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先天性足部畸形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ongenital talipes
拚音 XIANTIANXINGZUBUJIX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四肢外科疾病,先天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先天性足部畸形(congenital talipes)是较常见的,并有各种不同的畸形,包括踝、足、跗骨、跖骨和趾的各种位置畸形和形态畸形。影响踝和足者有四种基本畸形: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或称马蹄足和仰趾。四种基本畸形可有不同的组合,产生马蹄内翻足、马蹄外翻足、仰趾外翻足等,以马蹄内翻足最为常见。其他足部畸形尚有高弓足、杵臼踝关节、跗骨联合、垂直距骨、裂足、第一跖骨过程、第一跖骨内翻,以及拇外翻、拇内翻、多趾、并趾、缺趾等畸形。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3、仰趾外翻足:可能与妊娠后期子宫及腹壁较紧,胎儿受压有关。 4、高弓足:有明显家族倾向,但具体遗传方式尚不明确。 6、杵臼踝关节:是较罕见的畸形,常有家族史。 7、跗骨联合:本病原因不明,具有遗传倾向,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使间质分化和分节缺陷所致。 8、垂直距骨:又称先天性凸底外翻足,或先天性"摇椅"扁平足,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畸胎性畸形。本病具有家族性。 9、跖骨内翻:病因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 10、裂足:单侧者无遗传性,双侧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1、第一跖骨过短:是少见畸形。 12、第一跖骨内翻:本病有遗传因素。 13、先天性拇外翻:为继发于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的畸形。 15、多趾: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3、仰趾外翻足:女孩比男孩多见,并多见于年轻初产妇的婴儿。 4、高弓足:有明显家族倾向。 5、马蹄足:是较罕见的畸形,男性多见,常有家族史。 7、跗骨联合:具有遗传倾向。 8、垂直距骨:本病具有家族性,男多于女,可为单侧或双侧。 9、跖骨内翻:女多于男。有遗传因素。 10、裂足:单侧者无遗传性,双侧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2、第一跖骨内翻:本病有遗传因素,女孩较多。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2、马蹄外翻足:少见。 6、杵臼踝关节:较罕见。 8、垂直距骨:少见。 9、跖骨内翻:不太少见。 10、裂足:少见。 11、第一跖骨过短:少见。 15、多趾:常见。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马蹄内翻足: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条。
2、马蹄外翻足:足前部与后部均外翻,足前部还外展,整个足固定于跖屈位,踝关节及距骨下关节均跖屈,常见于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3、仰趾外翻足:其特点是整个足背屈和外翻,足背和足外侧软组织挛缩。
4、高弓足:是指足前部跖屈,使足纵弓升高的畸形,可伴有爪形趾和跟骨内翻。因足弓过高在站立或行走时,跖骨头处承重力增大而疼痛,出现胼胝,以第一跖骨头跖面最明显。
5、马蹄足:单纯马蹄足仅有跖屈而无内,外翻畸形,先天性者较少见。
6、杵臼踝关节:距骨顶部呈拱顶形。胫骨远端关节面相应呈覆杯状。常合并跗骨联合、小腿缩短、腓骨缺如或发育不良等先天畸形。一般无症状,但可因踝关节侧向活动度增加而常引起踝关节反覆扭伤,踝部软弱无力。若有跗骨联合,成年后常并发踝关节骨性关节病
7、跗骨联合:可存在于跟距间、跟舟间、跟骰间、距舟间或骰舟间,也可有各种不同跗骨间的联合同时存在,偶有整个跗骨联合成一整块者。可为完全骨性联合,也可为软骨性或纤维组织联合。可发生于单侧,也可为双侧。其中最常见者为跟距联合,又称跟距骨桥畸形,其联合可在内侧、外侧或后方,以内侧最多。跟舟联合也不少见。跟距联合和跟舟联合是产生痉挛性扁平足,或称僵硬性扁平足的主要原因,较常见。其他跗骨联合常无症状,仅偶然发现。
