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慢性鼻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ronic rhinitis
拚音 MANXINGBIYAN
别名 中医:鼻窒,鼻塞,壅塞,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鼻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慢性鼻炎为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鼻粘膜和粘膜下的慢性炎性鼻病。为常见的多发病,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为可逆性慢性炎症,一部分可转化、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中医释名 本病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鼻塞,反复发作,下鼻甲肿大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西医病因 主要有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转化为慢性鼻炎。②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邻近病灶的慢性炎症或影响鼻腔通气引流的因素可导致本病。③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加重本病的病情。④空气污染,鼻粘膜受到有害的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或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⑤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迟等。⑥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无论是寒是热,均可伤于皮毛,损于肺气,壅塞鼻窍。慢性肥厚性鼻炎系由肺气郁结,壅塞鼻窍,日久不散,致气血瘀滞,湿浊凝结而成。
病理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粘膜下血管失去收缩能力,呈慢性扩张状态,血管和腺体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多,腺体分泌增强,但病理改变为可逆性,当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时则成为不可逆性,发生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鼻粘膜下血管长期扩张,管壁成纤维细胞增生、粘膜肥厚、结缔组织增加、有时伴骨膜增殖和骨质增生。这些病变以下鼻甲最显著,常呈结节样或桑椹状。
病理生理 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与慢性炎症所致血管的舒缩障碍有关,鼻粘膜长期处于慢性充血状态,尤以下鼻甲的海绵体改变更为明显。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外感风寒
证候: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鼻肌膜肿胀色淡,鼻腔有水样涕。伴有咳嗽,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析:风寒束肺,肺津不布,则鼻痒,喷嚏,邪壅鼻窍则鼻塞声重。风寒犯肺则咳嗽,痰稀,周身不适,舌脉属外感风寒象。
2.外感风热
证候:鼻息气热,鼻塞,流浊涕。全身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咽痛,咳嗽痰稠,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析:外感风热或邪郁化热,上扰鼻窍,鼻息气热。风热犯肺,邪滞咽喉,故咳嗽咯痰,咽干咽痛,热扰头面,故头痛发热。苔脉属外感风热象。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侧卧上窍通,下窍塞,涕粘稀,鼻内肌膜肿胀色淡。肺气虚者,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脾气虚者见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稍厚。
辨析:肺脾气虚,鼻窍失于充营,寒湿浊邪滞留鼻窍,见下鼻甲肿大;气虚则遇冷重,遇热轻。阳气盛则症状轻,阴气盛则症状重,故鼻塞夜间较重。肺虚则不布津,肺气上逆则咳嗽;脾失运化则纳呆便溏。
4.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证候:持续性鼻塞,嗅觉迟钝,鼻音重浊或兼有耳鸣重听,鼻内肌膜肿胀,硬实,下鼻甲呈桑堪样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辨析:邪毒久留鼻窍,阻于鼻窍脉络,呈持续性鼻塞;邪浊蒙蔽清窍,则耳鸣不适。舌、脉象皆为气血郁滞表现。
西医诊断标准 1.慢性单纯性鼻
(1)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许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2)下鼻甲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呈暗红色,粘膜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压迫可出现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原状。外用麻黄素液后,粘膜收缩好。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多为持续性,分泌物粘稠,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较重。
