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软下疳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ancroid
拚音 RUANXIAGAN
别名 中医:疳,疮,下疳,疳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性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软下疳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呈短链的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染。软下疳系通过性交感染的外生殖器溃疡,致病菌为软下疳链杆菌(Streptobacillusulcerismollis),本病的好发部位为男性冠状沟,特别是系带两侧的小窝、包皮内侧、尿道口及头;女性的会阴、阴蒂、大小阴唇及尿道口。
中医释名 以外生殖器肿痛、溃烂并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其病因可由感染湿热毒邪、交合不洁,或yin欲过度,败精浊血瘀滞而成。指发生于男性阴茎、龟头、包皮,女子阴户、阴道等处的梅毒
西医病因 软下疳病原菌为杜克雷嗜血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途径系性接触,病原菌经局部组织微小损伤而侵入,细菌往往存在于患处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中,引起生殖器溃烂的发病机理尚缺乏研究。偶尔有非性交接触,病原菌经阴部外侵入而发生阴部外软下疳。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低社会经济层发病较多。解放前我国有本病患者,近年来曾发现少数病例。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多由沾染娼妓秽毒,或素体湿盛,久郁化热,湿热下注,或欲火内炽,败精蕴结成毒,外犯前阴而成。1.湿热下注不洁性交,或外阴不洁,污垢浸渍,损及阴茎,外染毒邪;或素体湿盛,湿邪壅滞,郁久化热,以致湿热毒邪下注前阴,发为疳疮。2.毒热内蕴欲火内炽,纵欲过度或忍精不泄,败精浊血留滞茎内,蕴热成毒;或久服热药,火郁于内,郁火成毒,循经外犯前阴而成。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临床上以袖口疳最为常见,因其疮面在包皮内侧,如袖口包手而不得见,故名。龟头红肿、溃疡,甚至茎体肿胀疼痛。明·《外科启玄·袖口疳》记载:“此疳是龟头及颈上有疮,肿焮于内,而外则皮裹,不见其疳,如袖口之包手,故名之。”掌握以上特点,即易作出诊断。本病初起急骤,患处鲜红或紫红,肿胀灼热、疼痛,溃烂脓水腐臭,小便涩痛,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燥或腻,脉滑数或弦数为实证。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患处色泽暗淡,久不愈合,体倦神疲,午后发热,舌质红少苔或舌淡,脉细弱或细数为气虚或阴虚。(一)湿热下注证1.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患处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起小泡,亮如水晶,痒麻时作,糜烂浸润,或发热恶寒,小便涩痛。舌质红苔腻,脉滑数。2.证候分析湿热毒邪下注前阴,故患处红肿灼痛;热毒外犯肌肤则茎体、龟头起泡痒痛;溃烂浸润,邪气传于表而见发热恶寒;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涩痛。舌质红苔腻,脉滑数皆湿热之象。(二)毒热内蕴证1.临床表现龟头或阴茎溃烂成疮,脓汁臊臭,茎体红紫,坚硬的痛,行走不便,小便淋涩热痛,大便秘结,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2.证侯分析火热毒邪外犯前阴,脉络壅滞,瘀则不痛,热盛则肿,故前阴坚硬肿痛;溃腐成脓,火热犯下则小便淋痛。火热上扰心神则心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火热所致。(三)阴虚火燥证1.临床表现患处肿痛腐烂,午后发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茎中涩痛。舌红苔少薄黄,脉细数。2.证候分析溃后日久不愈,邪热伤阴,阴虚则生内热,故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虚火上炎故口干咽燥;便秘溲赤为人热所致;舌红苔薄黄少苔,脉细数皆属阴虚火盛之征。(四)脾虚气陷证1.临床表现疳疮经久不愈,患处色淡,溃烂久不收口,肿痛不止,体倦无力,食少纳呆。舌淡,脉沉细。2.证候分析久病耗伤气血,或过服苦寒败胃之剂,脾虚气陷,余邪未尽,故病情缠绵,经久不愈,患处红痛;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故溃烂久不收敛;脾虚运化无力则食少纳呆;脾气虚不能养四肢肌肉故体倦无力。舌淡,脉沉细为气血不足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发病部位,剧痛性溃疡,横痃,查菌阳性,本病诊断不难。但应注意下列情况:①软下疳与硬下疳并发,如在软下苷全愈过程中,基底发生浸润,甚至形成硬下疳应作随防及梅毒学血清学检查。②软下疳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并发,除密切观察外可用治疗试验来判断。
发病
病史 一般于性交后1-5d。
症状
体征 症状与体征多在不洁性交后2天~5天发病,初疮发生于外生殖器,在包皮、冠状沟、龟头或系带两侧小窝处。初起为一丘疹,以后变为脓疮,破后形成具有潜行边缘的浅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明显炎症,触之柔软。溃疡基底不平,覆以污秽脓液,抹去后露出血管丰富的鲜红色肉芽,有触痛,易出血。主诉剧痛。初发多为单个,由于自身接种,周围可出现数个卫星溃疡,如无并发症,溃疡经3周~8周自愈,遗留浅疤痕。除上述皮损典型表现外,可有若干变型如毛囊性软下疳、隆起性软下疳、巨大软下疳、崩蚀性软下疳等。即发生针头大小的红斑、丘疹,很快变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圆形、椭圆或不规则的浅溃疡。溃疡边沿红色呈潜行性,基底柔软无浸润,上覆坏死组织及灰色脓液,周围有狭窄的鲜红色炎性晕。
