喉生痈,咽喉生疮,喉关痈,骑关痈,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咽喉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发生在腭扁体被膜与咽上缩肌之间潜在性间隙(扁桃体周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称为扁桃体周炎(peritonsllitiss),积脓形成后称为扁桃体周围脓肿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急性扁桃体炎时,由于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进一步向扁桃体周围组织扩散。早期称为扁桃体周围炎(一般2~3天),稍长时间(5~6天)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其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中医病因 本病多由肺脾胃素有积热,复因风热邪毒侵犯;或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或因风热乳蛾之热毒壅盛,侵犯喉核周围而致。
季节 秋冬季节犯病较多。
地区
人群 本病青壮年多见,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扁桃体内有8~ 20个迂曲、细长之隐窝,其深浅不一,以扁桃体上窝最深,其底部接近扁桃体被膜。扁桃体急性炎症,或隐窝口引流不畅时,感染可穿透被膜,侵及扁桃体周围隙而致病,多发生在一侧。
中医病机 外邪侵袭,引动肺胃蕴热,外邪内热循经搏结于喉关及喉核周围,以致气血凝滞,热毒困结,壅聚作肿,熏灼血肉,终至化腐成脓而为病。本病初期多为外邪侵袭,热毒搏结;继之热毒困结,肉腐酿脓;后期多痈溃脓出,热毒外泄而愈,亦有热入营血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为实热之证,但临床上,初期咽痛较轻,发热恶寒为风热在表;中期咽痛头痛较剧,高热、便秘者多为邪毒传里;若邪热内陷,热入营血,则壮热烦躁,头痛如劈,甚则神昏谵语;后期痈溃脓出,热毒外泄,诸症随之减轻,但常有倦怠、纳呆、口干之象,为气阴两虚。
1.风热在表
证候:喉关痈初起,患者多有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进食时加重。检查可见喉关、喉核周围充血肿胀。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喉关痈之初起,发热恶寒脉浮数,头痛咽痛相对较轻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邪毒侵袭肺表,故发热恶寒头痛;热毒搏结于咽喉,故口干;风热犯肺,故见咳嗽;热毒搏结于咽喉,以致气血凝滞,壅聚作肿,故见局部红肿,咽痛,并有进食加重之症;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是为风热在表之象。
2.邪热传里
证候:起病多日,高热不退,头痛剧烈,口干喜饮,口焮秽臭,痰涎壅盛黄稠,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大便秘结,小便黄。检查一侧喉关、喉核周围极度红肿,光亮高突,喉核被推向前下方或后下方,悬壅垂亦被推向对侧。如起病4~5天,肿突局限按之柔软为痈肿已成。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起病多日,高热不退,头痛咽痛均剧,口焮秽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洪数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邪毒入里,引动肺胃蕴热,内外热毒困结于喉核周围及喉关,气血凝滞,壅聚作肿,故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局部红肿高突为甚;内外邪毒搏结故高热不退,头痛加剧;肺胃热甚则口干喜饮,口焮秽臭;火热炼津成痰故痰涎壅盛而黄稠;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洪数是为肺胃热盛之象。若热毒困结咽喉4~5日,熏灼血肉,终至化腐成脓,则见局部红肿局限,按之较为柔软。
3.热入营血
证候:壮热烦躁,头痛如劈,神昏谵语,痰鸣气急,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是其辨证要点。此为病情加重之症候。若治之适宜,可无此型。②病机:热毒炽盛,内陷营血,扰乱心神,故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热毒困结甚则头痛如劈;痈肿阻塞气道,加上痰涎壅盛,故见气急痰鸣;舌质红绛而干是热入营血,营阴受灼之征。
4.热毒外泄
