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肝癌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hepatocarcinoma
拚音 GANA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肝癌是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现代研究表明肝癌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肝硬化和肝炎: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病人中,约50%~90%的病例伴有肝硬化,而原发性肝癌的胆管上皮癌型中,有18.2%~50%病例伴有肝硬化,说明这两种疾病关系密切,肝癌可能是肝硬化所引起的肝细胞过度再生的结果。至于肝炎与肝癌的关系,据统计肝癌病人中约有40%~80%病例表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测定阳性。②长期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被黄曲霉菌素污染的大米、麦、大豆、花生、玉米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致癌力很强的黄曲霉菌毒素等。在动物实验中曾用这种毒素成功地诱发了肝癌。③亚硝胺类化合物。④寄生虫病,主要指肝吸虫即中华分枝睾吸虫。这种吸虫的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中,通过机械刺激及毒素影响诱发胆管上皮型肝癌,⑤饮水污染: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已一再发现饮水污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肝癌高发区饮用池塘水者其肝癌死亡率明显高于饮用井水者。近年由于水质分析技术的进步,已发现水中有百余种有机物为致癌、促癌和致突变物。
中医病因 与肝癌有关的病因病机是内有脏腑气虚血亏,脾虚湿困,气滞血瘀,外有六yin邪毒入侵,虚邪中人,邪凝毒聚,日久成积所致。
季节
地区 分布以江苏、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为主。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江苏的发病率为49.17/10万人,全球每年发病约25万人左右,高发于亚洲和非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则较低,欧洲的发病率为0.4/10万人,莫桑比克,发病率高达164.6/10万人口,男性25~40岁年龄组肝癌发病率是欧美的500倍。据1972~1974年上海市肿瘤医院统计资料,肝癌发病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男性占第三位,女性占第五位。男女之比2~3:1,平均年龄48.5岁,死亡率仅次于胃癌肺癌,居第三位。目前,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疗已初见成效,对于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均有一定意义。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一、肝癌的转移 肝癌的转移发生率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并受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由于肝癌早期,具有侵犯血窦和肝内静脉,因此极早期肝癌可能出现肝内播散、肝外转移。肝癌主要通过血行转移,其次是浸润、种植、淋巴道转移。肝癌细胞浸润穿过肝包膜累及周围邻近器官,如胃、胰腺、结肠、横膈等,癌细胞可突破肝包膜在腹腔形成种植转移。血行转移是癌细胞侵犯血窦、肝静脉及门静脉分支,导致肝癌细胞在肝内播散,然后经血液循环转移到其它组织器官,主要转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骨、脑。淋巴转移系癌细胞随淋巴引流扩散转移,主要沿肝门淋巴结、胰旁、腹膜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也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二、肝癌的病理:肝癌好发于肝右叶,病理类型90%为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仅占5%左右,混合型少见。肝癌病理的大体分型为①巨块型(约占50%):以右叶为多,此型一般较少伴发肝硬变,但易引起肝破裂、出血等并发症。②结节型(占48%):大多数伴有较严重的肝硬变。③弥漫型:较少见,分布弥漫,伴有肝硬变。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肝癌的中医分型及四诊要点
1.肝气郁结型症见胸胁疼痛,胸闷不舒,生气后加重,肝大,纳少,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
2.脾虚湿困型症见胸胁闷痛,胁下痞块,食欲不振,或恶心嗳气,乏力,或便溏,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治宜健脾祛湿。
3.气滞血瘀型症见胸胁胀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胁下痞块,嗳气或呃逆,腹胀纳少,便干尿少,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4.肝胆湿热型症见上腹肿块,脘腹胀满,目肤黄染,腹大如鼓,心烦口苦,恶心纳少,便秘溺黄,舌紫暗,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化淤散结。