跟距和跟舟间的联合在儿童期多为软骨性或纤维性,跗骨间关节尚有一定的活动度,因而常无症状。至青少年和成年期,软骨渐骨化,病人的活动量也增加,常产生距骨下关节活动受限。局部有疼痛,站、走或剧烈运动时加剧,休息后好转。可出现腓骨肌痉挛,足纵弓下陷、足后部外翻,久之可出现距骨下和距舟关节骨性关节病。
8、垂直距骨:其特点为距舟关节脱位,舟状骨与距骨颈接触,而距骨头突至足底呈垂直位,使足底凸出,纵弓消失,并有相应的踝、距骨下、跗骨间等关节的继发性改变和肌腱、韧带的改变。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和骨骷肌肉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髓关节脱位、神经纤维瘤病和其他与常染色体三体有关的畸形。
由于距骨垂直,舟状骨与距骨颈形成关节,舟状骨近侧关节面朝向足底,距骨颈发育较小,距骨头上方变扁,呈椭圆形。跟骨下垂外翻,距骨下关节发育不正常,并有半脱位,其前关节缺如,中关节面发育不良,后关节面变形,跟骰关节向背外侧半脱位。踝关节仅与距骨后半关节面接触。足背,外侧韧带、肌腱挛缩;跖侧,内侧韧带、肌腱如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总屈肌等被拉长、减弱,形成足前部外展、外翻、背屈,足后部下垂、外翻呈固定性畸形。
出生时,畸形即很明显,足底中部内侧可摸到突出的距骨头。
9、跖骨内翻:特点是5根跖骨均在跖跗关节处内收、内翻,但足后部正常或略外翻,常伴有胫骨内旋畸形,拇趾常与其他四趾分开,内侧纵弓较高。第五跖骨基底部突出。近内侧缘凹陷而外侧缘凸出。病儿行走时,足尖向内,用足外侧承重。穿鞋困难,鞋底外侧磨损多而鞋面内侧磨损也多。与马蹄内翻足的区别是在于足前部不能主动或被动外展。外翻,足后部无下垂内翻畸形。距骨与舟状骨的关系正常或舟状骨略偏于距骨头的外侧。
10、裂足:其特征是中间的二、三趾和相应的跖骨缺如,形成锥形裂隙,直至跗骨。第一跗骨正常,或为第一、二厢骨融合而成,因而粗大,拇外翻。外侧为第五或第四、五跖骨,外侧趾向中线偏斜。足后部正常。可为单侧或双侧。单侧者无遗传性,双侧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常合并裂掌,也可有裂唇、裂腭、多指、拇指三节、耳聋等。
11、第一跖骨过短:正常人的第一跖骨可比第二跖骨略短、略长或等长,但缩短过多,站立或行走时,足部承重点将移向第二或第三跖骨头,引起疼痛和该处跖侧皮肤产生胼胝,或在第二跖骨容易发生疲劳骨折。它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跖内翻或马蹄内翻畸形同时并存。
12、第一跖骨内翻:是第一跖骨过于向内侧偏斜而其他跖骨正常。一般要到青年期因发生继发拇外翻和拇滑囊炎才被发现。
13、先天性拇外翻:幼时不显著,至青少年逐渐明显,并发拇滑囊炎。临床表现与后天性拇外翻同(见"拇外翻"条)。
14、先天性拇内翻:可因拇趾内侧有一坚强纤维带与第一跖骨基底部相连所致,也可为第一跖骨内翻、第一跖骨过短、足部副骨或其他严重先天性畸形的一部分。
15、多趾:呈双侧对称性,也可呈单侧。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3、仰趾外翻足:X线检查可排除因垂直距骨所引起的扁平足。 4、高弓足:承重和不承重的侧位X线片可测出高弓畸形的性质和程度。 7、跗骨联合: X线检查在儿童期很难发现有异常,在常规的正侧位X线片上不易看出。跟距联合需用跟骨的不同角度的轴位片;跟舟联合需用45°斜侧位片才能显示联合部位。有时需用断层摄片才能发现。至成年期,距跟联合妨碍跟骨在行走时的正常向前滑移,致使距骨与跗舟状骨经常撞击,导致距骨头背侧有鸟嘴样突起。 8、垂直距骨: X线片显示距骨呈垂直位,跟距轴间夹角增大,舟状骨对着距骨颈。3岁前舟状骨骨化中心尚未出现,可按第一楔骨的方向估计舟状骨的位置。 12、第一跖骨内翻:在站立位拍摄X线正位片时,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的夹角超过10°为异常,正常夹角为7°。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马蹄内翻足:
2、马蹄外翻足:诊断需排除大脑性瘫痪引起的马蹄外翻足。
3、仰趾外翻足:应检查有无神经损害,以排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 拇长屈肌等瘫痪所引起的类似畸形。X线检查可排除因垂直距骨所引起的扁平足。
4、高弓足:应排除因神经性疾病、足部分肌肉瘫痪而产生肌力不平衡,以及足内在肌或足底筋膜挛缩等所致的高弓足(见"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条)。
5、马蹄足:
6、杵臼踝关节:
7、跗骨联合:
8、垂直距骨:
