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yogenic granuloma |
拚音 | HUANONGXINGROUYAZHONG |
别名 | 葡萄状霉菌瘤,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化脓性肉芽肿又称葡萄状霉菌瘤,为伴有新生血管的良性结节。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病因未明,与外伤和化脓球菌感染有关。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含有许多新形成的毛细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和明显的内皮细胞。埋有增生毛细管的间质,出现水肿。在真皮内,疏松结缔组织围绕着多数内皮结构。在损害基底,表皮向内生长。由此产生所谓表皮小颈圈,使损害带短蒂。卫星状损害,呈现毛细血管瘤的组织学外观,但没有蒂。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在外伤后继发易出血的结节性损害应怀疑到本病,对不典型的病例必须作活检。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常为高起的不带蒂或稍带蒂的单个结节,质软或中等硬度,红色或棕红色大小约5—10mm,但也有大到6cm的。可以分泌带有恶臭的脓性物,常因轻微外伤而出血。无自觉症状,在急性发作后,大小即固定,损害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易受外伤部位,如面部或手指。在躯干易发于脐旁。妊娠期妇女常发生在口腔粘膜,尤以牙龈较常见。 假性化脓性肉芽肿:表现为炎症性的血管瘤样结节,好发于耳廓、外耳道、耳后皱折处,其次是头皮和面,常为多发,无蒂,以女性多见。 带有卫星状化脓性肉芽肿:多发生在躯干,易发于肩胛部。少数病例在躯干的化脓性肉芽肿除去后,发生多发性卫星状小血管瘤损害,而原有的损害则不一定复发。如不治疗,卫星状损害可以消退或无变化,亦有少数化脓性肉芽肿受到机械刺激后,出现卫星状损害。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多发性特发出血性肉瘤和血管病等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预后良好。治疗不当可以复发。假性化脓性肉芽肿倾向于复发。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可用手术切除、电灼或激光治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