5.肝肾阴虚型症见胁肋胀痛,消瘦乏力,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肌肤晦暗,便干尿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扶正抗癌。
以上分型为典型证型,但临床上往往虚实夹杂,临床当随证辨治。一般早期以气郁为主,中期以血瘀、寒湿为主,晚期多肝肾阴虚
西医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肝区疼痛,脘闷纳差,乏力,形体消瘦,低热、恶心,呕吐腹水黄疸等。
2.体征:肝脏进行性肿大,质较硬,时见肝掌,蜘蛛痣等。
3.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指标升高;甲胎蛋白阳性。
4.特殊检查:B型超声或CT检查肝内有实质性占位病变。
5.肝穿刺检查找到了癌细胞。

[附]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于上海)拟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如无肝癌其他证据,甲胎蛋白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定量>500mμg/ml持续一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
2.有肝癌临床表现,加上同位素扫描(或肝造影)、超声波(重复检查为丛状波或迟钝微波者)、X线横膈征(指有局限性隆起者)、酶学(指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AKP及LDH同功酶三项中二项明确阳性者)检查中三项肯定阳性,并能排除继发性肝癌及肝良性肿瘤者。
3.有肝癌临床表现,加上肯定的远处转移灶(如肺、骨、锁骨上淋巴结①等),或血性腹水(指肉眼可见的血性腹水)或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并能排除继发性肝癌者。①:肺与骨转移应有明确的X线证据,锁骨上淋巴结应有组织学检查证据。其他部位有肯定的转移灶亦可作为诊断依据。
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关于原发性肝癌的TNM分类如下:
T1 单个结节≤2cm,无血管侵犯。
T2 单个,≤2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一叶,≤2cm,未侵犯血管;或单个>2cm,未侵犯血管。
T3:单个>2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一叶,≤2cm,侵犯血管;或多个,一叶内,>2cm,伴或不伴血管侵犯。
T4 多个,超出一叶,或侵犯门静脉主支或肝静脉。
N1 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国内分期分型标准较为简单,但很实用,经10余年实践证实,对指导肝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近几年,国内分型分期标准稍作修改,1991年出版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一书中,不再列入分型,仅保留分期,原因是炎症型肝癌极少见,而单纯型和硬化型的区别不在于有无肝硬化,仅在于肝硬化的程度。 TNM分类法比较科学细致,国际通用,便于对外交流。
西医诊断依据 肝癌诊断的正确率在30年代约20%,到70年代已提高到80%,自AFP检测法实施以来,诊断又有进一步提高。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一般可确诊。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一旦出现症状病性,发展迅速。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疼痛,主要为右上腹痛,钝痛间歇加重。此因肿瘤迅速生长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如位于肝实质深部疼痛可不明显,如位于肝右叶顶部,可累及隔肌发生右肩背痛。胃肠道症状常见,但无特异性,常易忽视,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30%左右患者有低热,37.5~38℃左右,少数可达39℃以上,热型不规则。最常见的体征为肝大或触及包块,表面不平、硬、压痛,并具有进行性增大的特点。伴肝硬化则可出现腹壁静脉曲张、肝掌、蜘蛛痣等。晚期可有黄疸、腹水或其它转移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伴癌综合征,如低血糖症、高血钙症等。在病程进展时可发生合并症,常见有①肝癌破裂出血:可因肿瘤发展、坏死及破溃后自行破裂;亦可因外力,腹内压增高(咳喇、排便等)或在体检后发生破裂,表现为内出血和腹膜刺激症状,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②上消化道大出血:因肝硬化和门静脉内癌栓引起门静脉高压造成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常因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昏迷而死亡。③肝昏迷:是肝癌最常见死因,多发生于晚期,常可因使用损害肝脏药物、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腹水等因素诱发。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1、①B超:可发现肝大,肝内肿块,分辨率高,能检出直径1.5~2cm肿块,诊断符合率达80%~85%,必要时可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90%以上。②同位素扫描:对肝内占位性病变具有定位价值。③X线横膈征:见右横膈抬高,活动受限,尤其是局限性隆起对膈肝癌有参考意义。④CT及MRI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肿瘤占位的定位诊断。 2.选择性肝血管造影能满足小肝癌诊断定位的需要,同时配合一般X线检查和对比,对诊断定位有一定意义。主要有肝动脉造影及肝静脉造影。
