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arbuncle |
拚音 | YONG |
别名 | 中医:有头痈,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球菌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痈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皮肤韧带的领项部(对口疮)和肩背部(搭背疮)。感染先沿一个毛囊底及周围组织蔓延,然后再向表面扩展,形成多个脓头,好发于糖尿病病人或年老体弱者。 |
中医释名 | 痈与中医的"痈"绝对不同,西医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痈",它是比较急性的化脓性疾病,因为初起有粟米样脓头,所以称为"有头痈",大多数属于阳证。《外科理例·疮名有三》中说:"痈者,初生自粒如粟米,便觉痒痛……此痈始发之北,便觉微赤肿痛,三、四日后,根脚赤晕展开,浑身壮热微渴,疮上亦热,疽顶白粒如椒者数十,间有大如莲子蜂房者,指捺有脓不流……",这指出了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红肿胀痛,易向周围扩散,脓头相对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指捺有脓不流"说明脓腐一时不易畅流排泄,而向周围蔓延扩展变大,所以范围常超过3~4寸以上,甚至大逾盈心,凡在皮肤较厚的坚韧之处都可发生,但一般都多发于项后、背部,而且以成年人,尤其是中年和老年的患者为多。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好发于糖尿病病人或年老体弱者。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一般分为实证、虚证(指毒盛而兼体虚)两大类,但以实证最为多见。 1.实证初期:在局部硬结的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继则肿块向周围扩大,疮头也相继增多,此时色红掀热,疼痛更甚,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苔多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溃脓期:第二周开始局部化脓,疮头渐渐腐烂,形如蜂窝,其面积大小不一,到第三周如脓液畅泄,腐肉渐脱,则病情停止发展。当病情进展时,全身症状亦渐加重,壮热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收口期:到第四周即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以后逐渐收口。 2.虚证阴液不足:局部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面紫滞,不易化脓,腐肉难脱,溃出脓水少或带血水,并且疼痛剧烈,壮热,唇燥,口干,大便秘结,小溲短赤,饮食少思,舌红苔黄,脉细数。气血不足:局部疮形平塌散漫,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色带灰绿,闷肿胀痛不显,疮口易空壳,发热,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口渴不欲饮,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腻,脉数无力。 |
西医诊断标准 | 1.本病可发于不同年龄和任何部位,多发于项、腹、臀、唇等部位。 2.初期红肿剧痛,以后炎灶中心有多个脓栓,组织坏死,塌陷。长期不愈。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初起,呈片状酱红色炎性浸润区,高出体表,质地坚硬,水肿,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2.约经1~2周中央区皮肤出现多个小脓头,破溃后呈蜂窝状,继之中心部塌陷,如"火山口"状,患处剧痛。 3.常伴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白细胞增多等。 4.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检查,以免漏诊。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白细胞增多。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红肿消退,全身症状全部消失。白细胞正常,局部留有疤痕。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全身治疗 1.适当休息,必要时用镇痛剂,如消炎痛50mg/次,3次/日,口服。 2.若有糖尿病,应同时给予胰岛素或控制饮食等治疗。 3.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G,800万μ/次,1次/日,静滴。 二、局部治疗 1.早期局部可用50%硫酸镁或75%酒精湿热敷。 2.痈若发生在面部,应减少说话和咀嚼动作,有条件时可行局部理疗或浅度放射治疗。 3.有脓栓或坏死组织时,尽量予以清除。 三、手术治疗 若病变范围较大,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口一般做"+"字或"++"字形切开,长度不超过皮肤边缘,深度达深筋膜,打通脓腔内的间隔,将皮瓣向四周剥离,清除坏死组织,使脓腔引流通畅。切勿挤压,以免感染扩散。伤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Eusol溶液湿敷,每天创面换药。创面过大或坏死组织过多者,待肉芽组织形成后可考虑植皮。 |
中医治疗 | 应辨证施治,根据其症状,审其病程,划分阶段,同时结合部位及其热毒的轻重,气血的盛衰,年龄的大小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按其病程可分为初期、溃脓期、收口期三个阶段。 一、辨证选方 1.实证 初期多由于感受湿热风热之毒,蕴积皮肉之内,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之证,治宜散风清热利湿,和营托毒为主,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物如:当归,赤芍、丹参、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陈皮、象贝母、炙山甲、皂角刺、生甘草。溃脓期,宜上方如黄连、黄芩、生山药。收口期,上方合八珍汤。 2.虚证 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型: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以竹叶黄芪汤加减。气血双亏,毒滞难化型:扶正托毒,方以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药物如:党参、生黄芪、焦白术、当归、白芍、桔梗、皂角刺、茯苓、银花、生甘草等。 二、外治法 1.初期:实证用金黄膏或玉露膏,虚证用冲和膏外敷。 2.溃脓期:上方均掺人八二丹或九黄丹;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掺入七二丹。若腐肉阻塞,脓液蓄积难出,可作十字形切开手术。 3.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时,则应采取手术扩创。 4.若气血两亏,疮形不起,亦可配合神灯照法或桑紫火烘法。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