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阴囊皮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dermatitis of scrotum
拚音 YINNANGPIYAN
别名 中医:牛皮癣,顽癣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性生殖器疾病,皮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阴囊皮炎,是发生于阴囊的神经官能性皮肤病,以局部皮肤呈苔藓样变和阵发性剧痒为特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可能由于患者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引起。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劳累过度,以及刺激性食物、局部衣物摩擦、搔抓等,均可促使发病或加剧病情。有好发体质。继发于其他瘙痒性皮肤病,在病处因瘙痒而经常搔抓、摩擦,以致发生苔藓,原始病变消退后,此苔藓仍不消失而成。
中医病因 (1)感受外邪以风、湿、热邪为主,多由平素体虚、生活不慎或病后失于调养,风热湿邪乘虚外客干肌肤所致。 (2)饮食内伤恣食辛辣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并下注肾囊。 (3)情志不调情志过激,五志化火,损伤阴液,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成。 (4)搔挠擦伤外阴不洁,污垢存留,因瘙痒而挠抓或衣裤拂擦,肌肤受损,湿毒袭之。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初起多为外感风湿热邪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或搔抓拂擦,损伤肌肤,湿毒之邪侵袭肌肤,凝聚不散,以致经络阻滞,营气不从所致。日久则系风热炽盛,耗血伤津,或五志化火,消的阴液,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病理 表皮过度角化与轻度角化不全,钉突延长加宽,棘层肥厚,表皮无水疱,真皮有慢性细胞浸润,甚至纤维化。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掌握特征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融合成片,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日久皮肤变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苇席状,极易形成苔藓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2.明辨病性病初皮损以丘疹为主,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证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质淡红,脉细弱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了解诱因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刺激性食物或衣物摩擦、抓挠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一)风湿热交阻证
1.临床表现:皮损多为丘疹,或融合成片,自觉瘙痒不止,抓后糜烂湿润或结血痂。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证候分析:风湿热邪蕴郁肌肤,血脉瘀滞,气血不和,故皮肤起丘疹;风热内yin,则瘙痒不止;湿胜则见抓后糜烂,湿润或滋流血水。舌红、苔黄,脉濡数乃湿热内蕴之征。
(二)血虚风燥证
1.临床表现:病程较长、皮损渐呈苔藓样变,皮疹干燥、肥厚、脱屑,状若牛领之皮,痒剧,入夜尤甚。舌淡红,脉细弱。
2.证候分析: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或风热炽盛,消灼阴血,血虚风燥阻于皮肤之间,肤失濡养,故见皮损干燥、肥厚、脱屑、作痒等;人卧则血归于肝,濡养肌肤之血愈显不足,故痊痒夜间加甚。舌淡红、脉细弱是气血两虚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初起无皮肤损害,常首先有痒感,因搔抓、摩擦后,出现针头大小、不规则的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干燥而坚实。日久损害增厚扩大,丘疹融合成苔藓样斑片,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稍有脱屑。也可因搔抓损害而有抓伤、出血、结痂,以及糜烂渗出,甚至合并感染。自觉阵发性剧烈痊痒,尤以受热或夜间为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痊痒随之加剧。病程缠绵,常纤延数月、数年之久,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易复发。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慢性阴囊湿疹:常有急性水疱期,即使初起为慢性者,在组织病理上也常见水疱,损害有显著浸润和增厚,常覆以鳞屑和痂皮,苔藓样变不突出。阴囊炎在临床与组织病理上均无水疱,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的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明显。发病原因方面,前者过敏为主,后者主要是精神障碍。
2.瘙痒病:病初只是瘙痒,无任何原发性皮疹,伴灼热、虫爬、蚁走等感觉。患处常有抓痕、搓破、渗液、血痂等继发性损害。苔藓化边界不清楚。阴囊皮炎则因局部瘙痒抓破后,出现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