实验室诊断 1.化验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特异性较强的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诊断、普查、及预后监测。约70%肝癌患者表现为AFP阳性(>200ng/ml),多数患者在400ng/ml以上。血清铁蛋白(SF)原发性肝癌时,阳性率高达80%以上,尤其对AFP阴性者,有84.72%SF增高,故目前主张作AFP一SF检测,提高对肝癌的诊断率。其它酶学检查如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也可增高。 2.腹腔镜检查对获取病理确诊有一定帮助,但因此法为损伤性检查,且肝癌检查手段较多,目前较少应用。
血液 (1)血清学检查:AFP是当前诊断肝细胞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AFP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定性法有双向琼脂扩散法和对流免疫电泳法。前者低限值为1—10μg/ml,后者为200—500ng/ml。定量法有放射免疫测定法、放射火箭自显影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半定量法中的反向间接血凝法,由于方法简便、迅速,故常用于肝癌的普查初筛,其低限值为50ng/ml,阳性率约90%。一般认为,对流免疫电泳法血清AFP阳性或定虽≥500ng/ml者可考虑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但不同患者AFP浓度相差悬殊,故应作动态观察。研究发现,不伴转氨酶升高的AFP浓度上升者常是早期肝癌的重要特征;当转氨酶正常并能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且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考虑肝癌之诊断:对流法AFP阳性持续1个月;或>200ng/ml持续8周。近年来发现血清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有增多趋势,故临床学家们尽力研究寻找新的更为敏感、更具特异性的肝癌标志物。据国内外报道对肝癌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的有:γ-GT同工酶、甲胎蛋白异质体(Fuc AFP)、异常凝血酶原、血清岩藻糖苷酶(AFu)、同工铁蛋白(AIF)、醛缩酶同工酶A(ALD-.A)、α1抗胰蛋白酶分子异质体和丙酮酸激酶同工酶(M2PyK)等。上述肝癌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尤其是AFP阴性病例的诊断有辅助意义,但仍不能取代AFP在肝癌诊断中的地位。如果血清AFP检测联合1—2项肝癌标志物检测则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肝穿活检为直接诊断肝癌的方法,通过细胞学检查,可获确诊。
西医鉴别诊断 临床应与肝良性肿瘤、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相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1.肝积:若肝积患者有明显的肝肿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很大,可反复测AFP。
2.肝热病、肝著:肝质不坚硬,检查无占位性病变发现,AFP不持续阳性。
3.肝:有发热寒战等表现,肿大的肝脏表现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可探得肝内液平段。
4;肝瘤:超声、CT、核素血池扫描等检查有助于鉴别,AFP阴性。
5.胃癌:胃脘痛为主,AFP阴性,胃镜、x线钡餐检查发现胃癌病灶。
疗效评定标准 (WHO,1979年)
1.治疗前有肝肿大
(1)缩小率
缩小率={(A 一 a)+(B一b)+(C一c)}/A+B+C
×100%
A:右锁骨中线下长度;B:正中线剑突下长度;C:左锁骨中线肋下长度。治疗前为A、B、C,治疗后为a、b、c。
(2)疗效判定:①有效(PR):缩小率30%以上,无新病灶出现,持续4周以上。②不变(NC):缩小率小于30%或增大小于25%,且未出现新病灶4周以上。③进展(DD):增大25%以上,肿瘤复发加重,有新病灶出现。
2.治疗前无肝肿大根据肝动脉造影,CT超声波断层像,计测肝癌结节之大小。求肿瘤的长径和与之垂直的最大径的积。
(1)缩小率:
缩小率=(治疗前的积一治疗后的积)/治疗前的积
×100%
(2)疗效判定:①显效(CR):可能测定的病变完全消失,未出现新病灶达4周以上。②有效(PR):缩小率50%以上,评价可能的病灶没加重,没出现新的病灶,持续4周以上。③不变(NS):缩小率未达50%,增大小于25%,复发病灶没加重,且没出现新病灶,④进展(PD):增大25%以上,复发病灶加重,有新病灶出现。

原发性肝癌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阴性,各项生化检查阴性,连续观察2年以上无复发并能参加工作者。
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一般状况明显改善;肝脏明显缩小,可触及肿块缩小1半以上;B型超声、CT检查、生化检测有明显好转;由出现疗效起,维持1个月以上。
