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先天性耳前瘘管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ongenital fistula of auricle
拚音 XIANTIANXINGERQIANLOUGUAN
别名 中医:耳门漏管,耳瘘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耳科疾病,先天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先天性耳前瘘是胚胎时期的第一鳃沟融合不全在耳轮脚前留下的瘘管,是耳科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时有外显不全。
中医病因 肾主耳,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本病的产生,首缘于母体胎中肾气不足,影响耳部发育,出生后遗留耳前窦道,日久浊邪结聚,复因肝胆湿热上蒸,湿热浊邪久蕴化脓而成。
季节
地区
人群 男女发生本病的机会均等。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据文献报告,东方人一般较白种人易患本病。国外报告本病的发生率在1%左右。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先天性耳前瘘管单侧发病多于双侧,约4:1。瘘管管口多位于耳轮脚前,为狭细的管,管内有许多分支,管的深浅、长短不一,可远达鼓环。管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有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管内可堆积皮脂腺分泌物和脱落上皮。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耳门漏管,浊邪化脓
证候:出生后耳前遗有一灰色陷口,用力挤压时可溢出豆腐渣样物,化脓时可挤出脓液,局部红肿疼痛。以钝头探针可探及瘘道浅深。
辨析:①辨证:耳轮脚前有瘘开口,挤压有豆腐渣样物或脓液溢出,局部可有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胎儿母体中肾气不足,致耳部发育不良,故出生后即遗有耳前瘘道。日久浊邪积聚,故可挤压出白色豆渣样物。浊邪久郁化火或肝胆湿热上干,湿热浊邪蕴蒸酿脓,故见局部红肿热痛及溃脓。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未感染者一般无症状,可有少许分泌物自管口溢出。
2.发生感染者局部有红肿、疼痛及流脓;感染可反复发作,致使局部皮肤溃烂、迁延不愈。
体检 1.耳前可发现小的瘘管口,以探针可探之有管腔。管口90%位于耳轮脚前,少数位于屏间切迹至同侧口角的连线上,或位于耳廓等少见部位。 2.急性感染者局部可充血、水肿及压痛,成脓者有波动感;长期反复感染者局部可有肉芽组织及瘢痕形成,可有溢脓孔。 3.先天性耳前瘘管短者仅数毫米,个别长者可达外耳道软骨部前壁、腮腺及乳突表面。瘘管长、伸展远者可发生深部感染,在外耳道、乳突及颞肌形成脓肿,故尤需注意检查瘘管管口,以防误诊。 4.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厌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未感染者一般不需治疗。
2.急性感染者应以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者切开引流、局部换药,待感染控制后方可行瘘管切除木。
3.反复感染者需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手术原则为彻底切除瘘管,若有少许瘘管上皮残留则会招致复发。手术方法为先向瘘管内注入少许2%亚甲蓝或1%甲紫,并将探针探入管腔引导,或单纯以探针引导,于瘘管口皮肤梭形切口,夹持瘘管口将瘘管与周围软组织锐性分离,剥离至盲端将瘘管及其分支一并切除,缝合切口,必要时放橡皮条引流。术中应注意勿将瘘管撕裂或切断,造成污染和瘘管残留;瘘管穿至软骨时应将软骨切除,注意预防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勿损伤面神经。
中医治疗 本病无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局部红肿热痛及溃脓者可按下述方法治疗。
辨证选方:
耳门瘘管,浊邪化脓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味。银花15g,野菊花2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5g,黄芩10g,自芷10g,赤芍10g,丹皮10g,皂角刺6g。便秘者加酒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感染,切开排脓,局部换药,当炎症控制,再行瘘管切除术。对耳前瘘管感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为:局部经过常规消毒后切开脓肿进行排脓,而后用耳科4号刮勺在伤口内沿瘘管走行刮除炎性组织碎片和水肿管壁直至盲端,刮后外敷中药药膏,如一效膏(由朱砂滑石粉、炉甘石等中药炮制而成,用麻油调成糊状),一日一次换药,直至痊愈,瘘管周围炎性肉芽肿或常年不愈的瘘管亦可用同样方法治疗,2~3周为一疗程。
护理
康复
预防 为预防继发感染,可让病人自行挤压耳前瘘管区,将其内部分泌物挤出擦去,保持瘘口通畅。
历史考证 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甚少提及。
相关文章
 八宝化毒丹(《药奁启秘》)
 请教:柴胡的使用
 芩连半夏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
 葛根汤(《千金》卷三。)
 一位我比较敬重的大夫说现在是“阴常不足,
 孩子不爱吃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