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水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ickenpox
拚音 SHUIDOU
别名 中医:水花,水疱,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病毒性皮肤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水痘(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以皮肤及粘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为特征,皮疹发展迅速,以躯干部位为多,全身症状轻微,传染性强,常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小流行。
中医释名 本病是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并形成痂盖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疾病。
西医病因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为DNA型,直径150-200nm,呈球形。病毒外膜含脂蛋白,在感染的细胞核内繁殖。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弱,在空气中数小时致病性即降低,一般消毒剂均可灭活。
中医病因
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地区
人群 水痘好发于6岁以下小儿。
强度与传播 一次发病终身免疫。起病较急,多有发热,全身不适,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病毒在鼻咽、口咽及上呼吸道粘膜繁殖后,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病毒血症,然后达全身皮肤及粘膜,形成病变。在皮肤及粘膜上首先发生斑、丘疹,其后转成疱疹。
中医病机 水痘指因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发于肌表。
病理 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表皮棘细胞层,有气球状变性、水肿,并有囊状细胞形成;细胞核分裂,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内液体增加,另有周围组织液进入细胞,呈透明液状,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由于水泡病变较浅,在皮肤上结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当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后,发生化脓性病变,损及真皮层时愈合后可留瘢痕。在眼结膜、口腔及肛门口粘膜上,水疱破裂后可形成溃疡。重型水痘在肺、肝、肾、胰腺及肾上腺实质中均能发生疱疹,甚至进展至局灶性坏死。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外感风热毒邪,内有湿毒蕴郁,内外相合,阻于肌肤,或相互接触,传染而发。轻证属风湿热阻,重者为血热毒盛。
1.风热湿阻
证候:本病多发于儿童,成人偶见,先有发热及全身不适感。1~2日后出现红色丘疹,1日后发成红斑,水疱如绿豆大小,周围有红晕,以后干燥结痂脱落而愈。出疹程序先后不同,此起彼落,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舌红苔白,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病以发热起水疱、疱周有红晕、舌红苔白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内有湿热,复感风邪,内外相合阻于肌肤,外不能透达,内不能排泄,而见周身起水疱;正邪相争则发热。舌红苔白,脉滑数为风热湿阻之象。
2.血热毒盛
证候:泛发水疱,水疱多而密集,或有大疱、血疱,或有水疱感染。伴烦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干黄而厚,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本症以水疱密集,泛发有大疱、血疱;或水疱感染;或痘色紫暗,疱液浑浊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内有湿热,外感风热之毒,深入营血,以致血热毒盛,而见全身泛发水疱、大疱、血疱,壮热不退;热伤阴津则烦渴,大便干,小便赤。舌红苔干黄而厚、脉洪数为血热毒盛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多见于冬春。病前2~3周内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过去无水痘病史。
2.临床特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在发病当天即开始出现特殊皮疹(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皮疹有痒感,在同一部位可有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减少或稍增,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
(2)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染色镜检,可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或疱疹液以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病毒抗原,可获阳性结果。
(4)取双份血清以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检查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
(5)病毒分离:以疱疹液为检材,可获阳性结果。
(注)2~5项仅用于非典型病例的检测。
