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chistosternia |
拚音 | XIONGGULI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先天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胸骨起源于胚胎期中胚叶组织形成的两条平行胸骨带,起初位于肋骨的腹侧端。当胚胎第9周时,在胸中线处自上而卜互相融合而成胸骨软骨,该软骨有多个骨化中心,然后发展成数块胸骨节,而融合成胸骨。如胸骨带中线融合发生障碍,即形成胸骨裂,常伴心脏异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胸骨畸形。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因胸骨带中线融合发生障碍的程度和发生部位不同,按其裂开的完全与否,临床上可见胸骨上裂、胸骨下裂和胸骨全裂三种。在胸骨部分裂开或全部裂开的病例中,可见心脏异位,即心脏从胸骨裂开处脱出,外面仅见心包或皮肤覆盖,可见心脏搏动,常伴有难以矫治的心血管畸形。 (1)胸骨上裂:胸骨上部未融合,胸骨柄呈“U”型裂开,纵隔前上部无骨组织覆盖,可伴颈型心脏异位,当病儿哭闹,屏气时,可见前颈部皮肤突出,局部有心脏搏动。 (2)胸骨下裂:胸骨下半部裂开,多伴有多发畸形,常见的为五联缺损畸形:①胸骨下裂。②脐上腹壁中线缺损类似脐膨出,③心包缺损,心包腔与腹腔相通。④心血管畸形:以空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多见。⑤横膈前部缺损形成腹壁疝,可伴胸型心脏异位。患儿生后即见在胸骨中线裂隙间有跳动的心脏,有时无皮肤覆盖,各房室位置清晰可辨。 (3)胸骨全裂:较少见,心脏部分位于胸部与腹部,部分横膈及腹直肌缺损,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①胸骨完全裂开,但剑突不分裂,多无伴发畸形。②胸骨与剑突全部分裂,常伴隔前部缺损、心包缺损或脐膨出等畸形,与胸骨下裂相似。胸骨全部裂开后因胸廓不稳定,在新生儿期即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紫绀,呼吸时胸廓出现矛盾活动,即吸气时胸壁内陷,呼气时纵隔从胸骨分裂处膨出。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胸骨上裂:此畸形可在新生儿时期矫治,否则缺损区可逐渐增宽。手术可将胸骨部分裂开处劈开形成全裂,再重新缝合。若担心张力过大不能缝合,则可切断胸骨裂开的两旁肋软骨,再行缝合,可避免因张力过大而再裂开压迫心脏。 (2)胸骨下裂:治疗按其伴发畸形的严重程度而定,分期处理。 (3)胸骨全裂:治疗应将完全裂开的胸骨两侧边缘造成新的创面后再作缝合。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