3.有效:症状好转,一般情况有所改善;肝脏可触及的肿块有所缩小或稳定;B型超声、CT检查、生化检测有所改善或稳定;由出现疗效起,维持一个月以上。
4.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肝脏及肿块增大;B型超声、CT检查、生化检测无改善或恶化;暂时有改善,但维持不足1个月者。
预后 虽然肝癌在治疗上已有不少进展,但就总体而言,其预后仍十分险恶。在临床上普查发现者预后明显优于临床就诊者;亚临床期5年生存率最高,中期次之、晚期几无生存5年者。
并发症
西医治疗 肝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对不能切除的肝癌可采用多模式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①诊断明确,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②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者。③肝功能代偿尚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④心、肝、肾功能能耐受者。在肝功能正常者肝切除量不超过70%;中度肝硬化者不超过50%;或仅能作左半肝切除;严重肝硬化者不能作肝叶切除。由于根治切除术后仍有相当高的复发率,故术后宜定期复查血清AFP及超声显象以监察复发。
肝癌较大或散在分布或靠近大血管区而无法切除者,可采用肝动脉结扎和(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冷冻、激光治疗、微波治疗,或术中肝动脉栓寒治疗、无水乙醇瘤内注射等姑息性外科治疗,有时可使肿瘤缩小,血清AFP下降,争取作两步切除术。
(2)放射治疗:适用于中晚期肝癌伴严重肝硬化而不宜切除者。由于直线加速器的应用,以由单野照射改为移动条野照射和超分割照射法的应用等技术改进,放射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疗效亦有所提高。一般认为放射总剂量超过40Gy(4000rad空气量)合并中药治疗,其一年生存率达72.7%,五年生存率达10%。与手术、化疗综合治疗可起杀灭残癌及癌栓的作用。
(3)化学治疗:中晚期肝癌无手术指征,且门静脉主干癌栓阻塞不宜作肝动脉介入治疗者和某些姑息性手术后患者,可采用联合或序贯化疗,常用的联合方案为顺铂20mg十Fu 750—1000mg静滴,共5d,每月1次,3—4次为一疗程。阿霉素40—60mg第一日,继以Fu500—750mg静滴,连续5d,每月1次,连续3—4次为一疗程。上述治疗方案的效果评价不一。
(4)免疫学治疗:可起配合手术、化疗、放射以减轻对免疫的抑制,消灭残余肿痛细胞的作用。目前应用重组淋巴因十和细胞因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因子(BRM)对肿瘤治疗已引起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已被认为是第四种抗肿瘤治疗。目前临床已普遍应用α和γ干扰素治疗。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亦已开始试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方法亦已建立,这些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治疗方法将为肝癌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5)导向治疗:应沟特异性抗体和单克隆抗体或亲肿瘤的化学药物作载体,标记核素或与化疗药物或免疫毒素交联进行特异性导向治疗,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治疗之一。临床已采用的抗体有人肝癌铁蛋白抗体、人肝癌单克隆抗体、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等,其“弹头”有131I、125I、90 Y和211AT等,此外,毒蛋白和化疗药物与抗体的交联正在研究中。
(6J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扶正抗癌适用了晚期肝癌患者和肝功能严重失代偿无法耐受其他治疗者,可改善机体全身状况和自觉症状,以延长生命;亦可配合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7)综合治疗:主要应用于中期大肝癌,经综合治疗使之成为可切除的较小肝癌。通常多以肝动脉结扎加肝动脉插管化疗的二联方式为基础,加上超分割外放射治疗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或碘化油(131I-liPiodol)等内放射治疗为三联,加再合并免疫治疗为四联。以三联以上治疗效果最佳。经多模式综合治疗后肿瘤缩小率达3l%,两步切除率达38%,二次手术间隔约5个月。两步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62%。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不明,故目前尚无针对性预防措施。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以及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进行严密的跟踪随访,对降低肝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预防注射对防治肝炎有一定疗效。因而对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也能起一定的作用。此外,粮食防霉、饮水防污染等对预防本病也有效。
