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阴汗(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negative sweat(TCM)
拚音 YINHAN(ZHONGY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部分经常汗多,且汗味臊臭的病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阴汗证以成年人较多见。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多因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阴寒偏盛,以致内寒生湿;或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也可由湿浊滞留阴部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辨证的重点在于审察病因,明辨病位,确认病机,辨证施药。
(一)肾阳虚
1.临床表现:阴部汗出,阴囊湿冷,畏寒肢凉,腰膝酸软,或伴阳痿、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2.证候分析:肾主一身阳气,肾阳虚则一身阳气皆虚,肾阳亏虚,阴寒生湿,则阴部汗出,阴囊湿冷;腰为肾之府,肾精亏乏,故见腰膝酸软;肾阳虚损,宗筋失用,则畏寒肢冷,阳屡、滑精、早泄;肾阳虚弱,膀胱虚寒,则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皆阳虚之征。
(二)肝经湿热
1.临床表现:阴囊汗出,潮湿,臊臭,胁肋胀痛、伴口苦,目赤,阴茎萎弱,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证候分析:外感或内生湿热,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故见阴汗出,潮湿,臊臭;湿热郁结肝脉,肝失疏泄条达则胁肋胀痛;湿热熏蒸,则口苔;上炎于目则目赤。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阴部汗出,汗味臊臭。
2.多伴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日赤,小便黄。
3.理化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生理性汗出除阴部汗出外,多有全身性汗出,尤在天气炎热,饭后,饮酒后多见。
(二)多汗证多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恐怖、焦虑、愤怒所引起,或某些遗传性疾病所致。多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外阴等处,对称发生,其中以掌、跖多汗为常见,也可局限于阴部。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经内服中药及外用中药,多数病人可在短时间内取效,部分病人需要较长时间治疗。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在于调整阴阳,肾阳虚衰者,则温阳补肾;肝经湿热者,则清利湿热。
辨证论治:
(一)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补肾。方药金匾肾气丸加味。方中肉桂附子辛热,温补肾阳;熟地黄滋阴补肾、补血慎精;山萸肉温补肝肾,涩精止汗;山药补脾益肾,与熟地黄阴中求阳;泽泻利水;丹皮清虚热;在茶淡渗脾湿,以助山药益脾。加入五味子酸涩收敛,当归养血归经,以使汗出得解。
(二)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清震汤。方中柴胡升麻黄芩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羌活防风苍术、麻黄根藁本以祛风除湿,使湿从表除;泽泻、猪苓以利水清热;当归、红花活血养血通经以助疏肝利湿;炙甘草补中而调和诸药。
(三)外治法:取滑石粉、五倍子粉各适量,清水洗浴后擦敷。
中药 1.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半袋,每日2次。
3.补肾强身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九转黄精丸每次1丸,每日之次。
针灸 1.取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等穴,其中气海、关元、中枢用补法补下元虚损;关元可加灸以增温补之功;肾俞、命门补之,或艾灸,益肾壮阳。
2.取肝俞、脾俞,胃俞、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复溜、然谷。其中肝俞能疏肝理气,脾俞、胃俞理脾和胃而去水邪;气海为生气之海,灸之能补气壮阳;关元、中极补法针刺以补下元之虚损;三阴交滋阴养血,与复溜同用而清阴分之热,与然谷同用以补肾涩精。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调畅情志,避免郁怒伤肝。
2.勤洗涤,保持阴部洁净干燥。
3.忌食辛辣厚味。
历史考证 阴汗之名出自《兰室秘藏·阴萎阴汗门》。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指出“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明·张璐认为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其在《张氏医通·前阴诸疾》中指出:“男子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柴胡胜湿汤。”又说:“阴痿弱而两丸冷,阴汗若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宜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选用。”此后一些医家亦有零星介绍,但总的原因不外肾阳虚衰,阴寒内胜;肝经湿热,秽浊迫汗外出所致。
相关文章
 请问:长在脸上的糊子如何脱掉
 发背
 雄黄丸(《三因》卷十六。)
 加味芎苏饮(《便览》卷一)
 神农本草经 柏木  上课笔记
 穴,阑尾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