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新生儿肝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neonatal hepatitis
拚音 XINSHENGERGANYAN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新生儿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新生儿肝炎是新生儿期由于各种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占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的大多数。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新生儿肝炎多数起病于新生儿期,感染可能发生于宫内或临产时,多由病毒引起。病原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CHO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他如弓形体原虫、李司忒菌属亦可致病,但尚未发现有甲型肝炎病毒所致。至今尚有许多引起新生儿肝炎的原因未明。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轻症者肝小叶结构正常,有点状坏死,少量巨细胞变,轻度胆汁郁积,无小胆管增生,枯否细胞增生稍活跃,肝间质和门脉区有炎症细胞浸润。重症者肝小叶结构紊乱,甚至有塌陷,呈片状和点状坏死;常有肝细胞巨变以及肝细胞的再生现象;胆汁郁积明显,小胆管增生不久肝间质细胞增生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较多。病程久者则有门脉周围纤维化。 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其病理特征为受累细胞出现头鹰眼状的核内包涵体。本病系多脏器侵犯,但以肝脏病变为主,神经系统次之,肾、肺、血液系统、胰、肠、唾液腺、肺组织甚至迷路内均可受累。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诊断标准:
1.发病缓慢,可继生理性黄疸之后黄疸延续不退或退后再度出现,也可无生理性黄疸而以后出现黄疸。
2.症状轻重不一,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发育营养较差,体重不增。大便于出生时为正常,以后渐转为淡黄、浅灰或白色,尿色深黄。
3.肝脏增大,表面光滑,边缘稍钝。重症或病程长者脾脏亦可增大,并有腹壁静脉显露。
4.血清胆红素尤其是直接胆红素显著增加,凡登白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反应。血清谷丙转氨酶稍增加,α-谷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可增加。絮状浊度试验早期可正常,重症或病程长者可为阳性。HBsAg可为阳性。
5.玫瑰红排泄试验有时可不正常,但服用苯巴比妥或消胆胺后可增加排泄。必要时查尿巨细胞包涵体,测血α1-抗胰蛋白酶活性,蛋白电泳(若蛋白电泳叫球蛋白含量少于0.2g%可考虑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血清甲蛋胎白增高,可大于1600ng/L,脂蛋白X阴性。
6.肝活检:以肝细胞损害及炎症为主,巨细胞较多,肝门单核细胞浸润明显。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常在生后1—3周缓慢起病,有时生理性黄疸退后又出现黄疸,也有在生理性黄疸基础上黄疸持续加深者。初起症状不明显,无发热,偶有呕吐、厌食、体重不增等。出生时大便颜色正常,以后渐转为淡黄色或灰白色,尿色逐渐深黄,呈阻塞性黄疸表现。肝脏增大,表面光滑,边缘稍钝,脾脏稍增大。轻型一般自然逐步好转,大便颜色首先变黄,皮肤及巩膜黄染逐渐消迟,肝脏缩小到正常范围,生长及发育良好,整个病程约4—6周左右。部分病例症状出现较迟,可能与潜伏期长有关,在满月以后或更晚才被发觉,以后症状逐渐加重,也有一开始就表现严重症状。重症病儿黄疸日趋严重,大便呈白陶土色。肝、脾增大,常伴腹壁静脉怒张、腹水、会阴及下肢水肿等,可因肝昏迷、大出血、脓毒血症及其他肺炎等并发症而死亡。病程迁延者与胆道闭锁极难鉴别,预后亦差,幸存者常有后遗症。
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新生儿肝炎临床分两型,多数呈亚临床经过,HBsAg持久阳性,转氨酶升高,病程迁延不愈,渐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但转为HBsAg携带者的发生率不高。少数呈暴发型或重型,从黄疸出现到肝功能衰竭,平均10d(2—15d)常发展为肝昏迷及出血或并发败血症而死亡。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①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②ALT升高,可略高出正常值或高出正常值数倍以上,多数病儿临床好转后,ALT 下降,部分患儿则临床好转但ALT反比原来升高,可能因病情严重时未取血测定之故。 ③絮浊度仅在病程后期才出现阳性。 ④甲胎蛋白测定,正常新生儿检测甲胎蛋白可阳性,约至l—2个月才转阴(如用定量法,则仍在正常值之上),新生儿肝炎患者则2个月后甲胎蛋白仍阳性,表示新生肝细胞的作用可持续到5—6个月之久,如用定量法作动态测定,则可见随病情好转而下降,若甲胎蛋白下降临床不好转,可能为肝脏严重损害到难以再生的程度,示病情危重。 ⑤新鲜尿脱落细胞检查,是一项比较实用、比病毒分离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常规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见到猫头鹰眼细胞有诊断价值,但结果阴性不能排除巨细胞病毒感染。 ⑥血清学检查,如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抗原、抗体等。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胆道闭锁和查明病理变化。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
(1)一般情况、食欲及精神良好,黄疸完全消退,体重增加。
(2)肝脏、脾脏增大者,回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3)肝功能检查全部恢复正常。
2.好转
(1)一般情况好转,食欲增进,黄疸未全消退,肝脾较前缩小,但未恢复到正常范围。
(2)肝功能检查有好转,部分恢复正常。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隔离乙型肝炎及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的婴儿。
(2)对诊断未完全明确的病儿,应严密观察大便色泽,定期随防,避免不应作的手术,如为新生儿肝炎而误诊为胆道闭锁,手术可促使肝硬化提早发生。
(3)注意营养,补充的维生素A、D、K、E都应肌内注射。营养过分丰盛与不足均对肝脏不利,酌加糖类但勿宜过多,减少脂肪摄入量。蛋白质供应一般量即可。
(4)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强的松)每日2mg/kg,在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步减量,一般共用4—8周,无明显副作用,但需注意预防其他感染。亦可选用地塞米松等。
中医治疗 中草药可采用茵陈山栀黄芩黄柏龙胆草、荷包草、生甘草垂盆草、广郁金。可选用一种,亦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如母亲患乙型肝炎,血检验HBsAg阳性,而新生儿HBsAg阴性,表示新生儿尚未感染,需注射乙肝疫苗“016”法,即第一次于出生时,第二次于生后1个月,第三次于生后6个月,共肌注3次,各剂均为20—30??g,至小儿3岁时加强免疫1次,剂量同上。此法目的在使婴儿产生主动免疫,但产生时间约在第一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为增强新生儿期内的被动免疫能力,可采取第二方案,即在出生时注射2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生后半个月重复1次,乙肝疫苗则从出生后1个月开始,以后在生后2个月和7个月各注射1次。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疟疾
 张氏疗法视频
 第二节 神经病综合征(三)
 沉香散(《普济方》卷一八○引《郑氏家传渴
 按揉阳池穴 治踝关节损伤
 脾胃虚、脱发、耳鸣、半夜醒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