证候:喉关痈成脓后,经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后,咽喉疼痛即逐渐减轻乃至消失,发热头痛等症也迅速消失。此时常觉倦怠乏力,纳呆,口干渴引饮,舌淡红,苔黄而十,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放脓后咽痛减轻,发热头痛消失,倦怠,纳呆,口干,苔黄干,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放脓后,热毒随之得以宣泄,气血得以流畅,故热退痛消。诸症随之减轻乃至消失;但病延多日,气血耗伤,故倦怠乏力,纳呆;津液为阴,亦为热邪所伤,故觉口干渴而引饮;舌苔黄干、脉细数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2.咽部剧痛,常放射到同侧耳部,张口受限,吞咽困难,涎液潴留,言语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发热、全身不适,呈急性病容。
3.颈淋巴结肿大、压痛,颈呈假性僵直,头倾向患侧。
4.脓肿多数位于扁桃体前上方,引起软腭、舌腭弓和悬雍垂充血水肿,偏向健侧。扁桃体充血,被推向内下方。
5.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6.舌腭弓最隆起处穿刺抽出脓液。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7.应与扁桃体肿瘤、咽旁脓肿咽后脓肿及颌下间隙脓肿等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急性扁桃体炎4-5天后症状加重,高热、咽痛剧烈; 2、颈僵直,流涎、说话不清,如口中含物; 3、检查扁桃体周围可见扁桃体上极与舌腭弓之间明显隆起; 4、穿刺可抽出脓液。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初起时为急性扁桃体炎,但3~4日后症状不但未减轻而且加重,表现为持续高热,咽痛明显,不敢吞咽,疼痛向耳部放射,再经2~3天疼痛进一步加剧,说话含糊不清,如口中含物,不敢吞咽,唾液含在口中,表现流涎,张口困难,饮食时可呛入鼻腔。
2.颈部僵直,表情痛苦,不敢随意转头(因怕引起疼痛),转头时头与身体一起转动。
体检 检查时患者有痛苦表情,头常偏向患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咽部表现因脓肿所在部位不同而异。脓肿居间隙前上者,患侧舌腭弓、软腭充血肿胀,尤以扁桃体上方为著。悬雍垂红肿并偏向对侧,扁桃体常被推向后下方而不易窥见(称前上型)。脓肿居间隙后上者,患侧腭咽弓红肿、隆起,扁桃体被推向前下方(称后上型)。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穿刺抽出脓液可确定诊断。
血液 白血球总数明显增高,核左移。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咽旁脓肿:脓肿部位不同,在一侧颈外下颌角伴有压痛,扁桃体和咽侧壁被推向中线,但扁桃体本身无病变。
2.智齿冠周炎:因智齿阻生而引起,牙冠上复盖肿胀组织,扁桃体和悬雍垂正常。
3.扁桃体恶性肿瘤,尤其继发感染之肿瘤可有扁桃体周围肿胀,但无全身发热等急性病容表现,时间一般较长,咽痛不甚明显。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咽痛除,体温正常,脓肿消失,创口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无异常。
2.好转:咽痛减轻,体温有所下降,脓肿缩小,脓腔引流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有改善。
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咽痛加剧,高热不退,感染扩展,引起严重并发症。实验室各项检查均异常。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进易消化食物。
2.抗生素应用:脓肿未形成之前按急性扁桃体炎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用量要充足,可静脉用药;最好用广谱抗生素。
3.穿刺抽脓:穿刺抽出脓,每日抽1次,一般2~3次后能全愈。方法:
①麻醉:用1%地卡因局部涂抹,以达到粘膜表面麻醉;也可用1%地卡因棉拭子置于中鼻甲后端,以麻醉蝶腭神经;1%普鲁卡因约1~2ml于穿刺部位浸润注入。以上二种方法取任何一种都能达到麻醉作用、术者可根据自己习惯选择。
②穿刺部位:假设于悬雍垂恨部作一平行线,再自舌腭弓前缘作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叉点即为穿刺点;或自悬雍垂根部与最后磨牙连线的中点为穿刺点;或在扁桃体上极与舌腭弓之间表现最膨隆之部位为穿刺点。以上三种方法可任选一种,按术者习惯自行选择。
③穿刺方法:用粗、长针头,刺入时动作要轻柔,可感觉到有落空感即进入脓腔。不要刺入过深,以免刺伤大血管引起出血。如果未抽出脓,可将针退出一部分,改变方向再刺入试抽。