(2)鼻粘膜呈淡红色或暗红色,粘膜及鼻甲骨肥大,表面呈结节状或桑椹状肥厚,用探针触压不易出现凹陷,即使有凹陷亦难立即恢复。用麻黄素液后粘膜不易收缩。
(3)后鼻镜检查有下鼻甲后端肥大。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典型症状为两侧交替性间歇性鼻塞,侧身睡眠时,朝下侧鼻塞严重。其原因一方面是重力关系,另方面也可用鼻-肺反射解释。寒冷或静坐时鼻塞加重,天热或活动后症状减轻。流涕一般不多。由于下鼻甲肿胀,阻挡鼻涕自前鼻孔流出,可向后流人咽喉部,使患者常觉"多痰"或咽部不适。较严重病例,可出现头昏头胀,嗅觉减退,发声呈阻塞性鼻音。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多为两例。鼻塞程度较单纯性慢性鼻炎重。常有少量粘液脓涕,因前鼻孔流出受阻,常向后流人咽部,致使病人感到咽部有异物不适感。其他症状有嗅觉减退,头昏头胀,记忆力减退,阻塞性鼻音等。
体检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局部检查显示双下甲充血肿胀,与中隔相触或贴近中隔。鼻腔通气道明显狭窄,下甲前端大致呈圆形,表面粘膜光滑,触之柔软,略有弹性,用1%麻黄素液沾湿的棉片放置于下鼻甲表面,2-3min后,可见下鼻甲明显缩小,此为与肥厚性慢性鼻炎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检查可见下鼻甲明显肥大,与中隔相触或靠近,使鼻腔通气道明显狭小。用棉签触下鼻甲,无弹性,有硬实感。对血管收缩剂(1%麻黄素液)反应较差或全无反应。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鼻鼽:以突起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量多如水为特征,而不是以鼻塞为主症。
2.鼻槁:自觉鼻内干燥为主要表现,涕少痂多或夹血丝,鼻甲萎缩,鼻腔空阔,鼻气腥臭。
3.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头晕胀闷,鼻道有脓涕为主要表现,鼻窦CX线片、CT扫描可示患窦密度增高、粘膜肿胀。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
(1)单纯性鼻炎:鼻腔通畅,分泌物消失,鼻粘膜恢复正常。
(2)肥厚性鼻炎:鼻塞消失,鼻甲明显缩小。
2.好转:自觉症状显著改善,鼻甲缩小。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检查后分析病因,清除邻近病灶,避免周围环境的致病因素和积极治疗有关的全身性疾病。
2.应用血管收缩剂,不应过多应用,防止药物性鼻炎的发生。
3.应用稀化粘素:使分泌物易于排出,对于流涕较多者可用异丙托品制剂喷鼻。4.粘膜下注射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甘油酒精等。5.采用冷冻疗法缩小下鼻甲。
6.激光治疗,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或YAG激光气化下鼻甲的肥厚部分。
7.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仅切除骨性肥大部分,保留鼻粘膜,但不适用于下鼻甲息肉样变者,后者应做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连同肥厚的粘膜一并切除。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外感风寒
治法:疏风散寒,辛温通窍。
方药: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苍耳子9g,辛夷9g,羌活9g,防风9g,藁本9g,川芎9g,白芷15g,细辛3g,升麻9g,本通6g,甘草6g。咳嗽重者加紫苑款冬花;挟湿者加藿香佩兰
2.外感风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合苍耳子散加减。菊花12g,桔梗9g,连翘9g,杏仁9g,薄荷9g,桑叶9g,苍耳子9g,白茫15g,黄芩9g,甘草9g。咽痛者加射干马勃;涕黄带血者加生地银花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治法:温肺益气,祛风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加味。人参9g,黄茂15g,白术9g,炙甘草9g,细辛3g,白芷5g,苍耳子9g,鱼脑石15g,桔梗9g,诃子6g。
4.脾气虚,邪滞鼻窍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党参9g,茯苓159,白术9g,淮山药30g,炒扁豆9g,莲子15g,薏苡仁30g,石菖蒲9g,苍耳子9g,陈皮9g,湿重者加泽泻车前草;有寒象者,加荆芥、细辛。
5.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药:当归芍药汤(广州中医学院编《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味。当归12g,赤芍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辛夷花9g,白菊花12g,薄荷9g,黄芩9g,茯苓15g,泽泻12g,白术9g,甘草6g。肺气虚者加黄芪,诃子;热重者加黄芩、贝母;头痛者加白芷,藁本,蔓荆子
二、其他疗法
(一)外治
