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ngioma in nasal cavity |
拚音 | BIQIANGXUEGUAN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鼻科疾病,耳鼻咽喉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鼻腔血管瘤为鼻腔最常见肿瘤之一。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capillaryhemangioma)又称单纯性血管瘤(simplehemangioma)和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海绵状血管瘤系先天性良性肿瘤,为中胚叶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生长而来,海绵状血管瘤由于有多发性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原发于鼻腔者易出血,量多,不易自止。如原发于上颌窦内,可呈出血性息肉状突出于中鼻道,常误作鼻息肉摘除,可引起严重的鼻出血。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老年患者较少。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瘤组织内充满均匀的互相沟通的血窦。窦壁间质甚薄,基本上属于一种勃起型组织。其窦壁间质内如发生结缔组织增生与透明变性,则此间隔可以增厚。即通过放射性治疗(未达根治性剂量),在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中见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因此对术前行放射治疗的病人,术后病理报告为送检组织中有大量纤维组织,部分出血坏死及残存的海绵状血管瘤。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参考“鼻衄”和“鼻咽纤维血管瘤”条。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鼻腔血管瘤根据经常鼻出血公直接窥见血管瘤的特有形态,诊断并不困难,但位于鼻腔顶及鼻侧壁基底较广或不清的血管瘤则需究其根源。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如海绵状血管瘤原发于鼻腔,可引起一侧性鼻塞,经常反复出现一侧性鼻衄,且往往不易自止。如原发于上颌窦者,除以上临床表现外,随着血管瘤的扩展,可引起上颌窦腔扩大,亦可侵蚀鼻窦侧壁进入鼻腔、鼻咽或使面颊部隆起,眼球移位。原发于鼻骨时,则只引起鼻外形改变。 |
体检 | 鼻腔及鼻窦的血管瘤多附于鼻甲、鼻中隔、鼻咽或鼻窦的粘膜,呈出血性息肉状突出于鼻腔。在疑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时,因所在部位较深,外观特点不明显,可行上颌窦探查取活检明确诊断。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影像学检查由于血管瘤可侵蚀骨壁,破坏骨质,因此易被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应行上颌窦穿刺或活检有助于诊断。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临床上多见的鼻中隔出血性息肉(bleedingpolyp)虽常被称为毛细血管瘤,但为非真性肿瘤,常因外伤、感染、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之后,在鼻中隔易出血区形成一种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色红或紫红,形同葡萄干、质软,易出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可自止。 2、由于血管瘤可侵蚀骨壁、破坏骨质,故在诊断上应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因为恶性肿瘤的早期临床症状也可有流血涕,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面颊部肿胀等,应尽早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血管瘤虽属良性肿瘤,发展缓慢,但迟早会影响仪容和产生并发症,故应早期手术、不应等待。如单发于鼻腔的毛细血管瘤,在手术切除后,可在根部作激光等凝固治疗,以期止血,且防止复发。对于鼻腔和上额窦的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可给于适量的放射治疗或冷冻治疗,待其收缩变硬,可减少手术时出血。对于病变范围较大者,必要时先行患侧颈外动脉结扎,术式可依病变范围大小加以选择,以能充分暴露病变范围,彻底摘除肿瘤为原则。 |
中医治疗 | 参考“鼻衄”和“鼻咽纤维血管瘤”条。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