中医治疗 由于绝大多数病人无手术指征而有赖于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的特点是改善症状,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少数病人肿瘤亦可缩小或带瘤长期生存。
1.辨证施治
(1)肝气郁结型:辨证为肝气郁结,脾运失司。方以柴胡舒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白芍郁金枳壳疏肝理气,白术茯苓党参、焦三仙健脾和胃。
(2)脾虚湿困型:辨证为脾虚失运,水湿内困。方以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陈皮甘草健脾和胃,茯苓、半夏山药扁豆理中化湿。
(3)气滞血瘀型:辨证为气滞血瘀,阻滞肝络。方以四物汤加化症丸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郁金、白芍、当归元胡疏肝理气。
(4)肝胆湿热型:辨证为肝胆湿热,气机不利。方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方中茵陈、栀子利胆退黄、制大黄虎杖猪苓、茯苓、黄芩车前草、大腹皮、汉防己清热利湿。此型散在于文献报道之中,有一定疗效。
(5)肝肾阴虚型:辨证为肝肾阴虚,脉络失养,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短母、黄柏生地板、鳖甲青蒿滋阴清热;茯苓、泽泻清热利湿。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
低热加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丹皮、生地、鳖甲等。
高热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或加水牛角羊角粉、清开灵等。
黄疸加茵陈、黄、虎杖、金钱草胆草
出血加白茅根、侧柏炭仙鹤草、蜂房、血见愁三七粉、云南白药等。
疼痛加元胡、郁金、白屈菜乳香没药、川楝、苏木徐长卿两面针等。
腹胀加木香厚朴、青陈皮、大腹皮、莱菔子、焦槟榔枳实等。
腹水加泽泻、猪苓、云苓车前子商陆半边莲二丑等。
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旋复花、赭石、伏龙肝、玉枢丹等。
腹泻便溏加炮姜、草蔻、儿茶、苍白术、炒扁豆等。
2.单、偏、验方
(1) 中药肝复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柴胡、丹参土鳖、鳖甲、蚤休等)口服
(2)斑蝥制剂:如斑蝥酸钠片,每次0.5mg,每日二次,治疗肝癌有一定效果,1年生存率10%~46%。
(3)喜树碱制剂:喜树碱混悬乳剂使部分肝癌患者瘤体缩小,Ⅰ、Ⅱ期患者疗后0.5年生存率57.1%。
(4)冬凌草:用冬凌草片、糖浆口服及冬凌草素注射液静滴,有报告治疗Ⅱ、Ⅲ期肝癌31例,近期症状缓解率80%,疗后0.5年生存率及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29.6%、12%及10%。
(5)消积软坚片:治疗肝癌54例,有效率68.5%,疗后1年生存率39.4%。
(6)云芝香菇糖浆:有效率63%,疗后1年生存率50%。
(7)肝复乐片:总有效率为74. 55%,疗后瘤体稳定率为78. 7%。
(8)复方蟾蜍片:每次2片,每日三次,1个月为1疗程。适于中晚期肝癌。
(9)蜈蚣1~2条、鸡蛋1个,用25%酒精适量浸泡蜈蚣,兑等量开水后煮干,再取出蜈蚣焙干,研末,另取鸡蛋1个,去壳将蛋黄蛋清放碗内,兑入一半水加前药末3~6g搅拌,蒸熟。每日食蛋2~3个。适于各期原发肝癌。
(10)三白草根150~200g、大蓟根150~200g,上药分别水煎,上午服三白草煎液,下午服大蓟根煎液。适于原发肝癌并腹水者。
(11)鼠妇干品60g,水煎2次,共取汁240ml,混合后分4次口服。适于肝癌剧痛者。
(12)茵陈15g、红糖30g,共煎水代茶,适于中、晚期肝癌伴黄疸者。
(13)败草5009,鲜鸡蛋2个,先将败酱草加水适量制成败酱卤,取败酱卤300ml放入鸡蛋煮熟后,喝汤吃蛋,每日一次,适于巨块型肝癌伴发热者。
(14)冰片15g、白酒适量,将冰片溶于白酒中,瓶装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酒擦涂疼痛部位,约10~15分钟见效,适宜于原发肝癌疼痛者。
(15)甘遂1.5g、麝香0.5g,上药捣烂贴于肚脐,每日1次。适于原发肝癌并腹水者。
3.肝癌常用的抗癌中草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龙葵、蛇莓、美登木七叶一枝花田基黄胡荽紫草根、夏枯草山慈菇地鳖虫蟾酥、斑蝥、全虫、守宫、全蝎僵蚕、三棱、莪术、石见穿凌霄花垂盆草、八月扎等。
(3)食疗;原发性肝癌的饮食治疗,也是肿瘤患者治病、养病的重要一环,肝癌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而肝脏又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所以饮食原则是给予既富有营养、又利于吸收的食物,对肝癌病人应给予含有丰富蛋白质和糖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鲜鱼,和米饭、面包等副食,两者不可偏废;并给予新鲜水果、各种蔬菜,由于它们能提供丰富维生素和无机盐。肝癌病人常合并肝炎和肝硬化,因而多厌油腻,在烹调上尽量避免油炸煎炒,另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新鲜。肝癌常合并食道静脉曲张,容易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在饮食上以半流食和软食为主。气功:气功是近几年来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其治疗效果仍在探索之中。显而易见,气功作为一种心身治疗是可取的,而强调过分的活动,反而是有害的。1993年全国肿瘤康复经验交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肿瘤患者必须适当休息,才利于康复及治疗,气功疗法是动中有静、调和气血及心身健康的好方法,故选择动作慢、轻的气功方法,使肝气舒畅,心情愉快,有利于肝癌的康复。
