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breast-feeding hyperbilirubinemia
|
拚音 |
MURUHUANGD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新生儿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因母乳喂养引起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称母乳黄疸。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母乳是致病因素。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约占母乳喂养儿的0.5%。
|
发病机理 |
过去认为是由于母乳中3α-20β孕二醇抑制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所引起,目前认为是由于这类母乳中脂肪酶活性高(不需胆盐激活),使游离脂肪酸增加,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而产生黄疸。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儿出生后第1周末或第2周初(最迟生后12d左右)出现较明显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未结合胆红素中度增高,个别可达342μmol/L(20mg/dl)以上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母乳黄疸在暂时停止母乳喂养4—6d后可消退,若部分代以人工喂养者,则需12d,继续喂母乳的婴儿,在1—3个月时也能自然恢复。此病不并发胆红素脑病,故一般不主张停止母乳喂养,但需确实排除其他原因的黄疸,必要时作胆红素浓度监测。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1964年由Arlas等首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