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阴囊血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hematoma of scrotum
拚音 YINNANGXUEZHONG
别名 中医:血疝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性生殖器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阴囊血肿是指血液瘀积于阴囊,导致阴囊肿大的疾病。大多为阴囊部直接暴力引起,或由于手术时止血不够周密所致。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阴囊血肿多见于阴囊外伤或阴囊内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分肉膜下血肿、鞘膜内血肿、阴囊中隔血肿、鞘膜旁血肿四种,常见的为肉膜下血肿和鞘膜内血肿。鞘膜内血肿也可见于睾丸的诊断性或治疗性穿刺术后。全身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凝血机制障碍致病者少见。有时见于睾丸肿瘤继发出血形成鞘膜内血肿。阴囊外伤致阴囊血肿多为直接暴力所致,战争时期阴囊枪伤和刺伤较多,和平时期偶见于运动场上,以及工农业劳动中的撞伤,亦见于玩耍或斗殴时的踢伤。手术中止血不彻底致阴囊血肿常见的有输精管结扎术后或鞘膜积液行鞘膜翻转术后。因阴囊壁及其内容物血运极为丰富,损伤或手术后很易出血形成血肿。阴囊血肿多发生在肉膜下间隙,由于肉膜下间隙内组织松弛,血肿可弥散性增大渗入结缔组织中,用针穿刺抽吸很难抽出。血肿一般在短时间内形成,也可缓慢出现,很容易并发感染。鞘膜内积血早期为新鲜血液,穿刺可以抽血。经过一段时间后血液凝固,附着于逐渐增厚的鞘膜壁,并逐渐机化,可使囊腔完全闭塞,睾丸因受压而萎缩。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1.跌打损伤阴囊部被跌打损伤,致使血络破损,血液瘀积于阴囊,即可形成阴囊血肿。 2.手术不慎在阴囊部手术过程中,若止血不慎,血瘀外渗,即可在术后形成阴囊血肿。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本病辨证主要应明确病史,查明疾病所属时期,分期治之。
2.掌握本病是以瘀血内阻力特征。
3.详审其热象之有无,分别从血热、血瘀治疗。
(一)早期(肿块及阴囊壁变厚之前)
1.临床表现:阴囊肿胀,皮肤呈紫暗色或瘀斑状,自觉阴囊坠胀、疼痛。舌质紫、苔薄黄,脉涩。
2.证候分析:瘀血阻滞血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瘀血内阻故有阴囊坠胀之感。脉涩,舌质紫暗均为瘀血之象。
(二)晚期(肿块已形成、阴囊壁变厚)
1.临床表现:血肿机化,阴囊壁增厚,睾丸肿硬,疼痛不显,脉舌如常,或舌质紫。
2.证候分析: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阴囊失其濡养而增厚。瘀血内结不散则出现睾丸肿硬,疼痛不显等症。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有阴囊部受伤或手术史,局部肿胀,剧痛。
2.初期阴囊肿胀明显,压痛;中期血肿逐渐稳定,阴囊外表由紫黑色变成黄褐色;经2周~3周后,疼痛渐缓解,肿胀消退,少数病例血肿可伴发鞘膜积液而为半透明状。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穿刺可获得血性液体。透光试验阴性,B超检查有助于血肿鉴别。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阴囊象皮肿:本病晚期形成肿块,阴囊壁变厚时,需与阴囊象皮肿相鉴别。阴囊象皮肿以阴囊肿大,阴囊壁极度肥厚变硬如象皮样为特征,但无本病之外伤、手术后之瘀血过程。
2.睾丸肿瘤:肿块逐渐增大,有明显的沉重和下坠感,睾丸表面不平或境界不清。
3.睾丸梅毒:有梅毒接触史,肿块光滑、坚硬,睾丸感觉消失,康华氏反应阳性。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轻度血肿,一般不需手术,仅局部冷敷,休息,托起阴囊,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即可。迅速增大的血肿,应手术探查。消除血肿,严密止血,留置引流后关闭切口。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阴囊血肿要千万小心有无睾丸和附睾的损伤。
中医治疗 本病之早期应以止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晚期应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治。
(一)早期(肿块及阴囊壁变厚之前)
治法止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十灰散花蕊石散加减。方中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棕榈皮等,皆止血之品,可炒炭以增强其止血之功;大黄丹皮山栀活血化瘀、清热凉血;花蕊石为止血化瘀之圣药,血止瘀法则肿胀自消。若有化热趋势者,可加蒲公英银花黄柏以清热。若出血已止,方中去大蓟、小蓟、侧柏叶、棕桐、山栀,加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等,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二)晚期(肿块已形成、阴囊壁变厚)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方药复元活血汤活络效灵丹加减。方中当归、丹参、红花、仁、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大黄破瘀血;穿山甲通络消积;柴胡引药入肝,药达病所。再加水蛭破血逐瘀:加牡蛎以软坚散结。若见气虚者,可加入黄芪一味以益气;阴囊觉冷者,可加入小茴、肉桂以温经通络。
(三)外治法
1.阴囊血肿在不断增大时,应卧床休息。用阴囊托压迫抬高阴囊,局部冷敷。
2.瘀血积聚,用落得打9g,红花9g,生半夏9g,骨碎补9g,甘草6g,葱须15g,水1000ml煎滚,加醋50g,再煎滚,薰洗患处,每日3~4次。
(四)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服1g,日3次,温开水调服。
2.十宝丹,每服2g,日2次,温开水送下。
3.琥珀粉1g,日2次,蜂蜜调服。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平时避免脚踢、骑跨、挤压等直接暴力伤及阴囊。阴囊部手术时注意止血要彻底。2.患病期间不要做过多活动,以免加重病情,应以卧床休息为宜。
历史考证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诸疝候》中提出了“五疝”,其一即为“血疝”,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此后文献多有论述,但所记病种混杂不一,如唐·王焘《外台秘要·血疝病》“脐下结痛,女人月事不时,名曰血疝”,是指女子月经不调且伴有“脐下结痛”者,但金《儒门事亲》关于血疝的记载则与前者遇然不同,即:“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得于重感春夏大懊,劳动使内,气血流溢,渗于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无疑是指鼠蹊部化脓性病变而言,后世文献大多沿用此说。唯明·龚延贤《寿世保元》另有别论,认为“外肾因仆损而伤,睾丸偏大,有时疼痛者,中有瘀血,名曰血疝”。与今之外伤性阴囊血肿相符。本文所论之血疝即宗此说,不包括《外台秘要》及《儒门事亲》中之血疝。
相关文章
 我觉得艾灸不是绿色无副作用的。
 加味小柴胡汤(《保婴撮要》卷十三)
 2007年中医药工作目标确定
 妇女抽筋丸(《吉林省中药成方集》)
 下虫散(《古今医鉴》卷八)
 小儿五脏部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