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verruca vulgaris |
拚音 | XUNCHANGYOU |
别名 | 中医:疣目,千日疣,枯筋箭,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病毒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皆由一种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由于其发病部位及机体反应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把跖疣或尖锐湿疣的滤液接种于臂部时,可产生寻常疣,而寻常疣滤液接种于阴茎部时,可生产尖锐湿疣。 |
中医释名 | 以好发于手、足、头皮,大如黄豆,粗糙坚硬,表面呈刺状为主要表现的疣病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呈球形,人是其唯一宿主,对任何其他动物无致病性。疣是直接接触或经污染物如针、刷子等间接接触而传染。在免疫陷缺时,如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肾移植的病人皆易发生疣。因此认为疣的感染可能与细胞免疫缺陷有关,外伤也是引起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疣目是因肝血失养,燥瘀肌肤,兼感邪毒所致。 |
病理 | 组织病理示表皮疣状增生,真皮呈乳头瘤样增殖。棘层和粒层内有大的空泡化细胞,其核内充满均质性嗜碱性物质,电镜下含有大量球形病毒颗粒。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风热毒蕴 证候:赘疣新起,时间短,自觉痒而不适,疼痛明显,碰撞后易出血。伴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新起之疣、病程短、碰后出血、口渴、便干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毒邪侵袭肌表,蕴结不散,凝滞肌肤而见皮肤起疣如花芯,热盛则血不循经则外溢,故碰伤后出血较明显,热伤津液则口渴、便干;风热毒盛,气血不通则瘙痒疼痛。 2.肝郁痰凝 证候: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挤压疼痛,出血不多。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辨析:①辨证:以病程较长,质硬色暗褐,出血不多,胸闷,纳食不香,脉弦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见质硬色暗,出血量少。肝气不舒则胸闷,纳食不香。脉弦缓为肝郁痰凝之象。 本病发于手背、手指者多属肝郁痰凝,发于头面者多为风热毒盛;病程长,皮疹色暗,质硬,出血量少者为肝郁痰凝;病属新起,出血多,质略软者为风热毒盛。根据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
西医诊断标准 | 寻常疣诊断标准: 1.损害为针头至豌豆大之半球形、多角形角质隆起,呈灰黄、污黄、污褐色或正常皮色,表面粗糙坚硬,顶端分裂成花蕊或刺状。 2.初发时为单发,可增至数个皮疹。 3.一般地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撞击痛,撞击时可出血。 4.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在手指、手背、足缘及甲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生在甲缘时,可在甲下蔓延,有触痛,易致裂隙感染。 5.寻常疣的形态可呈柔软的细长丝状突起,顶端为角质状,像一个倒立在肤上的小钉,称为丝状疣,此多发于颈部和眼睑。亦有呈多数指状者,基底柔软,丛生出一簇指状突起,此称指状疣,多发于面部、头部、趾间。 6.病程缓慢,有时可自愈,愈后不留痕迹。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本病的病程长,经过缓慢,常能自然痊愈,可有新的损害复发。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一)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 (二)临床表现 1.初起为针尖大小的丘疹,渐扩大到豌豆大或更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硬固,高出皮面。皮色为灰黄、污黄或污褐色,继续发展呈乳头样增殖。遇有摩擦或撞击时易于出血,偶可引起细菌感染。 2.数目不等,初起多为一个,可长期不变,但亦有逐渐增多到数个或数十个,有时数个可融合成片。 3.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疼痛。若位于甲下,可破坏甲的生长,易致裂口、疼痛及继发感染。 (三)寻常疣的特殊类型 1.丝状疣: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为正常皮肤或呈棕灰色。其高度一般不超过1cm。一般无自觉症状,若发生于眼睑者,可伴发结膜炎或角膜炎。 2.指状疣:为在同一个柔软的基础上发生一簇集的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其尖端为角质样物质。数且多少不等,常发生于头皮。也可发生于趾间、面部无自觉症状。 3.其发于甲缘者称甲周疣,有触痛,易发生裂口而感染。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疣状痣:损害为淡褐色以至棕黑色的硬实丘疹或疣肿物。呈线状、条状或片状,多与神经分布走向一致,表面粗糙,大小与长短不一。常出生时即有,也可在几岁以后才出现,逐渐扩大,至一定程度才停止扩大。 2.鼠乳:米粒大球形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中心凹陷如脐窝状。 3.毛囊角化病:多发于少年儿童,有家族史,皮损分布在胸前,或以脸部、四肢为多,丘疹、赘生物易融合成片,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皮疹消退。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全身治疗 1.左旋咪唑片50mg,每日3次,口服,连服3天,间歇4天,连用1个月。 2.干扰素针15万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10天。 (二)局部治疗 1.5%5-氟尿嘧啶软膏患处外用。 2.5%5-氟尿嘧啶软膏,10%水杨酸及等量火棉胶配成涂剂外用患处,加局封疗效更佳。 3.电灼疗法:适用于皮损不多的患者。方法是先清洁和消毒患区,以O.5%~1%普鲁卡因溶液局麻,然后电灼,再用小刮匙或小剪刀清除电灼坏死组织,基底部一般不会出血,再稍电灼,最后以抗菌素软膏包敷患处。 4.对皮疹广泛者,可用3%~5%福尔马林溶液湿敷患部,每日1次,连续4~8周。 5.冷冻疗法。 6.激光疗法。 |
中医治疗 | 目前本病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手术切除易复发故多不用,全身治疗结果尚难肯定。提倡用中药养血活血平肝治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疗效较好。 (一)辨证选方 1.风热毒盛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结。方药:紫兰方加味(赵炳南《简明中医皮肤病学》):马齿苋60,板蓝根30g,紫草根30g,苡米15g。便秘加大黄1Og(后下),口渴加花粉15g。水煎服,每日1剂。 2.肝郁痰凝治法:疏肝活血,化痰软坚。方药:治疣汤加减:柴胡1Og,桃仁1Og,红花1Og,板蓝根30g,熟地1Og,白芍1Og,川芎1Og,夏枯草15,当归15g,山甲1Og,牡蛎30g。水煎服,每日1剂。 3.风热血燥证: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疏散风热。凉血润燥。银翘散加丹皮、茜草、生槐花等。 4.湿热血瘀证:结节疏松,色灰或褐,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清肌渗湿汤加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等。 (二)外治法 1.板蓝根30g,或苦参片30g,煎汤外洗。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2.水晶膏(石灰、碱饱和液),或鸭胆子油,点涂。 3.熏洗疗法:木贼草、银花、香附、白芷、桔梗、红花、马齿苋、板蓝根、大青叶、珍珠母、磁石、代赭石等,可择3~5味,煎水,先熏后洗。 4.推疣法:适用于明显高出皮面、损害较少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或刮匙(刮匙头部用棉花包裹)与皮肤成30度角,向前推之(用力不可过猛),有的疣即可推除,推除后疮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如疣体表面角化,则在局麻下进行推除。 5.板蓝根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4m1,1次/日,20大为1疗程。 |
中药 | |
针灸 | 1.艾灸法:数目少者可用艾柱在疣上灸之,每日1次,至脱落为止。 2.针刺:用针尖从疣顶部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量血液,3~4天可以脱落。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疣目之病名出《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疣目候》,曰:"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外科正宗》称之为枯筋箭,《外科启玄》称为千日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