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rictional erythema |
拚音 | MOCAHONGBAN |
别名 | 中医:汗淅疮,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物理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本病是皮肤摩擦、汗液浸渍引起的充血、糜烂等皮肤症状。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由于皮肤皱壁处积汗潮湿,局部湿热散发不畅,角质层易被侵软,加之活动时皮肤面互相摩擦以及汗液浸渍引起充血、糜烂而引起,常继发细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 |
中医病因 | 中医认为此病多系肥人多汗、多湿、久不洗浴,或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湿蕴化热,内外相感,相互搏结,外泛肌肤,故见本病。湿邪重浊而趋下,湿邪内泛,粘滞而缠绵难愈。 |
季节 | 多见于湿热季节。 |
地区 | |
人群 | 好发于婴儿和体胖成人。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因胖人多湿,小儿素体脾肺两经蕴伏湿热,外受风邪入侵,湿热与风邪相搏,客于皮肤,郁结于腠理,发于肌表,故见皮肤潮红、糜烂、渗液、肿胀、自觉痒感,灼痛。湿热相搏,外溢肌肤,故见皮肤皱襞处潮湿,有脓性分泌物,甚则有臭味。总之,辨证属湿热内蕴,外感风热毒邪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1.皮疹初呈潮红、肿胀或表皮浸渍发自、剥脱,露出糜烂面,有浆液渗出或于皱壁处产生裂隙,由于浆液物分解及细菌滋生,可发出臭味。继发念珠菌感染时周围则有散在斑丘疹或脓性分泌物。 2.好发部位:在颈部、腋窝、腹股沟、臀沟、四肢关节屈面和妇女乳房下等皱壁处。 3.自身痒感或灼痛。 4.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多发于夏日湿润季节。 |
发病 | 本病多见于湿热季节,病程1~3个月左右,好发于儿童和体胖成人。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皮疹初起呈潮红、肿胀,表面浸渍明显,其范围与皱壁相当。易形成糜烂、湿润,有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分泌物,炎症明显可伴淋巴结炎,日久可形成表浅溃疡。 2.自觉瘙痒、灼痛。 3.本病多见于湿热季节,好发于婴儿和体胖成人,在颈部、腋窝、腹股沟、臀沟、四肢关节屈面和妇女乳房下等处的皱壁处。 (二)体征 皮肤皱壁处潮红、糜烂、浸渍湿润、瘙痒、灼痛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急性湿疹:原因不明,部位不定,皮疹多形,渗出著明,境界不清,瘙痒剧烈,易于复发,迁延难愈。 2.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多见于露出部位,常有大疱,炎症较著明。 3.念珠菌性擦烂红斑:初发为一个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糜烂,表面无显著渗液,周边常有炎症性丘疹及环状脱屑。 4.股癣:边缘炎症明显,有丘疹、水疱、鳞屑,中心自愈,真菌镜检阳性。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全身治疗。无特殊疗法,重于局部治疗。 2.局部治疗 主要以干燥、收敛、消炎、止痒为原则。 (1)红斑时可撒布粉剂,如硼酸滑石粉、痱子粉等。 (2)糜烂渗液时,先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硼酸水清洁局部后撤扑粉或2%硼酸水湿敷,再撒扑粉。 (3)有感染者,可在油膏中加抗菌药物如呋喃西林。落屑期可用洗剂,如炉甘石洗剂,或2%冰片、5%明矾炉甘石洗剂。或扑粉中加入制霉菌素片400万μ研细面,克霉唑片20g研细面等。亦可参考尿布皮炎治疗。 |
中医治疗 | 治法:健脾燥湿,除风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合消风散加减。当归15g,生地20g,苦参10g,苍术10g,生石膏30g,陈皮15g,炒白术10g,泽泻20g,茯苓15g,猪苓20g,防风10g,蝉蜕10g,厚朴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若水湿壅盛小便不利者,宜利水化湿,用五苓散、五皮饮加减;若发热,口干,大便于,小便赤者,用凉血解毒汤加减;若气虚加党参、生黄芪、山药;若寒湿偏盛者,宜温化水湿,用温脾饮加减。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应向患者说明局部卫生的重要性,注意清洁,经常撒布粉剂,保持局部干燥。 2.禁用较强烈或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 3. 如细菌感染者,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可服用银花、连翘、蒲公英、苦参、大青叶、败酱草、玄参、黄柏等,水煎制剂。免疫功能低者可用人体丙种球蛋白、维生素C、维生素E、细胞色素C等。治疗的同时,可服用黄芪、人参、白术、山药、麦冬、山萸肉、大枣、枸杞子等中药汤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注意清洁,经常撒布粉剂,保持局部干燥。 |
历史考证 | 《诸病源候论》说:"夫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侵,则生疮,所以然者,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肌腠开,为风湿所承,内热则脾气虚,脾气虚则肌肉生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