中药
针灸 针灸治疗对肝癌疼痛、发热、呕逆及出血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益处,但目前尚无确切资料佐证。一般肿瘤病人对针刺的耐受性差,临床应用受限,已很少使用。必需用时,可选取足厥阴肝经等穴位。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肝癌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早期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于Ⅰ期肝癌或单发肿瘤直径≤5cm者应手术治疗,术后可配合化疗、免疫及中药治疗。对于肿瘤直径>5cm的大肝癌应采取综合治疗,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无法一期手术治疗的大肝癌可经肝动脉插管栓塞或化疗后肿瘤缩小再行二期手术治疗。对于多发性肝癌累及肝脏两叶者可行肝动脉结扎术及肝动脉插管化疗等,并配合放疗、免疫及中药治疗。对于晚期肝癌则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采用小剂量化疗,中药及免疫治疗。
(二)外科手术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各种方式中疗效最好的一种,长期生存的可能性远胜于其它疗法。对于全身情况较好,肝功能代偿,肿瘤局限于一叶或半肝以内应争取手术切除。目前多数报道肝癌切除手术的死亡率在5%~10%左右,手术合并症发生率约25%~47%。正常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可以很快再生,切除极量可达全肝体积的75%,但肝癌患者多伴有肝硬变,肝硬变明显时,肝脏的代偿再生能力受到较大限制,因此近年来多以非规则性的肝部分切除(小量切除)代替传统的肝叶切除或半肝切除,已证明远期疗效并无差别。肝癌切除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20%~25%,小肝癌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50%~70%,小肝癌的手术切除率高,手术危险性小,预后较大肝癌好,因此小肝癌最适宜手术治疗。亚临床期肝癌多数为小肝癌,争取在此期作出诊断,是提高肝癌患者疗效的关键。术后配合中药治疗,有利于术后机体的恢复,对消灭残存的癌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等方面也均有积极意义。术后中药治疗以扶正抗癌,健脾理气、益气养血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鸡血藤、枸杞、首乌、菟丝子、柴胡、白芍、郁金、枳壳、川楝、八月扎、白英、白花蛇舌草等。
(三)放射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原发性肝癌曾对放射线不敏感,但放射治疗对肝癌而言仍不失为一种可接受的具有一定疗效的治疗方法,放疗适用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或病变范围累及肝脏左、右两叶的弥漫型肝癌,或肝门区的肿瘤、肝癌远处转移灶的姑息治疗。对于肿瘤较局限能在放疗野内行60 钴或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对于弥漫型肝癌肿瘤累及范围较广,则可采用全肝移动条照射,对于有远处转移,可行转移灶局部放疗,也能收到一定效果,若肿瘤较大经手术切除治疗后断面有残存的癌细胞或余肝有残留的肿瘤结节、手术无法彻底切除的肿瘤,或肿瘤经冷冻、激光治疗但治疗不彻底,或术后复发的肝癌,或经肝动脉插管栓塞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后癌细胞未全部杀灭的病人均可配合放射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放疗期间或放疗后配合中药治疗能提高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放疗疗效,减轻放疗对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临床常以疏肝健脾、清热活血为主要治则,常用药物有蒲公英、柴胡、白芍、茯苓、沙参太子参、莪术、当归、郁金、半枝莲,生地、焦三仙、虎杖、蛇毒、八月扎、石见穿等。
(四)化学药物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肝癌的全身化疗疗效很低,近期有效率仅在15%以内。因此,全身化疗不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而适用于大肝癌有门静脉癌栓无法进行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栓塞术,肝动脉插管化疗,或晚期肝癌伴有黄疸、腹水而一般情况尚好的病人。目前临床常用的化疗方案有:
1.MFA方案:
MMC8mg/m2,静脉冲入,第1日;
5FU10mg/kg,静脉滴入,第1~8日;
ADM30mg/m2,静脉冲入,第7日
每3周为1周期,3周期1疗程,有效率50%。
2.AFP方案
5一FU10mg/kg,静脉滴入,第1~8日,
ADM30mg/m2,静脉注入,第7、28日,
PDD30mg/m2,静脉滴入,第1~5日,29~33日。
5周为一疗程, 休息4~6周,重复以上用药,可用2~3疗程,有效率50%。
3.ACF方案
ADM35mg/m2,静脉注入,第1、8日,
