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鼻前庭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nasal vestibulitis
拚音 BIQIANTINGYAN
别名 中医:鼻疳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鼻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鼻前庭炎是指鼻前庭皮肤弥漫性炎症。临床上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本病有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
中医释名 指鼻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或局部皮肤皲裂有脓痂覆盖。
西医病因 多由于鼻内分泌物刺激或挖鼻等不良习惯反复损伤所致。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易发生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变态反应性鼻炎以及鼻腔异物的病人,糖尿病患者和接触有害气体及粉尘职业人员更易患此病。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
证侯:鼻前庭肌肤潮红、灼热、痒痛,抓后糜烂、渗出,于后结痂,无全身不适,舌略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肺经郁热,风热邪毒乘虚侵袭,邪热引动肺热,结聚于鼻、上灼鼻窍,熏蒸鼻前孔肌肤,使鼻前孔肌肤微红、痒痛。热盛则鼻孔肌肤红肿、灼热干欣、结痂。热毒腐灼,肌肤溃破,则糜烂流溢脂水,风盛则干而燥裂。风热湿邪久郁,肌肤受伤,则皲裂甚而鼻毛脱落。舌脉为风热表证之象。
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
证候:鼻疳发病日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鼻前孔肌朕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鼻毛脱落。可伴有纳呆腹胀,大便溏泄。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脾胃失调,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循经上蒸,熏蒸肌肤,故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湿热灼腐,则脂液溢出,久积成黄浊厚痂,肌肤失养,皮肤皲裂,故鼻毛脱落。因湿性粘涕不易速去,故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全身兼证及舌脉皆为脾有湿滞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鼻前庭炎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作痒,有浅表糜烂和痂皮,可延伸到外鼻部和上唇。
2.慢性鼻前庭炎局部皮肤干疼、异物感,在鼻翼与上唇相接处,皮肤发生增厚、破裂或出血。
3.检查见鼻前孔及其上唇附近皮肤潮红、漫肿、结痂、破裂等。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常有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的病史或挖鼻的不良习惯。
2.急性者,鼻前部疼痛较剧,鼻前庭及其附近上唇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或有皲裂,鼻毛附有脓块。
3.慢性者,以鼻内作痒、发热、发干、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检查见鼻毛脱落而稀少,局部皮肤增厚覆有干痂,挖出易出血,可有皲裂。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鼻前庭湿疹:多为面部湿疹或全身湿疹的局部表现。病因与变态反应有关,多见于小儿。湿疹的皮损为多形性、对称、分布。慢性病程,易复发,自觉瘙痒剧烈等特点。
2.鼻:限于一侧鼻前庭内,可多发。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鼻前庭皮肤红肿消退。
2.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局部炎症改善不明显。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祛除病因,积极治疗急、慢性鼻炎,避免挖鼻,有糖尿病、贫血、或全身疾病,予以相应治疗。
2.局部可用3%双氧水清除痂皮或硼酸水清洗,擦干后涂用缓和的保护性油膏,如红霉素眼药膏、百多邦、1%白降汞软膏或1%黄降汞软膏。
3.皮肤皲裂处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然后再局部用抗生素软膏涂。
4.急性期可作湿热敷和局部照射红外线、紫外线、音频电、超短波等理疗。
5.应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炎症。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邪。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10g,桑叶10g,菊花10g,麦冬10g,栀子10g,连翘10g,薄荷6g,桔梗6g,知母10g,丹皮10g,甘草6g。若大便闭结者加瓜蒌仁、生大黄,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丹皮以清热解毒,红肿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
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
治法:清热解毒、理脾渗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黄柏10g,苍术10g,萆薢10g,泽泻15g,滑石20g,茯苓15g,苡仁15g,苦参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蚕砂10g,槟榔10g。若湿热盛者加黄连、苦参、土茯苓,痒甚者加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术银花,小儿脾弱腹胀便溏者合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消极除湿。
二、专方验方
1.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
2.叶嫩心,捣烂外敷。
三、其他疗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局部热湿敷。
2.用漆大姑、苦楝树叶、桉树叶各30g,煎水外洗。湿盛黄脂多者用明矾3g、生甘草10g,煎水外洗。
3.黄连膏、玉露膏外涂。
中药 1.银黄口服液,功用:清热、解毒。每日3次,每次1支。每支10ml。
2.黄连上清丸,功用:清热、降火、通便。用法:6g,每日2次。
3.牛黄解毒片,功用:清热解毒。用法:2~4片,每日3次。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云:"??鼻之状,鼻下两边赤,发时微有痛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然鼻是肺气所通,肺候皮毛,其气不和,风邪客于皮毛,次于血气。夫邪在血气,随虚处而入停之,其停于两边与气血相搏成疮者,谓之????"。本病的发生与肺经壅热上攻鼻窍,湿邪浸yin肌肤有关。
相关文章
 桔梗散(《圣惠》卷十五。)
 大家看看这个报道的个案,中医有什么方法治
 如果你患上绝症只有靠吃人肉才能治疗,你会
 伤寒论与伤寒杂病论的分析
 古典艾灸原理及常见问题——明澄老师一席谈
 反应性精神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