西医诊断依据 水痘的早期诊断一般不难,根据其发热,同时可见丘疹、水痘、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疹及向心性分布,粘膜可受累等特点可以确诊。 临床诊断 1.6岁以内的小儿于冬春季在躯千、四肢头面起皮疹,向心性分布,发病急,有发热等全身不适。 2.皮疹初起为红色针头大小的斑疹,迅速变成丘疹,然后形成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疱壁薄易破;结痂脱落而愈。皮疹陆续发生,同时可见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疹。 3.部分病人可见大疱、血疱。新生儿、成人发生水痘较严重,粘膜可受累。 4.水痘可并发肺炎、脑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 本病起病突然,多见于小儿。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潜伏期10-20d,一般14d。冬春季多发,有发热等全身不适之症。这种病毒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病毒经由呼吸道侵入体内,约经10~14天的潜伏期而突然发病。有较强的传染性,从发病到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有很多人感染后并无临床症状或症状很轻微而忽视。
病史 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
1.皮疹在发热24小时内出现,初起为红色针头大小的斑疹,后迅速变成丘疹,然后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呈椭圆形,周围绕以红晕。疱液清晰,疱壁薄易溃破,有瘙痒感,2~3天水疱干燥结痂。较大水疱则往往呈中央脐窝。以后痂脱而愈,不留疤痕。疱疹分批陆续出现,故同时可见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损。
2.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和四肢较少,掌跖更少,口腔、眼结膜、咽部和外阴等粘膜部位也偶可发生损害,水疱破后形成浅表性小溃疡。
(二)特殊类型的水痘
1.出血性水痘:有高热及严重的全身症状,全身有泛发性出血性水疱。好发于营养不良白血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病人。
2.新生儿水痘:由出生时母亲传染,可发生泛发性系统损害而致死亡。
3.成人水痘:较小儿为重,前驱期长,高热全身症状显著,皮疹数多,瘙痒重。
4.水痘性肺炎:主要发生于成人水痘,新生儿水痘及免疫功能障碍者。有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罗音及哮鸣音,x线胸透两肺野可见弥漫性2~20mm大小结节性阴影。
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在发疹的1~2周后出现,持续约5周消退。
继发感染时局部呈化脓性病灶,易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血 症使病情转危。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大肠杆菌。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白血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易发生重型水痘,水痘联合成片状及融合成大疱型。出血性水痘为重型水痘的一种表现,临床上少见,患者水疱中有血性渗出液,疱疹周围出血,形成出血性皮疹及紫癜,常危及生命。肾上腺皮质激素禁用,因易引起水痘病毒播散,形成全身性感染或出血性血痘。另一种重型水痘称坏死型水痘,皮疹及疱疹处皮肤及粘膜下组织坏死,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常继发细菌感染,病死率高。先天性水痘极少见。妊娠妇女于怀孕8-15周内感染水痘后,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出生婴儿可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表现为低体重、皮肤瘢痕、肢体发育不全、肌肉萎缩性瘫痪、脉络膜视网膜炎、小眼、白内障及智能发育不全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丘疹性荨麻疹、疱疹性湿疹、脓疱疹、肠道柯萨奇病毒所致的疱疹、天花等鉴别。
1.丘疹性荨麻疹:常见于1~7岁的儿童。典型的皮疹呈纺锤形,黄豆至花生大小,质硬的水肿性红色丘疹,中心可见有小水疱。自觉奇痒,常因搔抓而发感染。皮疹常分批出现,可反复发作。
2.脓疱疮:多见于盛夏炎热季节。皮疹好发于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水疱发生后迅速变为脓疱,大小不等,疱壁薄,外观常见呈半月形的脓胞现象。病程长短不一,可反复发作。
3.天花: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发症多,危害性大。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四肢和头面较多,同时仅能见到一期的皮疹。发热后第3天出疹,第5~6天成为水疱并有脐窝,第7~8天转为脓疱,第10~14天结痂,愈后遗留瘢痕。
中医类证鉴别 1.黄水疮、大疱疮:多发于夏秋季,一般不发热,好发于头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疱疹形大,疱内含脓液,破后淌脓液而不结痂。
2.蛇串疮缠腰火丹]:成人居多,丘疹或水泡成簇,如带状分布,皮肤有显著灼痛感。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体温正常,无新出皮疹,疱疹全部结痂,大部脱落。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基本治愈。
预后 病情有轻有重,但预后一般良好。
并发症 ①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如脓皮病、丹毒蜂窝织炎等。
②败血症。
③脑炎,可由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或由变态反应所致,前者发生在水痘前1周至水痘后3周,后者发生在水痘后1个月(不多见)。
脊髓炎、神经根炎及神经炎,偶见横段性脊髓炎
⑤其他,如肺炎、心肌炎、肝炎、肾炎、关节炎等。
⑥脑病肝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已证实与水痘病毒有关,多发生在水痘后数日,临床特征是明显脑水肿及肝功能损害,预后差。