5一FU750mg/m2 静脉滴入,第1、28日
环己亚硝脲70mg/m2,口服,第1天。
每8周重复疗程,有效率70%。
化学治疗同时,配合中药能增加化疗效果,增强抗肿瘤作用,减少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一般采用健脾和胃、扶正抗癌中药,常用白术、柴胡、郁金、竹茹、川楝、当归、白芍、元胡、党参、内金神曲、炒二芽、茯苓、苡仁、石见穿、蛇毒、八月扎等。
(五)肝动脉导管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1.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进行经皮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将肿瘤定位后注入碘化油十化疗药乳剂,使碘化油进入肿瘤内并滞留于肿瘤内造成微栓塞,从而阻断肿瘤动脉血供,造成选择性肿瘤坏死。本法治疗后的缓解率可达60%~70%;一年生存率50%~60%,对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的病例,用此法治疗后可获第二次缓解。
2.肝动脉内化疗肝癌的血供90%来自肝动脉,因此通过肝动脉给药可以使肿瘤内药物浓度提高,从而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减少对正常肝细胞的损伤,减轻全身毒性反应。肝动脉内化疗以5一FU、ADM 较常用,可以取得40%左右的缓解率,一年生存率可达10%~30%。
目前大多采用肝动脉导管化疗及碘化油抗癌药物混合乳化剂末梢栓塞,再配合明胶海绵颗粒对供血小动脉栓塞,可明显提高疗效。但肝动脉导管治疗也有一定副作用,如胃肠功能紊乱、骨髓功能抑制等,若在治疗同时服用中药,则能减轻插管化疗所致的各种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六)肝癌的间质疗法
1. 冷冻疗法冷冻刺激可使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同时可增加机体的抗肿瘤效应。Raviknmar用此法治疗20例转移肝癌,术后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Zhou 治疗直径小于5cm的肝细胞型肝癌,其5年生存率达37.5%。
2.化学刺激法在B超下瘤内局部注射无水酒精,使癌细胞及其血管内皮迅速脱水、固定、蛋白质变性,癌细胞坏死及纤维化。适用于小而不能切除的小肝癌(3cm左右),日本报告46例原发性肝癌无水酒精病灶注射治疗6个月后,病灶消失率26.1%,缩小率69.6%,总有效率95.7%,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66.5%和25%
(七)肝癌的导向治疗
肿瘤导向研究是近十多年肿瘤研究热点之一。它是利用一种对肝癌有特殊亲和力的抗体或化合物作“载体”,或通过物理作用导向的如磁,或通过肿瘤血管特性导向的如碘油,它们多能杀伤肿瘤而较少损害正常组织。揭示导向综合治疗是肝癌,特别是不能切除的肝癌的有希望治疗方法之一。
(八)肝癌的免疫治疗
临床研究证实,大多数肝癌患者NK细胞和LAK细胞的活性均低于正常人。其原因是由于IL-2IFN两活性低以及HBcAg引起淋巴细胞返幼化所致。应用LAK/IL-2过继免疫输注治疗晚期肝癌,显示了令人振奋的效果。有学者认为:免疫治疗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推迟术后复发有较大价值。
护理
康复
预防 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预后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而预防肝癌的发生尤为重要。因此要积极治疗和预防病毒性肝炎(尤其乙型和丙型肝炎)及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禁食发霉的食物如花生、玉米等;在肝癌高发区要预防水污染,最好饮用深井水;提倡补充硒元素,多进食木耳蘑菇及绿茶;提倡少饮烈性酒,禁止酗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进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历史考证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类似肝癌症状、体征的记载不少,分别属于“脾积”、“症积”、“黄疸”、“膨胀”等范畴。《内经》指出:“邪在肝,行而胁下痛,怒气逆行伤肝,其病在于胁也”。指出肝经位于肋下。《难经》记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说明脾积所致肿块、黄疸、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与肝癌临床有相似之处。宋《圣济总录》记载:“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症也,此由寒温失宜,饮食不节,致脏腑气虚弱,饮食不消,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疲而腹大,至死不消。”又如《灵枢经》百病始生篇所说:“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入则抵深……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相关文章
 降气汤(《洪氏集验方》卷一。)
 炙鱼涂方(《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临症感悟:口气治疗一得
 千金丸(《普济方》卷三九三)
 岭南草—布荆(五指柑)
 黄连定厥汤(《辨证录》卷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