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精索鞘膜积液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unicular hydrocele
拚音 JINGSUOQIAOMOJIYE
别名 中医:水疝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性生殖器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精索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正常情况下,精索部鞘状突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短期内自行闭锁,形成纤维索。由于精索鞘状突部分未闭而形成囊性腔隙,当鞘膜本身或邻近器官出现病变时,形成囊性积液。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精索鞘膜积液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即特发性)及继发性(症状性)两种。原发性无明显诱因,病程缓慢,病理检查常见鞘膜慢性炎症反应,积液为淡黄色、清亮、比重1.010~1.025的渗出液,蛋白占3%~6%,含电解质、纤维蛋白原、上皮及淋巴细胞,可能与慢性创伤及炎症有关。继发性则有原发疾病,如精索炎、结核、肿瘤、创伤、阴囊手术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
中医病因 (1)肾气不充气化失司,水湿停聚前阴。 (2)寒湿凝聚地处卑湿,或身劳汗出为风寒湿气侵yin,或素体阳弱,贪食生冷,脾虚不运,寒湿内生,客于下焦,凝聚阴器。 (3)湿热下注素有湿热,复感外寒,湿热不得外泄,或寒湿久羁,郁而化热,湿热留恋肝经,下注阴囊而成。 (4)跌仆损伤前阴外伤或手术不慎,血瘀络阻,隧道壅塞,水液不行,蓄积致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的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机关键是气血阻滞,水液停聚。而先天不足,外感寒湿、湿热,跌仆损伤等均是导致脉络瘀阻、气血不畅、水液停聚的间接因素。由于厥阴肝经绕阴器、络睾丸;肾为水脏,化生水液,前阴为肾所辖;太阳脾经和任脉亦经过前阴及小腹,而本病之发病部位在厥阴肝经和任脉循行之处,故与此二经关系密切,和脾肾虚弱亦有一定关系。
病理 急性发作者,鞘膜积液多混浊,如有出血则为棕色,含大量红、白细胞。炎症严重时,积液为脓性。鞘膜壁常有纤维斑块或钙化、增厚改变,可见扁平或乳突状隆起。慢性精索鞘膜积液因张力增大而影响睾丸血运和温度调节,引起睾丸萎缩,甚至影响生育力。婴幼儿先天性精索鞘膜积液,多与其淋巴系统发育迟缓有关,当鞘膜的淋巴系统发育完善,积液可自行吸收。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一)明辨病性本病为有形之病,发病由寒湿或湿热之邪客居足厥阴经脉为主。病性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虚者,见于先天肾气不足而兼见畏寒肢冷,倦怠等症;实者,因气滞血瘀,水湿停聚,常见阴囊皮色青紫,肿胀状如水晶,触压痛;寒者,以寒湿凝滞肝脉,见阴囊冷湿,睾丸冷痛;热者,以湿热下注肝脉或寒湿久郁,蕴而化热,见发热,前阴肿痛为特征。
(二)谨守病机本病的发病原因虽有寒湿、湿热之不同,但终归导致肝失疏泄,经气不利,气血瘀阻,水湿停聚而为患。临证时应把握病机特点,辨证施治。
(一)寒湿证
1.临床表现:阴囊肿胀,重坠明显,状如水晶,或小腹部不适,按之作水声,阴部冷湿,腰际发凉。舌淡苔白,脉沉滑。
2.证候分析:寒湿凝聚,气机不畅,脉络不通,故阴囊肿胀、重坠,状如水晶;下焦气化失常,水气相搏,故小腹按之作水声;寒湿停聚,水湿外渗,则阴部冷湿;阳气受阻,腰府失干温养,故腰际发凉;舌淡苔白为寒湿内阻;脉沉主里,脉滑为水湿之征。
(二)湿热证
1.临床表现:阴囊肿痛灼热,甚至皮肤溃破磁生黄水,小便短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证候分析:本证型多见于继发性精索鞘膜积液。为寒湿郁久化热,或素有湿热,客于肝经,流注阴囊所致。温热蕴蒸,故阴囊肿痛灼热;溃破流黄水;湿热郁阻,下焦气化不利,故小便短赤;湿热流注大肠,腑气不利故大便不畅。舌脉乃湿热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精索鞘膜积液一般无明显不适。当积液量多,囊肿增大,张力高时,可有阴囊坠胀感或牵扯痛,巨大的精索鞘膜积液可影响行动用:尿及性生活。
(二)体征:检查时可在精索上扪及囊性肿块,光滑、柔软,触之有波动感,牵拉睾丸或精索时肿块随之下移。可为多囊性,张力大,沿精索走向生长,其下方可触及正常的寒丸、附睾。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透光试验阳性,诊断性穿刺抽液可立即诊断,但对疑为精索肿瘤或伴有疝者,禁忌穿刺。阴囊部B超有助于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精索囊肿精索血肿、精索肿瘤,以及睾丸鞘膜积液等相鉴别。
(一)精索囊肿:常位于睾丸后上方,与附睾头贴近,一般呈圆形,体积不大,如穿刺可获得乳白色液体,内含精子。
(二)精索血肿:有外伤或手术史,阴囊皮肤出现瘀血,弹性感,由于凝血块常使肿物欠光滑,透光试验阴性。穿刺液为鲜血、褐色陈旧血液或血块。
(三)精索肿瘤:起病缓慢,病程长。肿物托起时有沉重性实质感,无弹性,透光试验阴性。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四)睾丸鞘膜积液:同属于鞘膜积液,但发生的部位不同。精索鞘膜积液发生在精索,睾丸鞘膜积液发生在睾丸,较容易分辨。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西药治疗
对轻度的精索鞘膜积液,可先将囊液抽净,然后以奎宁乌拉但溶液(含盐酸奎宁12.5g、乌拉但6.25g、盐酸普鲁卡因0.5g、稀盐酸适量加注射用水100ml,pH值为5)注入囊腔。剂量:婴儿0.3ml~1.0ml,儿童0.5ml~2.0ml,成人4ml,注射后轻轻按摩阴囊,使药液分布均匀。1周后如积液复发可重复注射1~2次。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导致感染。
(二)理疗:可选用磁疗或热敷局部。
(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切除鞘膜囊。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精索鞘膜积液如果不多且无症状者,可不作治疗。婴幼儿患者部分可自愈。