西医治疗 此病无特殊治疗,应予适当护理,特别重视皮肤清洁,避免细菌污染水痘破损处,避免手抓疱疹,防止继发感染。局部痒感不适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疱疹破碎后宜用1%甲紫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高热时可用退热剂,但应尽量避免用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有报告后者退热可诱发脑病、肝内脏脂肪变性,故近年来国际上曾提出对水痘患者应禁用阿司匹林,惟两者关系尚需进一步阐明。婴幼儿夏季出水痘可及早适当应用抗生素外敷以防止皮肤继发感染。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静脉应用有疗效,5d为一疗程,严重水痘可用干扰素治疗,能阻止病情进展。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常可使病毒在体内繁殖并扩散,使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故禁用激素。如有其他病必需使用激素或已用激素者,则应尽快减量至生理剂量,尽快减量停用。但在病程后期,水痘已结痂或痂已干结,或水痘并发重型肺炎、脑炎时,可酌情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提高治愈率,此时激素已无播散水痘的危险性。麻疹疫苗可干扰水痘病毒在人体内的作用,如在水痘进展期肌注麻疹疫苗,水痘能迅速得到控制及结痴,常用剂量为0.2一0.5ml,注射一次即可生效。
一、全身治疗
1.病毒灵0.1g/日口服。
2.发热者给予退热剂APc1片/次,3次/日口服。
3.瘙痒甚可用抗组氨药物如扑尔敏片4mg/次,3次/日;赛庚啶片,4mg/次,3次/日。
4.继发感染时应用抗菌素如:麦地霉素或螺旋霉素等口服。
5.重症患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3~6m1,1次/日,连用3~5次。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毒犯表
证:发热轻微,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疹色淡红而润,疱浆清亮,点粒稀疏,躯干为多,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浮数或略数。
疏风清热解毒。
银翘散滑石萆薢
2;热毒蕴结肌肤
证: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便秘溲赤,痘大而稠密,疹色红赤或紫暗,疱浆较混,根盘红晕显著,口、眼等处亦见疙疹或溃疡,舌苔黄糙而干,脉滑数。
清营解毒。
清瘟败毒饮加减。
3.风热湿阻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6g,牛蒡子10g,杏仁10g,板蓝根30g,银花10g,连翘6g,苡仁10g,车前子(包)10g,芦根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血热毒盛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黄连6g,黄芩6g,黄柏5g,栀子5g,生地10g,玄参4g,竹叶10g,银花10g,连翘10g,丹参6g,麦冬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三黄擦剂外用,每日3次。
2.糜烂化脓者用青黛膏,外用每日3次。
3.口腔粘膜溃烂者用青吹口散外吹,每日3次。
4.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百部酒100g。混匀外涂,每日3次。
三.单方验方:
(1)银花20g,甘草3g,水煎服,1剂/日。
(2)野菊花15g,路边菊15g,金沙蕨30g,水煎服,1剂/日。
(3)苦参3g,浮萍15g,芒硝30g,煎水外洗,2次/日。
(4)口服中药银花、连翘、板蓝根能起到清热解毒作用,改善病情。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水痘轻者单用中药外用,或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加强护理,以缩短疗程,减轻患儿痛苦。若重者宜中西医配合治疗,使用抗菌素、支持疗法、中药内服,再加外用中药或西药,并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和充足的水分,忌辛辣刺激之物。
局部治疗
1.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收敛,破溃时用2%龙胆紫液外涂,感染时外涂新霉素软膏。
2.水痘性角膜炎可用0.1%疱疹净眼药水滴眼。
3.勿使搔破皮肤,若抓破有感染,可用青黛散撒患处,或用2%的龙胆紫外涂。

护理 本病轻症应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勿食辛辣,避风寒,治以疏风清热为法。重症患者除加强护理外,应给大剂凉血清热解毒之品,甚则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1.立即隔离患者,直至全部痘疹结痂。
2.室内空气要流通,避免复感外邪。进食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食物,忌油腻及椒辣物,多饮开水,或用红萝卜荸荠甘蔗等煎水代茶。
康复
预防 患儿可留家中隔离治疗,隔离至全部结痂及痂干为止。避免接触易感儿童。营养不良婴幼儿及患其他疾病的小儿.特别是有免疫缺陷者,于接触水痘后5d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或恢复期血清,常可得到保护。接触后及早注射可得良好免疫效果。
历史考证 祖国医学亦称为"水痘"。如《婴童百问》中记载:"又有发热1~2日而出现水泡即消者,名为水痘"。《幼幼集成》水痘露丹中记载:"痘似飞痘,外候面红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喷嚏,涕唾粘稠,身热二或三日而出,明莹如水泡。"
水痘之名首见于《医说》:“其疱皮薄如水疱,破即易干者,谓之水痘。”又称水花、水疱。
相关文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肝胆湿热气滞证
 怎样识别"中医"骗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五痿 上课笔记
 桔梗汤(《伤寒大白》卷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