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副银屑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arapsoriasis
拚音 FUYINXIEBING
别名 银屑病,类牛皮癣,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皮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副银屑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无自觉症状的红色鳞屑性斑疹和丘疹性皮肤病。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临床上较为少见,有人认为本病为病灶致敏引起。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的形成:①风寒外邪侵入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凝滞,久着不去,郁而化热,导致热毒蕴积而成。②气阴两虚之体,由于阴虚滋生内热,气虚引起血瘀,以致血热血瘀阻于肌肤而生。
病理 点滴型、斑块型、苔鲜样型组织学改变相似,呈慢性炎症表现。点滴型可见局灶性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轻度延长,表皮水肿。苔鲜样型有时见真皮上部带状浸润,类似扁平苔鲜,但有角化不全。斑块型表皮下见带状浸润,炎症细胞可进入表皮。可出现异型细胞,基底细胞液化。痘疮样型呈急性皮炎改变及灶性坏死,真皮可见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性改变。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热邪挟风波及营分,浸yin皮肤,则见红斑、丘疹、鳞屑;热毒伤阴,脉络阻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或停滞不行,则致斑块;日久风胜,气血两虚,血虚助风,气滞血瘀,皮疹长久不消。以上辨证属血热、血滞、血瘀。当然,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辨证尚未形成成熟的看法,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1.风热证候:
皮损为点滴状淡红色斑疹,覆粘鳞屑,上身多,病程较短,舌苔黄,脉弦滑。
辨证:①辨析:相当于点滴型类银屑病。以皮损色红浸润,覆粘鳞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血分热盛,挟有风邪,郁于肌肤而致。
2.热毒证候:
皮损为红色圆形丘疹、丘疱疹、脓疱,散发于四肢、躯干,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舌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①辨析:相当于痘疮样类银屑病。以红色丘疹、丘疱疹伴发热乏力等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血热兼有毒邪,热毒聚结,浸yin肌肤所致。
3.血瘀证候:
皮损为浸润斑块,色紫暗,表面干燥,有细薄鳞屑,久病不愈,舌紫苔白,脉弦滑。
辨证:①辨析:相当于斑块状类银屑病。以浸润性斑块,色紫暗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热毒伤阴,脉络阻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斑块;日久风胜,气血凝结不通致斑块久不消退。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2.好发于躯干、四肢,以近心端明显。很少侵犯头面,掌趾部及粘膜。 3.临床分四型。点滴型皮损为针头大或指甲大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有粘着性细薄鳞屑,刮屑后无点状出血。斑块型为境界清楚、大小不一的红色或紫褐色斑块,覆细小鳞屑。苔鲜型为类似扁平苔鲜样的扁平丘疹,损害排列成网状外观。痘疮样型为针头大至绿豆大红色或棕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或脓疱。 4.慢性经过,不易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
发病 病程缠绵,缓慢发展,新的皮疹往往连续出现。
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与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点滴型、斑块型、苔鲜样型及痘疮样型四型。
1.点滴型副银屑病:又称慢性苔鲜状糠疹。此型较常见,皮损为针头至指甲大圆型或卵圆形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有轻微浸润,表面覆盖粘着性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皮疹分布于躯干及四肢等处。病程缓慢,新旧皮损可同时存在,缺乏自觉症状,最多见于青年,约2/3为男性。
2.斑块型副银屑病:此型较少见,皮损为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的淡红色或紫褐色斑块,直径1~2cm,数目不定,可相互融合,上覆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慢性经过,病久可形成苔鲜样肥厚或萎缩,类似皮肤异色症。此型有的可演变为蕈样肉芽肿。本型中有一种变异型称为网状副银屑病,皮疹常呈全身性广泛分布,红色至棕红色,由明显萎缩的发亮扁平脱屑性丘疹组成网状。病程持续数年至数十年后,在部分病例发展成皮肤淋巴瘤。
3.苔鲜样副银屑病:此型极少见。皮损类似扁平苔鲜样的扁平小丘疹,淡红色或暗红色损害排列成网状斑片,可有点状皮肤萎缩和异色症样改变。好发于颈部两侧、躯干和乳房处,极少见于颜面、掌跖及粘膜。
4.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又称为急性痘疮样苔鲜状糠疹。此型罕见。皮损为针头大至绿豆大圆型红色或棕红色丘疹,丘疱疹或脓疱,并易坏死、出血或结痂,表面覆盖鳞屑,有的可发生水痘样水疱。皮疹大多突然出现于躯干、上肢屈侧或腋部。愈后可留有轻度天花样凹疤。病程长短不一,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多见于青年人,婴儿及老年人罕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银屑病:鳞屑为银白色云母状,刮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局部有痒感,虽能治愈,但易复发。
2.扁平苔鲜: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鳞屑少而紧附于损害表面,有剧烈瘙痒,粘膜亦可被累。
3.玫瑰糠疹:为玫瑰红色椭圆形斑疹,有糠秕状脱屑,皮疹长轴与皮纹一致,可有不同程度瘙痒,病程短,愈后不易复发。
4.蕈样肉芽肿浸润期:损害常为大的斑块状,浸润较明显,自觉剧痒,常伴有消瘦、乏力及内脏损害。组织学有特异改变。
5.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为局限性损害,皮肤有明显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散在的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的斑片。
6.丘疹坏死性结核疹:为绿豆大至豌豆大丘疹、脓疱,鲜红或暗红,部分中心坏死,覆暗褐色痂皮,痂下为浅溃疡,愈后留瘢痕。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选用抗组胺制剂。如扑尔敏4mg,每日3次,口服;或赛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仙特敏10mg,每日1次,口服等。
2.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及封闭方法均可试用。
3.多种维生素口服或肌注,维生素A5万u每日1次;维生素D330~60万u,肌注;维生素D25万u,每日1次,以后增至每日15万u;高效维生素E0.1g,每日3次或维生素B1、B2、C、D等口服。
4.四环素0.25~0.5g,或红霉素0.125~0.25g,每日4次口服。主要用于痘疮样型。
5.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病情较重的痘疮样型可用中等量、短疗程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如强的松每日30~40mg分次口服。
6.氨苯砜:25~50mg,每日3次口服,对点滴型和痘疮样型有效。
7.氨甲喋呤:用于痘疮样型,每周3次口服,即2.5mg间隔12小时口服1次,连续3次。
8.雷公藤多甙:20mg,每日3次。据文献报道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二、局部疗法
1.5%白降汞软膏,10%硫黄软膏,0.1%~0.3%蒽林软膏及焦油类制剂等外用。
2.0.03%~0.05%氮芥溶液外用,对斑块型和苔鲜型有较好疗效。
三、物理疗法
1.光化学疗法(同银屑病)。
2.紫外线照射治疗,可试用于点滴状及斑块状类银屑病。
3.X线照射,对孤立性浸润性斑块可试用。
4.硫黄浴可酌情选用。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
治法:清热疏风。
方药:疏风清热饮加减。银花12g,黄芩10g,荆芥穗5g,防风5g,蝉蜕3g,苦参6g,白鲜皮12g,全虫3g,皂角刺10g,牙皂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热毒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
方药:解毒活血汤。银花20g,生地12g,丹皮10g,赤芍10g,当归10g,仁10g,红花10g,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血瘀
治法:活血疏风。
方药:活血疏风汤威灵仙10g,荆芥10g,当归12g,赤芍10g,丹参15g,红花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用疗法:可参考银屑病。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第一节 睡眠的生理
 喘急
 甘草汤(《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行针第六十七
 培补类
 参归汤(《万氏家抄方》卷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