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婴儿湿疹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lactigo
拚音 YINGERSHIZHENG
别名 中医:奶癣,胎敛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皮肤科疾病,儿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本病多见于肥胖渗出性体质婴儿,尤多见于人工哺育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比较复杂,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多因过度营养,消化不良,对食物过敏或某些外界刺激(肥皂、羽毛、毛衣等)所致。与遗传亦有一定关系。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见于肥胖渗出性体质婴儿,尤多见于人工哺育婴儿。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的形成系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证候:脂溢性者,皮损在前额、面颊、眉周围有小片红斑,上附黄色鳞屑,颈部、腋下、腹股沟常有轻度糜烂;湿性者,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液,容易继发感染而有发热,纳呆,吵闹等症状;干性者,皮损潮红干燥、脱屑,或有丘疹和片状浸润。三型均有剧烈瘙痒,患儿头面部常在上肢或母亲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以致情绪烦躁、睡眠不安。
辨析:①辨证:以皮疹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流液,瘙痒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胎毒与风湿热邪相合,搏于肌肤则起红斑、丘疹、水疱;热盛肉腐则见糜烂,流液;风盛则瘙痒不休;热扰神明则烦躁,寐不安。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1.皮损多形性,有红斑、丘疹、小水疱、糜烂及渗出、痂皮等损害。 2.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浸额部、眉间、头皮,久之可侵延颈部、肩胛或胸背等处,甚至侵犯更大范围。 3.剧痒,遇暖尤甚,患儿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健康。
发病 早期发病常于满月前后,亦有迟至3个月或1~2岁小儿。
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一)症状
1.初起为群集性或散在性小红斑及小丘疹,头皮及眉部常有黄白色鳞屑及痂,厚薄不一,若受到搔抓或摩擦刺激,则皮肤潮红加重,可有渗出及糜烂结痂。皮损加重后即向颈、四肢及躯干等处发展,自觉剧痒。
2.糜烂渗出较多者可因感染而发生浅淋巴结肿大。
3.由于瘙痒使患儿烦躁不安,影响睡眠,食欲不佳及消瘦。
(二)临床分型
1.脂溢型:多发生于生后1~2月,额部、颊部、眉间皮肤潮红,有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部可有油腻性附着较紧的厚层脂痂。以后颈部、腋部及腹股沟等处皮肤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停乳或改善喂养后即渐痊愈。
2.渗出型:常见于3~6月婴儿,患儿多肥胖。头顶、额部、双颊、颌下、躯干及四肢等处有红斑,丘疹、小水疱、糜烂及渗出等改变。损害大小不一,境界不清,可散在或融合,表面可有结痂,剧痒,常有继发感染。
3.干燥型:多发生于1岁以上消瘦婴儿,皮肤干燥,皮损呈淡红斑或有扁平小丘疹,表面覆有灰色糠秕样鳞屑,或呈片状浸润,境界不清。好发于面部及四肢,痒感剧烈,冬春较重。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尿布皮炎:多发于臀部、会阴及股内侧与尿布接触部位,呈境界清楚的弥漫红斑及丘疱疹。
2.念珠菌感染:肛门附近念珠菌感染,多呈淡红色斑片或扁平小丘疹,边缘略隆起,境界清楚,外围有散在小斑片,边缘少量细碎鳞屑,可查到真菌,往往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内治可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糖浆。消化不良时予以乳酶生多种维生素等。有感染时给予抗生素药物。有脂溢性损害可内服复合维生素B,3次/日;维生素C,0.1g,2次/日,口服。二、外治与成人湿疹的治疗原则相同。如用硼酸水湿敷时,湿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吸收中毒。无渗出损害可用40%氧化油、氧化锌糊膏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肤轻松霜、培氯舒松霜、去炎松霜、地塞米松霜外涂患处,2次/日等等。有轻度感染时可外用含1%氯霉素的氧化锌油。
中医治疗 一、内治
治则:散风清热利湿。
方药:消风导赤汤加减。桑叶3g,菊花3g,银花6g,苦参3g,制大黄2g,生甘草3g。脂溢性者加地骨皮、生山楂生地白花蛇舌草;湿胜者,加车前子、茯苓皮、苍术黄柏;干者加孩儿参、麦冬、制黄精白茅根。
二、外治
1.湿性者、脂溢性者,用青黛膏或黄连油或蛋黄油外搽,每日3~4次。
2.干性者,用三黄洗剂或黄柏霜外擦,每日3~4次。
三、专方验方
1.金黄散:黄芩、黄连、黄柏、五倍子各30g,枯矾3g,冰片1g。前4味药共研细末过筛(800~100目)枯矾、冰片入钵研细,混入药粉中,搅拌均匀,用时加值物油调成糊状,涂于患处。
2.枯青松散:枯矾15g,青黛6g,松香9g,共研细末,用麻油或菜油调成糊状,装瓶备用适用于婴幼儿外耳湿疹
3.复方硫黄软膏:硫黄20g,雄黄20g,水杨酸5g,硼酸5g,冰片1g,松节油10ml,凡士林加至100g。先将前5味药分别研末过筛,放在乳钵中研匀后,加入凡士林,松节油搅拌均匀。使用时将软膏均匀涂搽患处,每日2次。
4.奶癣净外治婴幼儿湿疹:用麦饭石的水溶液加苯海拉明、冰片、硼酸等制成霜
剂。用温水洗净皮损处,用少量奶癣净涂于局部,重者每日3~4次,轻者每日1~2次,痊愈后可继续使用,以防复发。
5.湿疹软膏:取浮萍连翘丹皮徐长卿、黄柏、地丁、银花、乌梅丁香、苫参、白鲜皮,放入带下嘴的容器内,加适量蒸馏水浸泡5天后放出药汁,用纱布粗滤后再用滤纸精滤,将所得滤液浓缩到55ml作为水相,并在其中加入三乙醇胺10ml,硼砂5g,甘油80g。取十八醇100g,白凡士林200g,液体石腊60g,尼泊金乙酯5g,混合组成油相,油、水两相同时分别加温至80℃左右,在不断地搅拌下将油相部分徐徐加入到水相中,充分搅拌至凝成膏;再放入适量的樟脑,冰片,香精于其中,再行搅拌均匀即可
中药 五宝散0.9g,分3次吞服;或清解片6片,分3次溶化,加糖少许送服;或人造牛黄粉0.3g,分2次吞服;或口服小儿香桔丹及犀角化毒丸。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隋《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中说:"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言儿饮乳,乳汁溃渗儿面,变生此症。"明《外科正宗·奶癣》指出了病因,描述了皮损,如"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傅,遗热与儿。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婴儿部》中叫"胎敛疮":"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潋,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yin,延及全身,即成潋。"
相关文章
 第十四节 喉癌
 大便青第十一
 请教精液味像漂白粉味一样刺鼻难闻是湿热下
 金匮要略方论 痉湿病脉证 上课笔记
 肩胛骨骨折
 头痛,鼻痒通气不畅,耳朵里痒.烦劳先生赐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