(一)寒湿证
治法温散寒湿,化气行水。方药五等散合导气汤加减。方中茯苓泽泻猪苓利水除湿;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川楝于、木香行气止痛;茴香吴茱萸温经散寒。若腰际冷痛加狗脊菟丝子;阴囊肿硬加仁、红花;坠胀明显加升麻丝瓜络。
(二)湿热证
治法泄热利湿,清肝理气。方药龙胆泻肝汤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以清肝热除湿邪;泽泻、木通车前子,淡渗利湿;当归生地滋阴养血,防泻火之药苦寒伤阴;加金银花、连翘、公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小便短赤加淡竹叶滑石;大便粘滞不畅、肛门灼热者,加大黄厚朴
二、单方验方
1.巴戟天6g,荔枝核刘g,小茴香3g,胡芦巴3g,水煎服,每日一剂。
2.扁蓄草、生薏米各3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
三、药物外治
1.消肿散瘀膏大黄、干各12g,官桂白芨血竭赤芍各6g,麻黄、红花、半夏各3g,赤小豆9g。共研细未,凡士林加温溶化,以2∶1比例搅拌均匀,待温外敷患处。
2.艾叶30g,防风15g,萆薢15g,丹参15g,蜈蚣2条,煎水,外洗或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天~3天。
中药 1.茴楝五苓散:方中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川楝子、小茴香疏肝理气散结。
2.禹功散:方中牵牛子逐水利湿;小茴香理气暖肝肾。
针灸 取穴大敦、横骨、阴廉、曲泉、三阴交关元、气海。每次选2~3穴,采用补法。还可灸关元、气海。
推拿按摩 沿精索走向进行局部按摩,有助于积液吸收。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从先天作起,如加强孕妇营养,提高胎儿素质;平时要注意体质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避受寒湿浸渍。同时还应调情志慎起居。
历史考证 “水疝”,是中医学的疝气之一。早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已有较详细的描述。如《灵枢·刺节真邪》说:“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血道不通,曰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指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病机则由于“津液内溢”、“血道不通”;病位在辜,且与体位无关。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列“诸疝候”,认为内、外合邪是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阴气积于内,复为寒邪所加,使营卫不调,气血虚弱,故风冷人其腹内”而成。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中进一步指出外感风、寒、暑、湿均可致病,突破了前人只有寒邪致病的局限性。金元时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治法亦日趋完善,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中首先提出“水疝”病名。他说:“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认为本病“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而成,并提出“宜以逐水之剂下之”和“漏针去水”的治疗方法。其观点和认识为后世医家推崇,至今仍有临床使用价值。明、清时期的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本病有新的认识。明·鲁伯嗣的《婴童百问·阴肿疝气》已认识到本病发生的先天因素以及有自愈的可能。他说:“又有疝气名偏坠……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疼不痛,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汪机的《外科理例·囊一百四》说:“囊肿状如水晶,时痛时痒出水,小腹按之作水声,小便频数,脉迟缓,此醉后饮水人房,汗出遇风寒、湿毒乘聚于囊,名水疝也。”对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作了论述。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提出了本病的治疗,初期宜用“五菩散加小茴、韭汁为丸,……久者,橘核丸。”清代祁坤在《外科大成》中描述本病的特征是:“虽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总之,尽管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已基本勾画出本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的大致轮廓,为后世论治本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脉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灵枢·刺节真邪》)。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邪所加,使营卫不调,气血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诸病派候论·诸疝候》)。疝之为病,随脏气虚实,感伤外邪。寒位,风散,暑郁,湿着。绞刺击搏,无有定处,仓卒之际,痛不堪忍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囊肿状如水晶,时痛时痒出水,小腹按之作水声,小便频数,脉迟缓,此醉后饮水入房,汗出遇风寒、湿毒乘聚于囊,名水疝也(《外科理例·囊痈一百四》)。疝本湿热标则寒;水疝,外肾肿大,如斗如升,不痛不痒。得于卑湿,五苓散加小茴、韭汁为丸,……久者,橘核丸(《医学人门·疝气》)。
相关文章
 你最喜欢的古代中医是谁?
 金疮铁扇散(《经验广集》卷四。)
 灶中黄土
 东南卫视记者黄剑:惠及百姓纪录中医
 秦艽汤(《圣济总录》卷三十。)
 总蛋白(TP)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