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neonatal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拚音 |
XINSHENGERXUEXIAOBANJIANSHAOXINGZIDI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新生儿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皮肤淤点、淤斑、鼻衄、便血等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期较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1)感染:宫内或新生儿急、慢性感染所并发的症状性血小板减少。(2)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为免疫性,常见有:①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与母血小板抗原不同的胎儿血小板抗原,经胎盘进入母血循环,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该抗体有凝集胎儿血小板作用。②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母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血液内含有一种游离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并凝集血小板。③先天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怀孕期间使用奎宁、奎尼丁、磺胺类药物,因过敏而产生抗体。(3)再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先天性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症而导致巨核细胞生成不良,有继发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急性白血病而阻碍巨核细胞的生成。(4)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缺陷、血小板内在因素缺陷(Wiscott-Aldrich综合征)时的血小板寿命短及功能差和May-Hegglin血小板异常等。(5)其他尚有化学中毒及DIC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各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各原发病所特有的临床表现外,一般均有轻重不等的皮肤淤点、淤斑、鼻衄、便血、尿血、脐渗血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轻症病程自限,重症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病例口服泼尼松(强的松),重症可静脉滴入氢可的松,疗程数日至数周不等。结合病情可采用换血、输血及输血小板等措施。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