4.切开排脓:如不作穿刺抽脓,则可切开排脓,麻醉和切开部位同穿刺抽脓法。即在穿刺的部位作一小切口,切开粘膜及浅部组织后进入脓腔,然后用一血管钳从切口中伸入,沿扁桃体被膜外方进入脓腔,稍加扩张,将切口撑大,随即有脓外流,病人顿时感症状减轻,可每日用血管钳扩张一次,待无脓时为止。
5.脓肿期间将扁桃体切除:有时因脓肿引流不畅,虽经多次抽脓但仍有脓或经切开引流后仍不能治愈。此时可在急性期切除扁桃体,以彻底引流,也达到根冶的目的。
6.预防性扁桃体切除:约有1/3病人扁周脓肿反复发作,为了根除,可在炎症消退后3周切除扁桃体,因为此时期扁桃体周围瘢痕尚未形成,扁桃体容易剥离,否则扁周因瘢痕而粘连切除困难。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宜内治外治兼施,灵活使用。如痈肿未成,宜内治为主,配合吹药、含漱等外治法;若痈肿已成,则应即时放脓使热毒外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积极施以骨治法以收全效。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味。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2g,荆芥12g,防风10g,白芷10g。若肿痛甚者,可加射干山豆根天花粉;咳嗽者加枇杷叶、北杏、冬桑叶等。
2.邪热传里,脓未成
治法:清热解毒,利膈消肿。
方药:消咽利膈汤(《喉科全科紫珍集》)加减。夺其热而泄于下,治之得宜尚有消散之可能,使之下致于成痈肿。黄芩12g,山栀子12g,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连6g,荆芥12g,牛蒡子15g,玄参15g,生大黄12g,(后下),芒硝15g(冲服),甘草3g,赤芍12g。若口干渴欲饮加花粉、淡竹叶;患者大便通畅或体质较弱秆可去大黄、芒硝加黄柏或加火麻仁;若痰涎壅盛,可加僵蚕、胆南星等;若久不成脓、体质虚弱者,加北芪、党参白术
3.邪热传里,脓已成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加减。银花15g,黄芩12g,蒲公英15g,连翘12g,防风12g,赤芍J2g,乳香12g,没药10g,皂角刺10g,穿山甲10g,生甘草3g。若大便秘结或大便头硬者,加生大黄(后下);若口干引饮者加花粉;痰涎多加浙贝、僵蚕。
4.热入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犀角粉(冲)3g,黄连12g,黄芩12g,山栀子15g,生石膏30g(先煎),赤芍12g,桔梗10g,丹皮12g,生地黄20g,玄参15g。并选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高热烦躁较甚用紫雪丹;如痰涎壅盛,气急痰鸣宜安宫牛黄丸
5.热毒外泄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8g,麦冬15g,玄参15g,白芍12g,丹皮12g,浙贝母12g,党参18g,白术12g,银花15g,蒲公英15g,生甘草3g。同时可用西洋参切片含服。若仍有咽痛舌苔黄,可去白芍加赤芍、桃仁、黄芩;大便干结仍需加黄柏或火麻仁。
一、其他疗法
(一)外治疗法
1.吹药:用药散吹患处、有清热解毒、去腐消肿作用。每次少许,每日6~7次。(1)冰硼散玄明粉52g,朱砂6.3g,硼砂52g,冰片5.2g。取朱砂水飞研细,硼砂研细粉,将冰片、玄明粉与上述细粉混匀,过7号药典筛。密闭防潮。
(2)冰麝散:黄柏3g,黄连3g,甘草1.5g,麝香0.3g,鹿角霜15g,玄明粉3g,明矾1.5g,硼砂7.5g,冰片1.2g。先将黄柏、黄连、甘草混合粉碎,过筛,再加入其余各药,研磨后再过7号药典筛,装瓶密闭
(3)复方西瓜霜:西瓜5000g左右,芒硝750g,冰片75g。在秋凉季节,取新鲜成熟外皮无损伤的西瓜,在藤蒂处挖一约2寸见方的小口,掏出部分内瓤,装入芒硝、冰片,将挖下的瓜皮原样盖好,以绳缚住,悬挂于阴凉通风处,俟瓜皮外折出白色结晶物,随即收集、至无结晶物析出为止,最后研磨过7号药典筛装瓶备用。
2.含漱:漱口方:防风18g,甘草18g,银花60g、连翘60g,薄荷12g,荆芥18g。先将薄荷、荆芥。防风用水浸泡2小时,在蒸馏器中蒸馏,收取馏液100ml;蒸馏之药渣合并剩余之中药加水煮沸2次,浓缩成900ml,最后将二液合并过滤。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作用。含漱,每日4~6次。
3.外敷:颔下或颈部有淋巴结肿痛者,可用有清热散结的药物外敷,每日1~2次。
(1)如意金黄散:大黄、黄柏、黄、白芷、生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共研细末(《外科正宗》)
(2)新鲜木芙蓉叶60g,红糖6g。用新鲜的木芙蓉叶洗净凉干,加红糖,用木棒捣烂成泥状.摊于塑料薄膜上,厚约1cm,周边围以棉条,防止药汁渗出,敷于患处。
4.放脓:在痈肿形成后,应即行放脓,使热毒外泄,以减轻症状,促进痊愈。一般用注射器接长穿刺针头,从痈肿高突处刺入,抽吸脓液,务尽,可根据情况翌日再行穿刺抽脓。也可用三棱针刺破痈肿或用小尖刀切开排脓。
中药 1.银翘解毒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本药功能疏风清热、解毒利咽,适用于风热在表型。
