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ongenital choanal atresia |
拚音 | XIANTIANXINGHOUBIKONGBISUO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鼻科疾病,先天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颊鼻膜残留、上皮转化或周围组织增生形成的一侧或双侧后鼻孔发育异常。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闭锁组织大多属骨性板隔,或可含有软骨、肌肉或淋巴组织。其表面衬粘膜,前后面分别同鼻和鼻咽粘膜连续。间隔厚薄变异甚大,多数菲薄(1—2mm)。有的中央薄而周边厚,以至于中央可有一凹陷或留有小孔。少数厚的可达10—14mm。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主要表现为患侧或双侧鼻塞。分泌物积聚在鼻内不能擤出,伴有鼻粘膜肿胀而需用吸引器吸除分泌物,并将鼻粘膜收敛后才能窥清。如不注意,容易漏诊。双侧后鼻孔闭锁可有鼻音、张口呼吸和咽干燥等症状。此病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如斜视、虹膜缺损、外耳道闭锁、颌面骨形成不全综合征、法洛四联症、肠道异位、泌尿系统畸形及多指(趾)畸形等。 新生儿因不能主动张口呼吸,患有双侧鼻后孔闭锁者易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只是在憋气久后,有的患儿可张口啼哭,缺氧症状才得以缓解,但不久又闭口企图用鼻呼吸而再度出现上述过程。如此反覆,约需1—2月才渐适应用口呼吸。口呼吸与吮乳也有矛盾,而有一个习惯交替的过程。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新生儿后鼻孔闭锁不易查明,可用间接鼻咽镜放在前鼻孔检查。如无水气糊住镜面,表明该侧鼻腔不通,用稀甲紫滴人鼻腔,若出现反流或不见咽后壁染色更可帮助诊断。X线摄片或CT可证实后鼻孔闭锁,尤其是有骨性板隔存在时。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手术切除闭锁组织是唯一可根治或改善症状的措施。手术途径有经鼻腔和经腭两种。鼻腔途径比较狭小,只适用于后鼻孔膜性或骨菲薄容易被咬除的病例。经腭途径术野较宽,可广泛切除骨性板隔,扩大后鼻孔,并有保存粘膜以覆盖切除边缘创面,避免瘢痕狭窄的优点。新生儿双侧后鼻孔闭锁伴呼吸困难而需急救的,可暂置麻醉用金属或胶木制的通气弯管(紧急时,硬塑料管或大孔橡皮奶头也可)。但这种方法需专人护理,否则极易脱落或吞入。必要时可施以气管切开。具备条件的,可考虑取上述途径手术,但一般宜延迟至2—4岁时进行。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