诊断需与先天性仰趾外翻及瘫痪性仰趾外翻畸形作鉴别。他们的足后部呈背屈畸形,且畸形不固定,可用手法矫正。婴儿足底的脂肪层较厚,从外观上,婴儿足底都是平的,不能随意给予先天性扁平足的诊断,因为这些婴儿没有垂直距骨,待行走年龄,足底脂肪消失,正常足弓反而出现。
9、跖骨内翻:与马蹄内翻足的区别是在于足前部不能主动或被动外展、外翻,足后部无下垂内翻畸形。距骨与舟状骨的关系正常或舟状骨略偏于距骨头的外侧。
10、裂足:
11、第一跖骨过短:
12、第一跖骨内翻:
13、先天性拇外翻:
14、先天性拇内翻:
15、多趾:
16、并趾: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马蹄内翻足: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条。
2、马蹄外翻足:早期应用手法矫治,纠正外翻和足下垂,手法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石膏矫治。顽固病例需手术延长跟腱,石膏固定4-6周。
3、仰趾外翻足:轻度畸形仅需在屈膝和保护踝关节及其骨骺情况下,每日作被动跖屈内翻锻炼数次。畸形较重者需用石膏管型逐渐过渡矫正。病儿开始行走时,可穿矫形靴,将靴跟内侧垫高约3mm,并加纵弓垫。待畸形矫正后,即去除纵弓垫。
4、高弓足:轻者用手法反覆扳止,使足底肌肉和筋膜被牵伸,并用在跖骨头后方置放1cm高横杆的鞋垫以垫高跖骨头。重者需作跖筋膜切断,足内在肌松解,将趾伸肌腱移位至跖骨头,年龄较大者,甚至在跗骨间关节处需作楔形切除融合术来矫正畸形。
5、马蹄足:轻者可每日多次被动背屈;重者用石膏管型矫形;必要时作跟腱延长术和踝后关节囊切开术。
6、杵臼踝关节:一般不需治疗。有严重骨关节病而影响功能者,可作踝关节融合术。
7、跗骨联合:青少年期而有症状者,可先用保守治疗,包括用手法矫正畸形、鞋跟内侧垫高3-5mm。症状严重者可用小腿行走石膏管型固定4周,以后用小腿支架和矫形鞋保护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而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若跟距桥为骨性,足跟外翻不超过15°,则仅作距舟关节融合术。足跟外翻超过15°而跟距桥是不完全者,可作三关节融合术。跟舟联合可作骨桥切除,将趾短伸肌填人分隔。己有骨性关节病者,需作三关节融合术。
8、垂直距骨:治疗较复杂。出生后应积极进行。年龄越大,软组织挛缩和骨骼畸形也越严重,畸形越固定,治疗也越困难,效果也越差。在婴儿期,可用反覆手法矫形和屈膝90°的长腿石膏管型固定,以拉松挛缩的软组织。每3d更换石膏一次,每次用手法将足前部扳至跖屈、内翻、内收位。将跟骨内翻,将其前端推向背屈位。2月后再试行手法,将足前部跖屈、内翻,足后部也跖屈、内翻复位。复位成功经X线片证实后,自第一、二趾间穿细钢针经第一楔骨、舟状骨,固定于距骨上,并用长腿石膏管型固定3个月。复位失败者,于病儿满3个月后,作切开复位,松解足外侧、背侧和后方挛缩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然后按上法复位、固定。4岁以上者,切开复位后作距骨下关节关节外融合术。年龄较大者,作三关节融合术。
9、跖骨内翻:应在出生后一周内反覆用手法矫形和石膏固定治疗。手法矫形时,先使足后部略下垂,将跟骨前结节推向内侧,然后一手压于骰骨处,另一手向外推第一跖骨头内侧,使足前部外展。先包足部石膏,使保持于矫正位,然后将石膏加到大腿,屈膝90°。每两周更换石膏一次,每次进一步矫正畸形,直至足外侧缘变平或稍凹。第五跖骨基底摸不清楚,待足前部能主动内收和外展时可拆除石膏。矫形时应注意勿使足后部外翻,不能使用治疗马蹄内翻足的矫形鞋或夹板。1-2岁以上者,难用手法矫正,需作跗跖关节囊切开术。经软组织松解后,再用上法矫治。8岁以上者作跖骨基底部截骨术。
10、裂足:需在1-2岁作矫形手术,作跖骨基底截骨,矫正足趾畸形,将两侧并扰。缝成并趾,以便穿鞋行走。
11、第一跖骨过短:治疗方法是将鞋垫于内侧延长,将体重均匀分布在跖骨头上。
12、第一跖骨内翻:幼儿可用手法扳正和石膏固定。
13、先天性拇外翻:治疗与后天性拇外翻同(见"拇外翻"条)。
14、先天性拇内翻:
15、多趾:为了改善外观,便于穿鞋,可在幼年时切除多趾。切除前应先摄X线片了解骨骼情况。若跖骨也多余,应自其基底部一并截除。一般切除最靠边缘的多趾。应保护邻趾的关节囊、肌腱和血管。
16、并趾:如不合并多趾,一般不会影响功能,不需手术矫形。若有多趾,则按多趾处理。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运动损伤后,除了西医的冰敷,中医建议如何处
 谈对脉诊不宜片面化
 老中医陈大启在“中医传承”论坛上的感言
 双相调节作用
 胃食管反流
 大家谈谈鼻水与寒热往来---自身经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