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rimary reticulosarcoma of bone
|
拚音 |
GUYUANFAXINGWANGZHUANGXIBAOROU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运动系肿瘤,骨骼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骨原发性网状细胞肉瘤属骨髓造血组织来源的恶性骨肿瘤,以致密小圆细胞和网状纤维基质为特征。较少见。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发生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40岁以下的成年人多发,极少见于10岁以下者。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好发生于股骨、胫骨干骺端,以及肩胛骨、髂骨、脊椎等处。肿瘤组织为灰白色稍带红色,有韧性。显微镜下肿瘤细胞致密,胞膜界线不清,胞浆量多。核大,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细颗粒状,可见核仁。并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有的部位见纤维组织。PAS染色未见糖原,可与尤文肉瘤鉴别。嗜银染色见肿瘤细胞富于网状纤维。电镜下网状细胞肉瘤有增生的未成熟网状细胞、网状纤维细胞及吞噬细胞三种细胞。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症状轻微,发展缓慢。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主要症状为患部疼痛、肿胀,比一般恶性肿瘤轻,病程长,约1年左右,全身症状较轻。常合并病理骨折。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摄片见肿瘤产生溶骨性骨质破坏,界线不清,与残留骨质混在一起呈“溶冰状”,向骨干侧侵犯广泛。穿破骨质产生软组织肿块。不见骨膜反应。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偶有血白细胞增多。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应避免和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网状细胞肉瘤所产生的骨转移瘤相混淆,并与尤文肉瘤、纤维肉瘤、转移瘤等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五年生存率为22%-50%。可发生局部淋巴结、其他骨、肺及皮下组织等处转移。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宜以包括肿瘤所在骨、软组织及局部淋巴结在内的放射治疗,疗效较好。化疗方面有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曲他胺(tretamine,癌宁)等,可与放疗并用。有的学者主张在手术后,局部加用放射治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