1.滴鼻:①辛夷花滴鼻液:辛夷花100g,水煎一次余300ml,去渣,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瓶备用,日3次,每次1~2滴。(《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②复方鹅芩滴鼻液:鹅不食草90g,黄芩90g,金银花90g,辛夷90g,白芷90g,川芎60g,细辛45g,甘油300ml,配制成1000ml液体,瓶装滴鼻(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6):305)
2.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碧云散(《医宗金鉴》):鹅不食草、川芎、细辛、辛夷花、青黛共研细未。
3.下鼻甲注射:①毛冬青注射液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每侧2ml,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②复方红花注射液:红花,当归、赤芍、辛夷,配制成每ml含1g的注射液,于下鼻甲粘膜下每侧注入1ml,每周2次,2~16次为一疗程(辽宁医学杂志,1993;7(4):213)。③下鼻甲表面粘膜麻醉后注入1.5~3.0ml中药消灵,一周后见下鼻甲硬化缩小,效果较差者可重复注射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311)。
中药 1.银翘解毒冲剂:每次1~2袋冲服,每日3次。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之证。
2.板蓝根冲剂:每包10g,每次1~2包冲服,每日2次。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及抗病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鼻炎。
3.千柏鼻炎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功效。
4.藿胆丸:每次3~6g,每日2次服。具有清风热,通鼻窍作用,用于风热上扰引起的鼻塞,时流浊涕者。
5.鼻炎康:每次4片,日3次。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之功效。
6.鼻渊舒口服液:每次10ml口服,每日2~3次,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排脓,止痛消肿,通鼻窍之作用。用于急慢性鼻炎及鼻窦炎等。
针灸 1.体针:主穴:迎香、印堂、鼻通。配穴风池、合谷、攒竹。每次选2~3穴,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①取内鼻、外鼻、肺、肾上腺、每次取穴2~3个,留针或压豆。(《中医耳鼻喉科学》山东中医学院编)。②取耳穴内鼻、外鼻、肺及额4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嘱其每日自行按压3~5次,以感微痛为度。(《诊籍续焰》第834页)。③取耳穴内鼻、肺、神门、鼻眼眶点、额等穴,用胶布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加压,每3天换药1次,平日每2~3小时自行按压穴位1次;另外,用中药粉喷鼻,每日喷鼻1次,每次喷药0.05g,10天为一疗程,中药粉的成份有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薄荷及黄芩等。(吉林中医药1994;2:25)
3.穴位封闭:取迎香,每侧注入当归注射液0.05ml,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常于鼻周穴位作按摩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慢性鼻炎,在我国耳鼻咽喉科临床实践中很早就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鼻炎,无论采取中医或西医治疗均易凑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更快;对于慢性鼻炎,尤其是肥厚性鼻炎或药物性鼻炎,以及慢性单纯性鼻炎合并慢性鼻窦炎者,中医药治疗显得更加重要。
1.急性鼻炎应以中成药为主如各种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加服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等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或者辩证施治采用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方药,见效更快。
2.慢性单纯性鼻炎主张采用减充血药与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配合治疗,或辨证选方治疗。
3.除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外,进行针灸包括耳针治疗。
4.下鼻甲注射硬化剂、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并加服中药。
5.西药穴位封闭或采用中药注射剂行下鼻甲注射都是中西结合的新途径,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鼻窒,鼻塞也。"并解释"侧卧上窍通利,下窍闭塞。"《医林绳墨》提出"伤风鼻塞"。《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指出"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为辨。"《张氏医通》言:"暴起为寒,久郁成热。"暴起者指"伤风鼻塞","久郁"者指慢性鼻塞。
相关文章
 井荥俞经合部分图
 定惊膏(《理瀹》。)
 石膏散(《圣惠》卷四十五)
 茶茶的烦恼——献给每位MC不适的女同学
 侗医药学
 四物丸(《外台》卷十二引《范汪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