溃疡的数目开始为一个,由于自我接种,其周围可继发3-4个,直径从lmm-1cm左右,主觉剧痛。在男性患者中可伴发包皮炎。严重者发生坏疽或崩蚀性溃疡。
部分软下疳在发病1-2周后,两侧腹股沟的淋巴结周围产生炎症,局部红肿,并逐步扩大融合,形成一大片高出皮面的肿块,俗称横痃。肿块中心化脓形成单腔脓肿.破溃后形成单个穿孔,痛剧。常伴发高热等全身症状,如另一侧发生淋巴结炎,则炎症较轻。病程为顿挫型。
体检 初起豆粒大小硬结,不痛不溃破者为硬下疳;初起小疮,渐至溃破者为软下疳。 下疳表现为男、女外生殖器或肛门出现粟米大丘疹或豆粒大硕结,渐而表面溃烂,色紫红,有少量粘性分泌物,腹股沟臖核肿大,局部约4周后不治而愈。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涂片检查从新鲜外阴溃疡潜行边缘处取浆液性分泌物,或取破溃淋巴结的脓液作涂片,革兰氏染色,大部分能找到两端钝圆多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2.细菌培养本菌培养有一定困难,抽取横痃脓液,采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阳性者接种24小时~48小时后见灰白色平滑隆起的菌落生长,周围有溶血环。3.组织病理检查镜下显示3个层带。浅层由中性白细胞、纤维蛋白、红细胞和坏死组织组成;中层有多数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致使腔闭锁,血栓形成;深层有致密的浆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细胞增生。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从溃疡边缘深处或横痃组织刮取浆液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阴性杆菌,约1.5μm长、0.5μm宽,圆形的两端比中部染色深,可见于细胞内,但常在细胞外,平行排列成对、成群,或链形。用链杆菌菌苗作皮试阳性。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硬下疳为一期梅毒,潜伏期约21天。单发性硬结或浸润性糜烂,分泌物为浆液或脓液,无疼痛。可检出梅毒螺旋体。有无痛性横痃。感染4周~6周后梅毒血清反应阳性。(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一般不易发现原发病灶,感染后2周~4周发病。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胀、软化破溃,形成多处瘘孔。病变为侵蚀性和进展性。Frei反应阳性。(三)阴部疱疹集簇性小疱,表浅性糜烂,有浆液性分泌物。病原菌为疱诊病毒,易复发。(四)白塞氏综合征可伴发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眼变化、皮肤针刺反应阳性。(五)外伤性溃疡多沿包皮系带发生多发性糜烂或浅溃疡。无淋巴结肿大。有不同程度的包茎。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为外染毒邪,久郁化热,湿热下注,主要侵犯前阴而成。如治疗及时,不会引起全身各器官病变。初起表现为湿热下注前阴,治疗及时,可于几周内好转,一般病情变化不多,但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湿热毒邪逐渐深入,致使正气虚损。毒热内蕴,腐蚀筋肉,造成阴部溃疡或继发感染,病情加重,预后不佳。因此,对该病要积极治疗,防其传变。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1.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至少7天。2.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共7天。3.四环素,500mg,每日4次,共10天~20天。早期选用上述治疗的一种,可以预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即“横痃”。对横痃不宜切开,应反复抽取脓液,再注入磺胺噻唑等,包扎并保持清洁。防治本病在于避免不洁性交,口服磺胺嘧啶,亦可使用四环素、链霉素
中医治疗 本病乃湿热毒邪为患,早期应以清利湿热、清热解毒为主。中后期根据临床表现,视其正邪虚实情况论治。阴虚火燥者滋阴降火为主;气虚者以补气为主;本病宜整体与局部同治,方能收效迅速。
辨证论治:本病以前阴见证为主,初期多属毒热实证,日久不愈多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之证。可分为以下四型。 (一)湿热下注证3.治法清热利湿解毒。4.方药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车前子、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生地凉血活血;当归养血祛瘀;甘草解毒清热。便秘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 (二)毒热内蕴证3.治法泻火解毒。4.方药常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三黄泻火解毒;栀子泻三焦之热,降火下行;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均为清热解毒、治疮毒之要药,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三)阴虚火燥证3.治法滋阴降火。4.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知母黄柏降火滋水,黄柏又可去未尽之邪;若兼血分瘀热者加赤芍丹参以凉血、活血。 (四)脾虚气陷证3.治法健脾益气升阳。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黄芪又能托疮生肌;柴胡升麻升阳气、调气机;当归养血生新;陈皮、甘草理胃和中。郁火未尽者加山栀清解郁火。(二)药物外洗1.中药熏洗(1)绿豆2L(约3kg),煮极烂,茶叶1.5g研未,乘热倾在多年马桶内,熏洗之,待汗出。(2)紫苏120g,绿矾40g,水煎熏洗,每日1次。(3)川楝子、黄连、花椒、葱根、艾叶各等分水煎熏洗,每日2次。2.患处外敷(1)孩儿茶轻粉、黄柏、冰片橄榄核煅各等分,共为细未,外敷患处适量。(2)黄连200g,内金3个,猪胆汁浸炙10次,共为极细未,外撒患处适量。(3)黄连末、黄柏末、没药乳香孩儿茶、轻粉、官粉五倍子(炒)、珍珠各等份,共为极细末,撒患处适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患者禁止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及时治疗,消灭传染源。2.患病期间忌食腥荤油腻之物,宜清淡饮食。3.患处避免磨擦、刺激。4.保持患处洁净,按时外用药。5.治愈后,应注意患处卫生,经常洗涤以免污垢存留。
历史考证 有关下疳病证记载最早始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气阴肿候》,其曰:“此由肾脏虚所致,肾气通于阴,今肾为热邪所伤,毒气下流,故令阴肿。”指出了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对本病部位作了简要描述,可见唐以前对本病尚缺乏较系统的认识。宋以后,论述渐丰富,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创立了各种治疗方法。宋·陈无择认为交合不洁是本病主要原因,《三因方·妒精疮证治》说:“患妒精疮者,以妇人阴中先有宿精,男子与之交接,虚热而成。”其症状“初发在阴头如粟,拂之痛甚矣,两日出清脓,作曰孔,蚀之火痛。”对本病的病情发展作了概述。其后,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明确提出:“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指出病因有内、外二端,“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窦氏并指出本病应从肝论治,即“此处乃肝经所属之分野。”设外洗法、薰法、外敷及内服方药,论治十分详尽。至此,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上认识已比较全面,形成了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金元时期,张子和在治疗上又作了补充,《儒门事亲·下疳》记载:“夫下疳久不愈者,俗称日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傅之,……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可以看出对本病不但重视药物治疗,并开始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护。《丹溪治法心要·下疳疮》载有本病合并痢疾的危重病案,先后以当归龙荟丸小柴胡汤加减治愈。说明当时已注重病案积累,标志着临床上的进步。明清时代,有关本病的论述更加丰富,其中以《外科正宗》最为完善。陈实功在继承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另有发挥。补充了房中术热药所伤亦是引起下疳的病因之一,对本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均作了详细论述。《外科正宗·下疳》谓:“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溃腐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明确地区别了轻、中、重等不同症候表现。明·申斗恒《外科启玄》提出“袖口疳”病名,且临床上最为多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对下疳名作了归纳,其谓“生于马口之下者,名下疳;生茎之上者名柱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疳久而偏溃者名腊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曰鸡瞪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名瘙疳;生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脓出者名旋根疳。”这一分类方法,后世在诊断上多尊之。清·祁广《外科大成·疳疮》根据上述类型,设内服、外洗、外敷等方药。在治则上指出:“以肿痛寒热为标,肝肾阴虚为本。”体现了正邪标本的辨证思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本病的认识,从隋唐开始不断充实提高,至明清时期,从理论与临床上已达到较为系统完善的水平。下疳看法: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已成微热微肿,皮色光亮,小便赤色,更兼白浊者平。已损肉色红活,焮之红肿,小便不疼,大便不秘者可。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腐溃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外科正宗·下疳》)肿痛或发热者,肝经湿热也,清肝除湿。肿痛发寒者,邪气传表也,发散之。肿痛,小便赤涩者,肝经热湿壅滞也,疏肝导湿。”(《薛己医案选·外科发挥》)
相关文章
 董廷瑶儿科临证“九要”浅识
 代亲戚问诊:老慢支急性发作
 铁粉丸
 安胎饮(《沈氏经验方》。)
 桃仁丸(《普济方》卷三三二引《仁存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