3.扁平苔癣:为多角形皮疹或三角扁平丘疹,中央有凹陷,呈紫红或暗红色,有蜡样光泽及条状损害。颊粘膜常有灰白色扁平多角形皮疹。阴囊皮炎无这些表现。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初起,病程短、皮损小者,经积极恰当的治疗,多能痊愈。若迁延失治,或伴继发感染,常使病情缠绵、时轻时重、治愈后有复发倾向。严重者,皮损扩大,可累及肛门、阴茎、股部等。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
1.内用疗法:可选用抗组织胺类药物;钙剂;镇静安眠药如利眠宁、安定等内服。或用1%普鲁卡因维生素C静脉封闭。
2.外治疗法:根据病变干燥肥厚的程度,选用加味黄连膏、黑豆溜油软膏或20%~40%煤焦油酊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等。慢性顽固者,可用神经皮炎硬膏外贴。
(二)理疗
可用浅层X线放射治疗或放射性同位素32P、90Sr敷贴,对本病有较好疗效。亦可用冷冻疗法,用液氮喷雾在病损上喷一层薄薄的白霜,5天~7天1次。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根据病程的久暂、病性的虚实,以及病人的体质状况,审因论治。初起多系风湿热邪交阻肌肤所致,治宜散风清热,化湿止痒;病久则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当养血润燥止痒。
(一)风湿热交阻证
治法疏风清热,化湿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表,以法在表之风邪。配苍术散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若因情绪波动,病情加剧者,可加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合欢皮安神宁心;痒甚者,加地肤子、白藓皮;偏于风热者,加浮萍;湿胜者,加生薏苡仁、威灵仙
(二)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方中用四物汤养血活血;首乌补益肝肾;荆介、防风、白蒺疏肌祛风;黄芪益气固表;甘草调和诸药。瘙痒甚者,重用首乌,加秦艽钩藤增强祛风止痒作用。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茯神柏子仁宁心安神;若病程较长,皮损泛发,浸润肥厚,瘙痒剧烈,久治不愈,可酌情选加乌蛇蜈蚣等搜风止痒之品。
二、单验方治疗
1.以六一散硝石、甘草)9g,开水冲服,每日2次。外以六一散6g,地榆粉各3g,香油调涂患处,每日1次。
2.蜈蚣油膏:蜈蚣10条,土鳖虫、地龙各69,烤于共研未,加香油或麻油适量,搅匀成糊状油膏,贮存备用。适量外搽,搽药前先以苦参30g、地肤子蛇床子、白藓皮各10g,黄芩5g,水煎洗患部,再以蜈蚣油膏涂搽,每日2~3次。三、药物外治
1.外洗法
(1)用透骨草30g,苦参30g,白藓皮15g~30g,归尾15g,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2)用蛇床子15g~30g,艾叶15g~30g,地肤子15g~30g,威灵仙20g,紫草15g,枯矾15g,水煎熏洗,待水温时坐浴。
(3)苦参30g,川椒15g,水煎外洗,每日2次。
(4)干荷叶1张,蚯蚓粪15g,蛇床子9g,苦参15g,水煎外洗,每日3~5次。
2.外敷法
(1)炉甘石6g,真蛤粉3g,共为细未,外扑患处。
(2)复方滑石粉滑石粉15g,枯矾6g,青黛9g,共研细粉,用药前先用清水或中药煎剂洗患部,并用软毛巾拭干患处,外敷复方滑石粉。
(3)蒲黄粉外搽,每日4次。
(4)风湿热证,可用三黄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日3~4次。或用煅石膏、寒水石、枯矾各30g,五倍子黄柏各15g,冰片6g,研极细未,用凡士林或麻油适量调敷患处,每日1~2次。
中药 可选用当归片乌梢蛇片或地龙片等,每次各5片,每日2次内服。
针灸 1.体针取曲他、血海、足三里、内关等穴,证属风湿热交阻者,加大椎,施泻法;证属血虚风燥者,加三阴交,太溪,平补平泻手法。隔日1次。亦可用艾卷施灸。
2.耳针取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交感等穴,埋针或贴压王不留行,隔日1次。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及时治疗与本病发病有关的皮肤病。
2.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和充足睡眠。
3.勤洗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热水、肥皂烫洗患处,以及不适当的药物。
4.忌食辛辣、肥甘、滋腻食物及鱼腥虾海味,戒酒。
5.避免局部刺激,忌抓搔、搓捏;内裤宜柔软、宽松,以减少摩擦。
历史考证 牛皮癣病名,始出自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因其状如牛领之皮,厚而坚,故名之。后世因其顽固难治,又称为顽癣,在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及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鉴》中皆有论述。如《外科正宗·顽癣》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这些描述类似现代医学中的神经性皮炎
相关文章
 上下不宁论第九
 说说我对慢性乙肝的看法
 70岁老母亲浑身疼痛如何缓解?
 鸡舌香散(《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菠(艹禾夌)菜粥(《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脑髓受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