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nasal sinuses cyst |
拚音 | BIDOUNANGZHONG |
别名 | 中医:痰核,癥瘕,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鼻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鼻窦囊肿可分为四种:1、粘膜囊肿;2、粘液囊肿;3、气囊肿;4、牙源性囊肿。有关内容参见“鼻窦粘膜囊肿”、“鼻窦粘液囊肿”、“鼻窦气囊肿”、“鼻窦牙源性囊肿”条。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因肺、脾、肾均为调节水液之脏,尤其肺脾两脏,有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古训。肺开窍于鼻,肺气虚亏,风热、风湿等外邪乘虚而入,外邪久滞于鼻窍易生痰核。肺主气,脾统血,肺脾气虚,气血瘀滞日久易为块。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风热壅肺 证候:涕多粘稠或黄浊,量多且不止,鼻塞不利,头痛,齿痛,鼻肌膜红肿。或见齿牙堕落,牙床腐秽,有脓,口臭,颌面隆起,时而发热,咳嗽痰少,咽喉不利。舌质微红,苔薄白或浮黄,脉浮数。 辨析:风热邪毒,袭肺犯鼻,风热内郁,气血壅阻,结成痰核,化腐为涕,鼻塞不利,若牙疾挟风热外邪侵及鼻窦,形成痰核,则有齿痛,口臭,鼻脓涕恶臭,颌面肿胀或隆起。全身兼证及舌脉象为肺经郁热之表现。 2.脾虚湿阻 证候:涕多不止或为黄色稀涕,鼻塞不利,头昏,头痛,有时牙痛,常有气短,乏力,少纳便溏,舌质淡红,苔腻,脉细。 辨析:脾气虚,运化失司,湿热壅结鼻窦,津液输布受阻,久郁结成痰核,证见黄色稀涕,鼻塞不利,头痛等。全身兼证及舌脉为脾虚及脾经湿热,虚实夹杂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壅肺 治法:宣肺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18g,甘草6g,荆芥9g,防风9g,川芎9g,辛夷9g,白芷9g,藻荷叶5g,羌活6g。亦可采用黄芩清肺饮加减。 2.脾虚湿阻 治法: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黄芪3g,党参20g,白术20g,茯苓10g,当归15g,橘皮9g,山甲6g(碎煎),桃仁9g,甘草6g。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医学入门》中提到脾虚运化先司,湿痰流聚而生核,多发生颈部、下颌、四肢等部位。元·朱丹溪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