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branchial cyst and pharyngeal fistula |
拚音 | SAILIENANGZHONGJIYANLO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咽喉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鳃裂囊肿是由于胚胎期第二、三、四鳃沟发育异常在咽侧或颈侧形成的囊肿或瘘管。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鳃裂囊肿发源于第二鳃裂上皮的残余,第一鳃沟在后来形成外耳道,第二、三、四鳃沟,渐渐消失。在发育异常时就在咽侧或颈侧形成囊肿或瘘管,有时可见内口通达扁桃体后,外口经胸锁乳突肌前缘颈中部成先天瘘孔,两口均封闭则形成闭合囊肿。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第一鳃裂瘘管: ①瘘管开口在下颌角附近或耳廓后下方,经常溢出或挤出浆液,粘液或脓性分必物。管另一段开口于外耳道前壁,有时不容易发现。 ②感染时可见瘘孔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糜烂、结痂、肉芽或瘢痕。有时可致面神经麻痹。注射造影剂可显示瘘管情况。 2.第二、三、四鳃裂瘘管: ①临床上最常见是第二鳃裂囊肿和瘘管,第三、四则少见。 ②瘘管的外口位于同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1/3交界处,感染时有红肿、流脓,挤压时有脓流出,有时可形成较大脓肿。 ③第二鳃裂瘘管内口位于扁桃体窝中,而第三鳃裂内口在梨状窝;第四鳃裂瘘管内口向下行进入胸腔,绕过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弓,再向上行到达颈部至于食道上段口。在外口注入染料可看到自内口流出,注入造影剂后拍片可显示出。 3.鳃裂囊肿:鳃裂囊肿发展缓慢,大多数在成年后开始渐渐增大,初期较轻,呈无疼痛肿物。 (1)第一鳃裂囊肿表现为耳周或耳后肿物,忽大忽小,挤压时外耳道口内有分泌物流出,感染时变红肿,疼痛、破溃,可反复发作。 (2)第二、三、四鳃裂囊肿为发生于颈侧部肿块,可见咽侧壁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粘膜完整。可有吞咽时异物感。向外发展在颈侧,胸锁乳突肌深面有圆形或卵圆形肿物。前后稍能移动,质软。挤压时口中感到有异味,也可见分泌物自同侧扁桃体窝中流出。当外口敝开时,生后即可出现。沿胸锁乳突肌平面不断有粘液性分泌物流出。 (3)扪诊囊肿时有囊性感,有时发展较快,也有坚实感,穿刺有多量混浊淡黄色液体。严重感染时不但有脓,而且形成久治不愈的瘘道,可伸入探针。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CT、B超检查均可显示囊肿,注入造影剂可显示窦道全长。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①甲状舌骨囊肿:也是胚胎残余,常在颈正中,位于甲状舌骨膜与甲状软骨之间,伸舌时可移动。 ②咽旁间隙神经鞘膜瘤:质软、稍硬、无囊性感,找不到瘘管口;CT、B超则见实质样占位病变。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鳃裂囊肿或瘘管治疗只有手术切除,但有时瘘管有分支,不能切除干净,可再发感染。手术操作: ①全麻:因瘘管情况可能复杂,手术时间可能较长,病人对局麻不能耐受。 ②先自瘘管口注入美兰或用探针插入,以辨认瘘管。颈侧切开切除瘘管,但要注意不要伤及面神经,迷走神经和颈部大血管。 ③第二鳃裂瘘管需行扁桃体切除,以彻底很治。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