2.牛黄解毒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消肿通便,适用于风热在表及邪热传里型。
3.喉症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邪热传里型。
4.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适用于邪热传里型。
5.新雪丹颗粒(或片):颗粒,每次1瓶,每日2次。片剂,每次4片(每片0.26g)或2片(每片0.52g),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凉血,适用于邪热传里型或风热在表型。
6.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适用于热入营血之痰热内闭者。
7.紫雪丹:每次1支,每日3次,本药功能清热解毒、镇痉开窍,适用于热入营血、热邪内陷者。
针灸 针刺疗法有泄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多用于脓肿未成之时。
1.用针速刺少商、商阳穴,使之出血以泄热毒,若出血不多需用手挤压之。
2.针刺颊车、内关及合谷穴,用泻法,每日1次,能疏导气血,清泄热毒。
3.患处放血:先以消毒液漱口,清除口腔分泌物,然后以尖刀或三棱针快速、轻巧地点刺患处多点,刺入0.2~0.3cm,出血即可。
4.耳垂放血:耳垂局部消毒后,用消毒之三棱针刺破耳垂,深约0.5cm,挤出血液10滴即可。可两侧放血也可单侧放血。一般放血一次即见效,病情严重者可连续2天放血,每日一次。
推拿按摩 能减轻咽喉疼痛,适用于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者。
1.单侧擒拿法: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中、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相对,井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食、中、无名指紧握腋窝,井用力向外拉开。此时,助手即可把汤药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2.双侧擒拿法:患者坐在凳子上,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这时医者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这佯三方面同时用力,可使患者咽部松动,便于吞咽,此时,助手即把汤药或稀粥喂给病人服吃。
中西医结合治疗 扁桃体周围脓肿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西医主张在脓肿形成前,选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如脓肿已形成则应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待炎症消退后二周行扁桃体切除。中医治疗在脓肿形成前应疏风清热、消肿止痛、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清咽利膈汤加减。已形成脓肿应清热解毒、活血排脓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脓肿形成前,可用抗生生抗炎的同时加用中药,一旦脓肿形成,切开排脓仍是最有效的治疗,中药协同应用,对减轻症状及早治愈有良好功效。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就对此病有所认识,如《灵枢·痈疽篇》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释名》亦曰:"痈喉,气塞喉中不通,积成痈也。"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也说:"喉痈生于咽外正中,肿痈妨碍饮食,红肿发热,必欲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内服补托之药,玉红膏搽贴,长肌完口。"《重楼玉钥》说:"肺脾热壅,熏发上焦,攻于咽喉,结聚肿痛,不得消散,热气炽盛,致结成痈。"《灵枢·痈疽篇》亦谓:"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下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可见,这些叙述与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病位、症状、体征、病机、预后均较相似。
相关文章
 人参升麻汤(《妇科玉尺》卷二)
 两周小孩怎么成了小花脸------输液是罪魁祸
 少腹
 风中经络证
 意念按摩
 虚炎短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