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utaneous lymphocytoma
|
拚音 |
PIFULINBAXIBAOLIU
|
别名 |
皮肤良性淋巴腺瘤病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皮肤淋巴细胞瘤是一种皮肤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性炎症性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可能与虫咬、创伤、光化作用、感染因素、受寒或月经有关。也可能是残留淋巴样组织的过度增生。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女性。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主要根据组织病理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上有两型:①局限型:较少见。自婴儿至20岁期间发病,好发于面、耳垂和鼻根部,也见于膝、小腿、股、肩和胸骨部,常局限于某个部位。损害为一个或几个成群、淡红、暗红至紫褐色隆起、半球形结节或斑块,质较硬,表面光滑,有细小鳞屑,可增至直径3—5cm大小,约半数可见扩张毛细血管,似红斑狼疮,可自行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无系统受累。罕见局部淋巴结肿大。②播散型:丘疹或小结节,呈肤色、淡红至青红色,坚实,一般粟米大小。可增至鸡蛋到成人手掌大。结节有时位置较深或融合成斑块。通常局限于面部,可累及颊和鼻梁处,较大的有时散布于躯干和肢体。可反覆发作,伴瘙痒。自行消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有光感性,夏季明显,有时尚有发热,胃、心、肾、卵巢、腹膜后淋巴结、胆、脑等内脏病变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多个由外周密集淋巴细胞和中央生发中心细细组成的淋巴滤泡,混有不等量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
西医鉴别诊断 |
局限型似结节病、红斑狼疮、组织细胞瘤、面部肉芽肿、滤泡性淋巴瘤。播散型似多形日光疹、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结核菌疹、毛发上皮瘤、组织细胞瘤、环状肉芽肿、瘢疽疙瘩等。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局限型对放射治疗效果较好,但可复发。播散型对放射治疗效果较差,可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局部搽用或注射皮质激素制剂有效。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